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与戴望舒诗风的转变(附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后期诗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励志诗歌,是《雨巷》之后不同于前期诗风的临界点。本文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从对比前后期诗歌的语言特色、风格特点以及意象特征为切入点,来谈戴望舒前后期诗风的转变和诗风转变的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戴望舒前期诗风 2
1.1 语言稚嫩忧伤 2
1.2 情感丰富多变 3
1.3 意象低沉委婉 4
2 诗风的转变 6
2.1 《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成熟积极 6
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意象清晰露骨 7
2.3 《我用残损的手掌》风格明媚轻快 8
3 诗风转变后的创作体现 10
3.1 清新脱俗的语言 10
3.2 清和平淡的文本意境 10
3.3 充满希望的诗歌意象 11
4 创作转变的意义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戴望舒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以及翻译的外国诗歌。戴望舒虽然没有成体系的诗风,但在文学史上是不可替代的“雨巷诗人”。戴望舒发起了一个强大的诗歌流派——现代派,将西方的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造出有别于“格律诗”的“自由诗”,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还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戴望舒的前期诗歌与后期诗歌的分界点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时间分界点为1937年。而成为其诗风转变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家局势的变化和个人磨难。前期诗歌受到西方象征派的影响较大,题材单一,情感纯粹。而后期诗歌的题材又融汇了很多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分,且目光长远,情感丰富。
1 戴望舒前期诗风
1937年为戴望舒创作诗歌的前后期临界点。1937年以前,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还着重于音韵优美、风格多变,外在因素是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内在因素是自身惨败的恋爱经验和艰难的求学、工作经历。
1.1 语言稚嫩忧伤
情感的失败是戴望舒前期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原因。戴望舒先后经历了三次失败的爱情,女主角分别是施绛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穆丽娟和杨静,并且这三人均是戴望舒同事的妹妹。戴望舒不成功的爱情却促成了他成功的爱情诗。戴望舒诗大多数将他执着的爱埋在感伤的情调中,这与他经历的磨难有着紧密的联系。
戴望舒最爱的是施绛年。1927年,在松江县其大学同学施蛰存家中遇见了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年幼五岁,但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冲动、忧郁又内向,即使有高大的外表,但面部黝黑,幼时天花遗留的瘢痕使得施绛年不悦。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的不平衡,也让他们的爱情蒙上阴影。一方是戴望舒热烈的追求,一方是施绛年落落大方、冷静的躲闪,“绛色的沉哀”,携着可怜沉舟的“年海的波涛” [1]p29,这是爱情理想破灭的哀悼吧。因为这是戴望舒的初恋,对于在男子中学毕业的戴望舒来说,这份感情简直是戴望舒情诗创作的泉眼。当时的很多诗歌都有类似的语言风格,比如音韵优美。这点则是受到施绛年的美貌以及给戴望舒留下美好印象的影响,勾起戴望舒想要用诗情取悦于她,便有了早期懵懂的戴望舒用诗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思的诗歌。其中著名的《雨巷》就是为施绛年创作的。那个“丁香般的姑娘”也是以施绛年为原型的,但这位丁香姑娘的性格却与施绛年的性格完全不同。诗歌第一节含韵脚的字有:长、巷、娘等。
由于这份得不到的爱情,先天的生理缺陷让戴望舒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在某一方面成为强者。使得戴望舒早期的诗风充满了哀伤的情调,音韵优美却有淡淡的哀伤。
