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符分”的源义素研究(附件)
摘 要本文考查了《说文解字》中“分”字的义素和以“分”为声符的字的义素进行全面研究,结论表明带有“分”符的字的源义素有“色斑驳、文彩盛”义,“大”义,“高、满、盈”义,“共、和、并”义,“细末”义,“乱、杂、多”义,“分配、分界、分支”义,共七项。本文归纳了所研究的“分”符字义素来源,认为有些字直接源自“分”字的义素,有些源自“分”字义素的引申义。
目 录
1 绪论 1
2 “分”符字的源义素 2
3 “分”符字源义素的引申义 5
3.1 源义素为“分配、分界、分支”义 5
3.2 源义素为“乱、杂、多”义 7
3.3 源义素为“细末”义 9
3.4 源义素为“色斑驳、文彩盛”义 9
4 “分”符字源义素的反向引申义 12
4.1 源义素为“共、和、并”义 12
4.2 源义素为“大”义 12
4.3 源义素为“高、满、盈”义 14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附录表 21
1 绪论
形声字的声符兼表义始源于宋代王圣美所创造的“右文说”, 认为字义就是“类”和“义”,认为声符相同的字皆含有共同的意义。 “右文说”说明了形声字的声符也可以表义,即从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往往具有意义上的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使用了六书理论对汉字结构进行分析,如:“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某亦声”。许慎已经注意到了有些形声字具有示源功能。段玉裁认为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在意义上是可以相同的,也就是说同声符字有着同一源义素。据此,本文在《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中找出所有的以“分”为声符的字,拟以“分”为声符的字进行穷尽式研究,考察这些声符的形声字的字义和声符的示源义,采用统计法、归纳法和比较法对这些形声字的源义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梳理、归纳,探索其源义素,并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论证。认为有些字直接源自“分”字的义素,有些源自“分”字义素的引申义。
形声字的声符不仅示源而且还示音,但示源是主要的。对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的研究,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由声符系联文字、考求字义,有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探求语源。声符表义功能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语义学的发展提供汉语文学方面丰富的材料和有力证明,而且对于汉语词义的训释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利用形声字的声符表义功能可以正确阐述词语意义的由来。
殷寄明在《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中对于“分”符字的源义素研究分为三种意义。 其中详细分析了“攽、颁、盼、贫、玢、芬、肦、魵、粉(判)”的“分”义;“纷、氛、忿、訜、汾、棼、扮、黺、芬、份(缤紊)”的“杂、乱”义;“弅、岎、妢、芬、帉、衯、肦、羒、颁、鳻、坋、汾(坟)”的“高、大”义。但在收字方面不全,析义不够细,而且例证也不够丰富,本文则在此基础上穷尽式地搜集材料,对“分”符字的源义素进行探讨研究。
2 “分”符字的源义素
分,会意字,从八,从刀。用刀把一件东西剖分成两部分,这就是“分”字的本义。《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高鸿缙《中国字例》:‘八之本意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后世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如刀为意符作分。’”[4](p241)《汉语大字典》:“《说文刀部》:‘刀,兵也。’桂馥义证:‘病者也。’”[4](p329)声符“分”最早被文字学家当作记音符号,它在音义的联系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同一声符“分”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词义。
“分”的基本字义有使整体变成部分或使相联的离开,与“合”相对,如:分开、划分、分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从整体里拿出或者产生一部分,如:分发、分忧、分心。;离、散,如:分离、分别、分裂。《孙子谋攻》:“倍则分之,敌则能站之。”;辨别,如:区分、分析。关汉卿的《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区划而成的部分,如:二分之一。;一半,如: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郦道元的《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声符“分”的源义素为本义的字有如下几个:
