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内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影响

浅议“内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影响[20191216202120]
内容摘要: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提出了“内部研究”理论。本文通过对韦勒克提出“内部研究”理论的原因以及内容的探究,从而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论界接受这一理论的原因及中国文论界具体接受了该理论的哪些内容,接受的同时产生了什么样的理论变形,更加全面的看到韦勒克的“内部研究”理论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影响——不仅仅是具体内容层面的接受还有文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韦勒克内部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韦勒克及其“内部研究”理论 1
(一)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提出 1
(二)“内部研究”理论的内容 2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界对“内部研究”理论的接受 4
(一)接受“内部研究”理论的原因 4
1.苏联文艺理论的弊端 5
2.文革对文论的消极影响 6
3.从西方文艺理论的译介反思自身的不足 6
(二)接受“内部研究”的内容 6
1.接受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具体内容 6
2.接受的变异 7
四、“内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影响 9
(一)文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 9
(二)“向内转”影响下的文学评论 11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浅议“内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引言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比较文学家,他们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是韦勒克叙述其文学本体性和方法论的重要文学作品。在形式、现象理论的基础上,韦勒克构建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学本体论。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非常注重对于理论层面的多种研究,不断努力完善新批评派的学术体系,也就是在这本书中韦勒克提出了“内部研究”理论,他在《文学理论》就此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该理论也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并直接引发了中国文艺理论界思维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韦勒克的“内部研究”理论的具体学习,知晓韦勒克提出“内部研究”理论的原因,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韦勒克的“内部研究”理论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过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韦勒克及其“内部研究”理论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是“新批评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本身就是研究“新批评”文学理论的文本作品。《文学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就是: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种,并且强调对“内部研究”的研究是《文学理论》这本书的核心部分,进一步说明“内部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一)韦勒克“内部研究”理论的提出
英美现代文学评论派别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美新批评”,“新批评”有几代评论家,韦勒克、沃伦则是其第三代评家的代表性人物。新批评派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细读文本”,强调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由于新批评采用细读文本法,强调要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注意作品中词语的选取、词句的涵义、句型、比喻、词句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细读文本”是指在理解词义及语境的基础上来看修辞的特点,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韦勒克的“内部研究”理论就是对“细读文本”这一概念的发展。
至于韦勒克沃伦提出“内部研究”理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外部研究”的缺陷,在世界、读者、作家、作品四个角度,传统的“外部研究”理论是从世界、读者、作家三个角度来研究作品,单单就忽视了对文本作品自身进行研究。韦勒克分别从传记、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方面来说明 “外部研究”的缺陷。如:传记方面,传记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作者自己,韦勒克认为,传记只是“将文学的决定因素置于传统和惯例”是一种原因结果式的研究方法,作家创作作品的真实感觉是受艺术价值的影响并不会受艺术家的思想的制约;其实艺术家本身与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很简单的因果关系,应该把作家和作品分开,从而能够给与作品的分析以更多的客观性;心理学则是对读者的研究,作家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人物心理的真实性是韦勒克所关注的重点。韦勒克非常反对机械套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作家的创作心理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等问题,并且强调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该是被包括在文学的技巧问题里,他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文献材料,但不一定是要通过心理学才能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心理学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是充分的而不是必要的,而其真正的价值标准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社会学是属于对世界的研究,他认为文学其实是一种社会实践,就是社会现实的“再现”,文学的产生与某些社会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实践和社会实践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甚至审美实践可能都不在社会实践范围内,并且将审美实践和社会实践这样的关系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
