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中的亲情映射从小团圆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对往昔苦痛的依恋(附件)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风格与生活中的创伤体验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小团圆》《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里母亲、父亲、爱人的形象来分析张爱玲在作品中的亲情映射,以及这些人物对张爱玲写作风格的影响,探讨张爱玲对往昔苦痛的依恋,从而加深对张爱玲的认识和了解。
目 录
引 言 1
1 母爱情愫 2
1.1 柔情的远离 2
1.2 瑞秋的冷漠 3
2 父爱创伤 6
2.1 呵护的缺失 6
2.2 聂介臣的粗暴 7
3 情人心结 9
3.1 情爱的虚实 9
3.2 范柳原的游离 10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张爱玲是被称为“天才”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她的作品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张爱玲本人及她作品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观点也是多种多样,直到现在不断地有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因此,本文将以张爱玲对往昔苦痛的依恋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讨论张爱玲在作品中的亲情映射。
首先,谈及对张爱玲的伤害要追溯到她的母亲。母亲作为温情和关爱的给予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张爱玲的世界中,母爱空位缺失。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抛弃了女儿。所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少提及母亲,即使提及也大多是冷漠独辣的形象。《小团圆》便是其中的一部,文本以女主人公九莉为代表道出了张爱玲自己心酸的心路历程,母爱的远离是张爱玲生命中最悲凉的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写作。
其次,父亲对于张爱玲的伤害也不可忽视,失去母亲的张爱玲并没有从父亲那里获得双倍的爱,相反遭遇了冷漠无视甚至毒打,但父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并未因此而隐匿。在父爱缺失下生长的孩子多缺乏安全感且性格扭曲,所以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塑造了这样具有类似性格特点的人物聂传庆。生活在没有父爱环境里的聂传庆,父亲对于他而言更多的代名词是恐惧与苦痛,但从他对老师言子夜的感情中却可以看出他畸形的恋父情结。
最后,要谈及的是胡兰成。胡兰成与张爱玲惺惺相惜,知音对于爱情来说最难得,胡兰成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熟是从小缺乏父爱的张爱玲所需要的,只是美好的爱情向来短暂,胡兰成带给了张爱玲一时的快乐,却留给了她一生的悲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这是一个以取名唯美吸引人但却看了使人伤神的爱情故事。一个离婚后回到娘家想要寻求一张长期饭票的女子,一个风流成性只想享受爱情的男子,棋逢对手的二人在两个城市间进行了一场博弈,最终携手有了圆满的结局。这是张爱玲作品中少有的喜剧结局。
综上所述,母亲、父亲与爱人对张爱玲的伤害都在张爱玲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因此本文将从这三部作品中的三个主人公来论述张爱玲映射在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张爱玲对往昔苦痛的依恋。
1 母爱情愫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是对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后在心态方面的形象概括,冰心曾借荷叶比喻母亲,荷叶在雨中呵护红莲就如同母亲呵护关心孩子一般,母亲总能为孩子撑起一方天地。郑渊洁说过:“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榜样,母爱赋予的多少直接决定孩子以后道路的曲直。
1.1 柔情的远离
二十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关系学派,继佛洛依德之后最大的研究成果是将母婴的最初互动,设定为人格最基础的结构。克莱因提出“所有的心理伤害皆源于妈妈”,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一个孩子过早地失去母亲,她的成长环境将不再完整,张爱玲便是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这对于她的身心发展本身就造成了重创。
张爱玲童年得到的爱太少,母亲黄奕梵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洗礼的新女性,虽是名门之后,但却思想新潮,追求新式生活。那时的张爱玲只有四岁,却对母亲的离别有着深刻的印象,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中写道,“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的悲恸。”[1]p19对于幼小的张爱玲来说她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这就在无形中造成了她对母亲的恨意。对于母爱,张爱玲一直处于等待和幻想中,之后,黄奕梵回来试图挽救这段走向陌路的感情却没有成功,再一次舍弃张爱玲,自此张爱玲便再也无法拥有完整的家庭。作为一个母亲,黄奕梵虽不像其他母亲那样和蔼可亲,但她毕竟给过张爱玲温存和关怀,这短暂的温暖对张爱玲的影响却很深刻,从《小团圆》中就能知道对于母亲,张爱玲不仅有疏离还有依恋。同时母亲洒脱不羁的性格,让张爱玲十分钦佩。在母亲面前的张爱玲永远都是低微的,远不及母亲的璀璨耀人。李清秋曾这样形容母女俩:“张爱玲是一树清梅,寒枝玉骨,一生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母亲则是喷薄吐艳的牡丹,风情万种,盛气凌人。”[2]p14