分,剖分。《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1](p28) 《说文解字注》:“别也。从八刀。会意。刀以分别物也。此释从刀之意也。” “《易系辞》:‘物以群分。’又《玉篇》:‘隔也。’”《汉语同源字词丛考》:“声符字‘分’从八、从刀,本有分割、分开义。桂馥义证:‘“别也”者,本书云:别,分解也。’《书舜典》:‘分北三苗。’伪孔传:‘分北流之,不令相从。’《史记项羽本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亦有分解、分析义。《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3] (p46)《汉语大字典》:“高鸿缙《中国字例》:‘八之义本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动词,后世(殷代已然)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为意符(言刀所以分也)作分,以还其原。殷以来两字分行,鲜知其本为一字矣。’” [4] (P321) 声符字“分”是会意字,本义是“分别物也”,所以,凡是有物物分离的意思,都属于本义。
粉,使米散也。《说文解字》:“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 [1](p144)《汉语大字典》:“徐锴系传:‘古傅面者亦用米粉。’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释名释首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4](p3143)使米分散,有本义分开的意思。
攽,分。《说文解字》:“攽,分也。从攴分声。《周书》曰:‘乃惟孺子攽。’”[1](p68)《说文解字注》:“分也,从攴分声。此形声包会意。”《康熙字典》:“又《博雅》:‘攽,减也。’又《类篇》:‘气分也。亦作。’”《汉语同源字词丛考》:“攽,本训分。《广雅释诂二》:‘攽,减也。’王念孙疏证:‘攽者,分之减也。’”[3](p44)减,即物品分后则减少,减少也有分别物之义。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汉语大字典》:“《红楼梦》第六十回:‘说着,便把手内糕掰了一块,扔着逗雀儿玩。’”[4](p1890)掰开,使物体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有分别物之义。
颁,分。《汉语同源字词丛考》:“颁,有分义。《书洛诂》:‘乃为孺子,颁朕不暇听。’孙星衍疏:‘言听政之事繁多,孺子分其仁,我有所不遑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若大甸,则帅有司而馌兽于郊,遂颁禽。’郑玄注:‘颁禽,谓以予群臣。’按,即分赐义。”[3](p44)分赐,即分别赐予多个人,有分别、分开之义。
椕,剖分树木。《康熙字典》:“《集韵》:‘巾切,音彬。木分也。’”《集韵真韵》:“椕,木分也。”木分,即把树木分离,也可作分别物也。
,分开、剖开。 《集韵删韵》:“,片也。”片,即把物体呈分离之状,也是分别物之义。
,分,同“攽”。《广雅释诂》:“,分也。”王念孙疏证:“、攽、颁,声近义同。”分,即分别物之义也。
,毛脱落。《汉语同源字词丛考》:“,鸟兽脱毛,纷乱。《玉篇毛部》:‘,毛落也。’《广韵文韵》:‘,毛落。’宋张孝祥《攻蚊》:‘如彼即墨,歼燕军些,焦肠烂腹,翅羽些。’”[3](p49)毛落就是毛跟皮互相分离,也作分别物。
目 录
1 绪论 1
2 “分”符字的源义素 2
3 “分”符字源义素的引申义 5
3.1 源义素为“分配、分界、分支”义 5
3.2 源义素为“乱、杂、多”义 7
3.3 源义素为“细末”义 9
3.4 源义素为“色斑驳、文彩盛”义 9
4 “分”符字源义素的反向引申义 12
4.1 源义素为“共、和、并”义 12
4.2 源义素为“大”义 12
4.3 源义素为“高、满、盈”义 14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附录表 21
1 绪论
形声字的声符兼表义始源于宋代王圣美所创造的“右文说”, 认为字义就是“类”和“义”,认为声符相同的字皆含有共同的意义。 “右文说”说明了形声字的声符也可以表义,即从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往往具有意义上的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使用了六书理论对汉字结构进行分析,如:“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某亦声”。许慎已经注意到了有些形声字具有示源功能。段玉裁认为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在意义上是可以相同的,也就是说同声符字有着同一源义素。据此,本文在《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中找出所有的以“分”为声符的字,拟以“分”为声符的字进行穷尽式研究,考察这些声符的形声字的字义和声符的示源义,采用统计法、归纳法和比较法对这些形声字的源义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梳理、归纳,探索其源义素,并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论证。认为有些字直接源自“分”字的义素,有些源自“分”字义素的引申义。
形声字的声符不仅示源而且还示音,但示源是主要的。对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的研究,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由声符系联文字、考求字义,有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探求语源。声符表义功能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语义学的发展提供汉语文学方面丰富的材料和有力证明,而且对于汉语词义的训释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利用形声字的声符表义功能可以正确阐述词语意义的由来。