在韦勒克看来,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外部研究的客观经验存在,从而影响外部研究的客观经验存在的因素也就会有很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也没有一个所谓明确的标准,并没有触及到文学的本质,自然也就更不能客观的体现文本作品的审美气质。针对传统“外部研究”理论的缺陷,韦勒克坚持从文本作品这个根本的角度出发,并提出“内部研究”理论。
(二)“内部研究”理论的内容
注重对文本自身审美层面的研究,这是韦勒克的“内部研究”理论与传统“外部研究”理论最根本的差别。并将自己的这一观点归为是对文本自身的研究——内部研究。对文本作品的内部研究,韦勒克具体把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韦勒克的“内部研究”理论的基础,并认为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存在方式。其次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实际上是读者的“个人经验”,它是通过读者的阅读体验,文本本身在文学作品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其内在价值及结构。文学作品既是具有客观性同样也是具有连续性与历史性,是读者的个人经验和作品本身的共同存在。必须紧紧抓住了文学的本身性质这一特点即文学的本体性,坚持文学的本体性,这也是批评家们评论文学作品的根本标准。
第二,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谐音,要解释谐音韦勒克认为还是通过押韵来看,押韵有三种功用:声音的反复使得句子很和谐;来要体现一行诗的结束可以通过格律来实现;有时可以从语义看出诗的意义。节奏,主要是强调站在文学的角度上来对散文的艺术性节奏进行研究,散文的节奏性可以使读者更深入的理解作品,通过这种节奏使得文章变得紧凑,有艺术性。格律,可以分为三种:传统的图解格律,这种格律法是比较的机械教条,就是具有一定的格律图和格律模式,诗人只要遵守就好;音乐性的格律,通过音符来表现诗句,演绎诗的格律;声学格律,用科学的仪器记录阅读中实际的发音情况。
第三,意义层面,对意义层面的研究,其实主要通过是对文体和文体学的研究来对其进行说明。西方文学理论的“文体”实际上指的是文学语言的表达方法,文体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表达。为此韦勒克首先阐述了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这里文体学实际上是指把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研究的材料。韦勒克指出文体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根据词语和其所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简洁的、高级的、低级的等;第二种是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平滑的、粗糙的等;第三种则是根据其与语言系统的关系,有口语的、书面的等。而对文体的分析方法则有两种:第一,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第二,使用对比的方法,研究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区别。
第四,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
意象,心理学中意象是感觉的一种再现,是内心涌起的感觉。韦勒克将文学研究中的意象定义为:作品中的意象是个人的,感性的,是通过感觉经验暗示某种内在的东西。
隐喻,韦勒克把隐喻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存在于普通的语言当中的隐喻,另一种则是存在于诗歌当中的隐喻。普通的语言当中的隐喻强调的是对事物的主要特点的分析和研究;而诗歌中的隐喻则是强调对其审美的艺术效果的研究。
象征,什么是“象征”?“在文学理论中,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用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重复性和持续性是象征才会具备的特征,这也是象征与隐喻的最大的区别,一个“意象”一次性就可以转换成的一个隐喻,但是如果这个“意象”重复不断地出现那就会变成一个象征。韦勒克把象征分成了两种:即现代诗人的“私用象征”和前代诗人使用的“容易理解的传统象征”,传统的象征是公用的,所以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私人象征是个人使用需要研究者去破译。
神话,韦勒克认同这样的观点“神话虽然是虚构的,但神话像是一样,是一种真理,或者是一种相当于真理的东西,当然,这种真理并不与历史的真理或者科学的真理相抗衡,而是对它们的补充。”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神话是原型或关于叙事或故事,对我们永恒的理想中某一时期的事件的再现,是对社会中的或超自然的意象、画面、原景又或是我们的理想某一时期的事件的一种重现。
第五,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一个故事可以用写信或以日记的形式,或通过轶事扩展发展成为轶事小说的过程,也有可能是长篇小说中存在着短篇小说这些都是行事方法上的差异。同样的,叙述的方法和模式也是有差异的,有可能是他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也可能是嘲讽批评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就是所谓的技巧上的一个差异。
第六,文学的类型问题。“文学的种类问题不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因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种类特性是由它参与其内的美学传统决定的。”把文学和文学史加以区别,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类型是他划分的标准,再者韦勒克强调对文学的类型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可以沿袭传统的文学类型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创新或者创设出型的文学类型,以后会有更多的新的文学作品,同样其结果也就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文学类型。韦勒克强烈反对新古典主义对文学类型的划分方法,认为太过于机械教条,只是沿用传统的文学类型并不注重创造和发展出新的文学类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