张爱玲中学毕业后,黄奕梵专程回国约见张廷重商讨女儿出国留学的事情,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张爱玲也未能说服父亲,反倒是被父亲囚禁,张爱玲最终逃离了父亲的家奔向母亲。但由于长时间的分离,母女之间心生罅隙,在加上自己
是逃出来的,即使是在亲生母亲的身边,她依旧过得小心翼翼。曾经远在异国他乡的人如今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却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黄奕梵还算是一个尽职的母亲,即使过得清贫,依旧全力以赴地支持张爱玲的学业,还好张爱玲不曾让母亲失望,也不曾让自己失望。
张爱玲与母亲自始至终都牵挂对方,只是相处时间少的问题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她在母亲那里得到的爱太少,再加上童年的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些对她的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张爱玲是极少写母亲的,“她笔下的母亲形象大都是多一分冷漠、少一份温情,甚至是邪恶妖魔化的恶母形象。”[3]p20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才让读者全面了解了黄奕梵,感受到了张爱玲与母亲之间的爱恨交织,文学作品是反映作家感情的蓝本,而对于作家来说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材料。人的感情不能被控制,向来没有理智可言,尽管母亲有诸多的不称职,可人对于母亲的情感是与生俱来,张爱玲也不例外,对于这份稍纵即逝的温暖与爱,张爱玲还是有着深深的依恋,即使有过伤害与苦痛,也是母亲所给予的。
1.2 瑞秋的冷漠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4]p122就某种意义来讲,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阅读过的作品中,无论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还是冰心《荷叶 母亲》都阐释了母亲对于儿女无私伟大的爱,但张爱玲却给出一个关于母爱的别样感受。
《小团圆》是张爱玲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九莉从香港大学到上海文坛的成名,后出走美国的传奇一生。可以看作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阅读《小团圆》不仅能看到盛九莉与邵之雍之间抵死缠绵的爱情,更引人注目的是与母亲瑞秋之间复杂别样的感情。因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多的是男女之情,却很少有母女之情。
目 录
引 言 1
1 母爱情愫 2
1.1 柔情的远离 2
1.2 瑞秋的冷漠 3
2 父爱创伤 6
2.1 呵护的缺失 6
2.2 聂介臣的粗暴 7
3 情人心结 9
3.1 情爱的虚实 9
3.2 范柳原的游离 10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张爱玲是被称为“天才”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她的作品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张爱玲本人及她作品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观点也是多种多样,直到现在不断地有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因此,本文将以张爱玲对往昔苦痛的依恋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讨论张爱玲在作品中的亲情映射。
首先,谈及对张爱玲的伤害要追溯到她的母亲。母亲作为温情和关爱的给予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张爱玲的世界中,母爱空位缺失。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抛弃了女儿。所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少提及母亲,即使提及也大多是冷漠独辣的形象。《小团圆》便是其中的一部,文本以女主人公九莉为代表道出了张爱玲自己心酸的心路历程,母爱的远离是张爱玲生命中最悲凉的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写作。
其次,父亲对于张爱玲的伤害也不可忽视,失去母亲的张爱玲并没有从父亲那里获得双倍的爱,相反遭遇了冷漠无视甚至毒打,但父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并未因此而隐匿。在父爱缺失下生长的孩子多缺乏安全感且性格扭曲,所以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塑造了这样具有类似性格特点的人物聂传庆。生活在没有父爱环境里的聂传庆,父亲对于他而言更多的代名词是恐惧与苦痛,但从他对老师言子夜的感情中却可以看出他畸形的恋父情结。
最后,要谈及的是胡兰成。胡兰成与张爱玲惺惺相惜,知音对于爱情来说最难得,胡兰成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熟是从小缺乏父爱的张爱玲所需要的,只是美好的爱情向来短暂,胡兰成带给了张爱玲一时的快乐,却留给了她一生的悲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这是一个以取名唯美吸引人但却看了使人伤神的爱情故事。一个离婚后回到娘家想要寻求一张长期饭票的女子,一个风流成性只想享受爱情的男子,棋逢对手的二人在两个城市间进行了一场博弈,最终携手有了圆满的结局。这是张爱玲作品中少有的喜剧结局。