殷寄明在《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中对于“分”符字的源义素研究分为三种意义。 其中详细分析了“攽、颁、盼、贫、玢、芬、肦、魵、粉(判)”的“分”义;“纷、氛、忿、訜、汾、棼、扮、黺、芬、份(缤紊)”的“杂、乱”义;“弅、岎、妢、芬、帉、衯、肦、羒、颁、鳻、坋、汾(坟)”的“高、大”义。但在收字方面不全,析义不够细,而且例证也不够丰富,本文则在此基础上穷尽式地搜集材料,对“分”符字的源义素进行探讨研究。
2 “分”符字的源义素
分,会意字,从八,从刀。用刀把一件东西剖分成两部分,这就是“分”字的本义。《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高鸿缙《中国字例》:‘八之本意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后世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如刀为意符作分。’”[4](p241)《汉语大字典》:“《说文刀部》:‘刀,兵也。’桂馥义证:‘病者也。’”[4](p329)声符“分”最早被文字学家当作记音符号,它在音义的联系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同一声符“分”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词义。
“分”的基本字义有使整体变成部分或使相联的离开,与“合”相对,如:分开、划分、分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从整体里拿出或者产生一部分,如:分发、分忧、分心。;离、散,如:分离、分别、分裂。《孙子谋攻》:“倍则分之,敌则能站之。”;辨别,如:区分、分析。关汉卿的《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区划而成的部分,如:二分之一。;一半,如: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郦道元的《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声符“分”的源义素为本义的字有如下几个:
分,剖分。《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1](p28) 《说文解字注》:“别也。从八刀。会意。刀以分别物也。此释从刀之意也。” “《易系辞》:‘物以群分。’又《玉篇》:‘隔也。’”《汉语同源字词丛考》:“声符字‘分’从八、从刀,本有分割、分开义。桂馥义证:‘“别也”者,本书云:别,分解也。’《书舜典》:‘分北三苗。’伪孔传:‘分北流之,不令相从。’《史记项羽本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亦有分解、分析义。《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3] (p46)《汉语大字典》:“高鸿缙《中国字例》:‘八之义本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动词,后世(殷代已然)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为意符(言刀所以分也)作分,以还其原。殷以来两字分行,鲜知其本为一字矣。’” [4] (P321) 声符字“分”是会意字,本义是“分别物也”,所以,凡是有物物分离的意思,都属于本义。
粉,使米散也。《说文解字》:“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 [1](p144)《汉语大字典》:“徐锴系传:‘古傅面者亦用米粉。’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释名释首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4](p3143)使米分散,有本义分开的意思。
攽,分。《说文解字》:“攽,分也。从攴分声。《周书》曰:‘乃惟孺子攽。’”[1](p68)《说文解字注》:“分也,从攴分声。此形声包会意。”《康熙字典》:“又《博雅》:‘攽,减也。’又《类篇》:‘气分也。亦作。’”《汉语同源字词丛考》:“攽,本训分。《广雅释诂二》:‘攽,减也。’王念孙疏证:‘攽者,分之减也。’”[3](p44)减,即物品分后则减少,减少也有分别物之义。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汉语大字典》:“《红楼梦》第六十回:‘说着,便把手内糕掰了一块,扔着逗雀儿玩。’”[4](p1890)掰开,使物体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有分别物之义。
颁,分。《汉语同源字词丛考》:“颁,有分义。《书洛诂》:‘乃为孺子,颁朕不暇听。’孙星衍疏:‘言听政之事繁多,孺子分其仁,我有所不遑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若大甸,则帅有司而馌兽于郊,遂颁禽。’郑玄注:‘颁禽,谓以予群臣。’按,即分赐义。”[3](p44)分赐,即分别赐予多个人,有分别、分开之义。
椕,剖分树木。《康熙字典》:“《集韵》:‘巾切,音彬。木分也。’”《集韵真韵》:“椕,木分也。”木分,即把树木分离,也可作分别物也。
,分开、剖开。 《集韵删韵》:“,片也。”片,即把物体呈分离之状,也是分别物之义。
,分,同“攽”。《广雅释诂》:“,分也。”王念孙疏证:“、攽、颁,声近义同。”分,即分别物之义也。
,毛脱落。《汉语同源字词丛考》:“,鸟兽脱毛,纷乱。《玉篇毛部》:‘,毛落也。’《广韵文韵》:‘,毛落。’宋张孝祥《攻蚊》:‘如彼即墨,歼燕军些,焦肠烂腹,翅羽些。’”[3](p49)毛落就是毛跟皮互相分离,也作分别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