论新人”形象以三里湾为例(附件)
摘 要在《三里湾》这部作品中赵树理主要给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新人”群像。里面最突出的就是政治型“新人”王金生,技术型“新人”王玉生。在面对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的大浪潮时候,村里一直充斥着两股力量,一股是以范登高、马多寿的老一辈农民小资本家;一股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新人”,两者在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本文在塑造“新人”的同时还给老一辈农民赋予了新时代的特点和内涵,他们的出现传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
Key words: The image of "new person"; "Three Mile Bay"目录
引 言 1
1“新人”产生的背景 2
1.1土改下的“新”与“旧” 2
1.2农业合作化下的“公”与“私” 3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5
2.1新政权下的积极分子 5
2.2赋予新内涵的老一代农民 7
3“新人”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10
3.1文学的承接 10
3.2艺术性与大众化的完美结合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浪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互助农业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1951年,赵树理回到他的家乡晋东南地区,在平顺县川底、羊井底等地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从下就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密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他深深地植根于农村,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感情,也融入历史考察的理智。
1“新人”产生的背景
1.1土改下的“新”与“旧”
“解放前,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作为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旧中国,仍然维持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五十的土地。”[]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围绕土地问题一共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实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三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的改变了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农村阶级结构和土地分配结构。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在农村中却出现了中农化趋势,这里面的一些成员不想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想自己单干,这使得农村当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三里湾,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三大资本家,在土地改革之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利用自己手中的土地大力发展生产,为自己谋取利益。在农业合作化的大浪潮下,党号召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农业合作经济。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认同走合作化道路,与之相同的是,在三里湾,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他们三人一开始都是坚持自己的思想,在是否入社的问题上迟迟不配合村里的工作。《三里湾》以开渠、扩社为中心展开,但是土地的归属权一直贯穿其中,对于主张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人来说,他们自然是希望将土地收归集体,统一生产;然而对于主张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人来说,土地越多,带来的利益就越大。在他们看来土地就是他们生命的寄托,是他们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他们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了土地当中,在他们看来,如果因为农业合作化拿走了他们的手中的土地,就等于他们什么都没有了。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迅猛,同年10月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让资本主义绝种,并且小生产也不能存在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形势,三里湾的广大农民和党员积极分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大改造,成立互助组、推行农业合作化,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1.2农业合作化下的“公”与“私”
农业合作化指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从1953年起,中国农村就开始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高潮,直至七十年代末期,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次才宣告结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农村题材的作品,如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
《三里湾》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小说。这部作品描写了太行山下三里湾村王、范、马、袁四个家庭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中所引起的深刻变化。赵树理的《三里湾》明确的告诉我们,它写的就是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部作品虽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两个敌对的阶级斗争,但是小说一直是围绕,扩大农业合作社、批判资本主义道路这个中心点而展开的。作品一方面描写以王金生为代表的坚持扩大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写以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为代表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扩大农业合作社,两个阵营的矛盾冲突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构成《三里湾》的情节主线。
“公”可以延伸为公家的、共同的、公共的,也就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所以,三里湾村建立的农业合作社就给我们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农业合作社的实质就是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动和股权进行分配。然而就是因为入社还是单干、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分歧。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公与私的问题,那就是生产队和和自留地。“生产队是公家的,收获的农产品再多,也不是个人的,而自留地是个人的,没多收一粒粮食都要入自家的小仓库。”[]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土地的归属权的问题,而它的实质就是将土地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过程。在《三里湾》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天成老汉是社员,不过他的自留地比入社地还多,他不仅保留了自家的,而且他弟弟走了他便连他弟弟的一份也经营者,人们给他送了一外号叫‘两大份’,也属于王金生写的那‘高’、‘大’、‘好’、‘剥’、‘拆’的‘高’字类”。[3]p78
Key words: The image of "new person"; "Three Mile Bay"目录
引 言 1
1“新人”产生的背景 2
1.1土改下的“新”与“旧” 2
1.2农业合作化下的“公”与“私” 3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5
2.1新政权下的积极分子 5
2.2赋予新内涵的老一代农民 7
3“新人”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10
3.1文学的承接 10
3.2艺术性与大众化的完美结合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浪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互助农业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1951年,赵树理回到他的家乡晋东南地区,在平顺县川底、羊井底等地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从下就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密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他深深地植根于农村,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感情,也融入历史考察的理智。
1“新人”产生的背景
1.1土改下的“新”与“旧”
“解放前,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作为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旧中国,仍然维持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五十的土地。”[]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围绕土地问题一共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实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三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的改变了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农村阶级结构和土地分配结构。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在农村中却出现了中农化趋势,这里面的一些成员不想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想自己单干,这使得农村当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三里湾,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三大资本家,在土地改革之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利用自己手中的土地大力发展生产,为自己谋取利益。在农业合作化的大浪潮下,党号召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农业合作经济。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认同走合作化道路,与之相同的是,在三里湾,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他们三人一开始都是坚持自己的思想,在是否入社的问题上迟迟不配合村里的工作。《三里湾》以开渠、扩社为中心展开,但是土地的归属权一直贯穿其中,对于主张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人来说,他们自然是希望将土地收归集体,统一生产;然而对于主张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人来说,土地越多,带来的利益就越大。在他们看来土地就是他们生命的寄托,是他们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他们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了土地当中,在他们看来,如果因为农业合作化拿走了他们的手中的土地,就等于他们什么都没有了。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迅猛,同年10月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让资本主义绝种,并且小生产也不能存在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形势,三里湾的广大农民和党员积极分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大改造,成立互助组、推行农业合作化,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1.2农业合作化下的“公”与“私”
农业合作化指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从1953年起,中国农村就开始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高潮,直至七十年代末期,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次才宣告结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农村题材的作品,如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
《三里湾》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小说。这部作品描写了太行山下三里湾村王、范、马、袁四个家庭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中所引起的深刻变化。赵树理的《三里湾》明确的告诉我们,它写的就是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部作品虽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两个敌对的阶级斗争,但是小说一直是围绕,扩大农业合作社、批判资本主义道路这个中心点而展开的。作品一方面描写以王金生为代表的坚持扩大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写以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为代表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扩大农业合作社,两个阵营的矛盾冲突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构成《三里湾》的情节主线。
“公”可以延伸为公家的、共同的、公共的,也就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所以,三里湾村建立的农业合作社就给我们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农业合作社的实质就是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动和股权进行分配。然而就是因为入社还是单干、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分歧。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公与私的问题,那就是生产队和和自留地。“生产队是公家的,收获的农产品再多,也不是个人的,而自留地是个人的,没多收一粒粮食都要入自家的小仓库。”[]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土地的归属权的问题,而它的实质就是将土地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过程。在《三里湾》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天成老汉是社员,不过他的自留地比入社地还多,他不仅保留了自家的,而且他弟弟走了他便连他弟弟的一份也经营者,人们给他送了一外号叫‘两大份’,也属于王金生写的那‘高’、‘大’、‘好’、‘剥’、‘拆’的‘高’字类”。[3]p7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