综上所述,母亲、父亲与爱人对张爱玲的伤害都在张爱玲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因此本文将从这三部作品中的三个主人公来论述张爱玲映射在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张爱玲对往昔苦痛的依恋。
1 母爱情愫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是对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后在心态方面的形象概括,冰心曾借荷叶比喻母亲,荷叶在雨中呵护红莲就如同母亲呵护关心孩子一般,母亲总能为孩子撑起一方天地。郑渊洁说过:“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榜样,母爱赋予的多少直接决定孩子以后道路的曲直。
1.1 柔情的远离
二十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关系学派,继佛洛依德之后最大的研究成果是将母婴的最初互动,设定为人格最基础的结构。克莱因提出“所有的心理伤害皆源于妈妈”,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一个孩子过早地失去母亲,她的成长环境将不再完整,张爱玲便是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这对于她的身心发展本身就造成了重创。
张爱玲童年得到的爱太少,母亲黄奕梵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洗礼的新女性,虽是名门之后,但却思想新潮,追求新式生活。那时的张爱玲只有四岁,却对母亲的离别有着深刻的印象,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中写道,“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的悲恸。”[1]p19对于幼小的张爱玲来说她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这就在无形中造成了她对母亲的恨意。对于母爱,张爱玲一直处于等待和幻想中,之后,黄奕梵回来试图挽救这段走向陌路的感情却没有成功,再一次舍弃张爱玲,自此张爱玲便再也无法拥有完整的家庭。作为一个母亲,黄奕梵虽不像其他母亲那样和蔼可亲,但她毕竟给过张爱玲温存和关怀,这短暂的温暖对张爱玲的影响却很深刻,从《小团圆》中就能知道对于母亲,张爱玲不仅有疏离还有依恋。同时母亲洒脱不羁的性格,让张爱玲十分钦佩。在母亲面前的张爱玲永远都是低微的,远不及母亲的璀璨耀人。李清秋曾这样形容母女俩:“张爱玲是一树清梅,寒枝玉骨,一生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母亲则是喷薄吐艳的牡丹,风情万种,盛气凌人。”[2]p14
张爱玲中学毕业后,黄奕梵专程回国约见张廷重商讨女儿出国留学的事情,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张爱玲也未能说服父亲,反倒是被父亲囚禁,张爱玲最终逃离了父亲的家奔向母亲。但由于长时间的分离,母女之间心生罅隙,在加上自己
是逃出来的,即使是在亲生母亲的身边,她依旧过得小心翼翼。曾经远在异国他乡的人如今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却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黄奕梵还算是一个尽职的母亲,即使过得清贫,依旧全力以赴地支持张爱玲的学业,还好张爱玲不曾让母亲失望,也不曾让自己失望。
张爱玲与母亲自始至终都牵挂对方,只是相处时间少的问题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她在母亲那里得到的爱太少,再加上童年的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些对她的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张爱玲是极少写母亲的,“她笔下的母亲形象大都是多一分冷漠、少一份温情,甚至是邪恶妖魔化的恶母形象。”[3]p20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才让读者全面了解了黄奕梵,感受到了张爱玲与母亲之间的爱恨交织,文学作品是反映作家感情的蓝本,而对于作家来说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材料。人的感情不能被控制,向来没有理智可言,尽管母亲有诸多的不称职,可人对于母亲的情感是与生俱来,张爱玲也不例外,对于这份稍纵即逝的温暖与爱,张爱玲还是有着深深的依恋,即使有过伤害与苦痛,也是母亲所给予的。
1.2 瑞秋的冷漠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4]p122就某种意义来讲,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阅读过的作品中,无论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还是冰心《荷叶 母亲》都阐释了母亲对于儿女无私伟大的爱,但张爱玲却给出一个关于母爱的别样感受。
《小团圆》是张爱玲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九莉从香港大学到上海文坛的成名,后出走美国的传奇一生。可以看作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阅读《小团圆》不仅能看到盛九莉与邵之雍之间抵死缠绵的爱情,更引人注目的是与母亲瑞秋之间复杂别样的感情。因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多的是男女之情,却很少有母女之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