哀伤情调的诗歌在前期创作中占很大一部分,比如《夕阳下》有“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寂寞的幽灵”[1]p2,还有在《自家伤感》、《寒风中闻雀声》、《流浪人的夜歌》直接在诗歌题目中体现了一种纯粹的哀伤。而形容这种哀伤的词语大都比较稚嫩单一,比如“寂寞”一词就在《夕阳下》和《寒风中闻雀声》中都出现了。戴望舒去美国深造的原因也是施绛年不愿接受戴望舒的推辞。初尝恋爱的味道,心爱的人没有在身边,像是离开父母的孩子一般渴求被关注。在《生涯》中有“你太娟好,太轻盈,使我难吻你娇唇”[1]p5,《凝泪出门》中有“独自凝泪出门:啊,我已够伤心”[1]p9,但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让戴望舒的语言风格还停留在稚嫩忧伤当中。
戴望舒第一任妻子在其诗歌情感方面的影响较大。戴望舒一生中第三个女人杨静则是在他诗风转变后遇见的。
1.2 情感丰富多变
婚姻生活的体验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让戴望舒的诗歌情感变得多彩。
如果说施绛年让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情思泉涌,那么穆丽娟的出现,则是戴望舒诗歌情感跳跃幅度最跌宕的情由。1935年戴望舒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穆丽娟。这年冬天,两人就顺利订婚了。但国家的时局动荡,年龄的差距,平淡的生活,让逐渐成熟的穆丽娟面对婚姻心灰意冷,这让戴望舒悲恸不已,服毒自杀也没能挽回穆丽娟的心,就此别过。《过旧居》一诗怀恋有穆丽娟陪伴的永远失去的温馨。[4]p138这说长不长却足够戴望舒回味的夫妻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过旧居》为代表的一系列略带消极却极力找回希望的诗篇。这一情感倾向又与他的牢狱生活殷切盼望重回美好十分相同。而穆丽娟与戴望舒共同度过的日子也正是祖国遭遇劫难的时候。两方面的原因,让戴望舒的诗歌用语丰富起来,比如《小曲》中有“有什么东西在调和氤氲,在他的心的永恒的宇宙”[1]p80 ,这其中的“什么东西”是一个模糊的表述,但也正体现了戴望舒心情的复杂多变,读者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环境以及根据自己的猜想,来揣摩诗意。然而导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大半来自穆丽娟。穆丽娟跟戴望舒的生活对戴望舒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家庭生活,琐碎的日常让戴望舒在一些诗歌中显得小家子气。比如《眼》中有“我伸长,我转着,我永恒的转着,在你永恒的周围并在你之中”[1]p84,结尾处更显得露骨“而我是你,因而我是我”,这里体现了戴望舒在婚姻生活里是稍有大男子主义的主导者,除此之外还在《夜蛾》《寂寞》《灯》等等。
戴望舒曾翻译过很多法国作家的作品,有波德莱尔的、果尔蒙的、魏尔伦的、耶麦的等等;还有英国作家道生;西班牙作家洛尔迦;俄罗斯作家叶赛宁;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因为其生活环境复杂,保守的人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的艺术家,表现的是一种“病态”的艺术,情感大都低沉。波德莱尔对象征派的贡献是针对浪漫主义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而戴望舒正是吸取了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病态”的艺术,哀伤的情感。比如戴望舒前期的大半诗歌:《静夜》、《残夜之歌》、对于天的怀乡病》等都直接在诗歌名字中表现出来的病态。因为当时的戴望舒还很年轻,翻译的成果细细读来还略显稚嫩,很多词语在不同的诗当中出现过很多次。比如说“灵魂”一词在道生的《流离》和波德莱尔的《人和海》当中都出现过,当然在他自己的诗《十四行》中也出现过。而这频繁出现的都是源于法国人常用的表达情感的语言。
目 录
引言 1
1 戴望舒前期诗风 2
1.1 语言稚嫩忧伤 2
1.2 情感丰富多变 3
1.3 意象低沉委婉 4
2 诗风的转变 6
2.1 《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成熟积极 6
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意象清晰露骨 7
2.3 《我用残损的手掌》风格明媚轻快 8
3 诗风转变后的创作体现 10
3.1 清新脱俗的语言 10
3.2 清和平淡的文本意境 10
3.3 充满希望的诗歌意象 11
4 创作转变的意义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戴望舒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以及翻译的外国诗歌。戴望舒虽然没有成体系的诗风,但在文学史上是不可替代的“雨巷诗人”。戴望舒发起了一个强大的诗歌流派——现代派,将西方的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造出有别于“格律诗”的“自由诗”,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还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戴望舒的前期诗歌与后期诗歌的分界点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时间分界点为1937年。而成为其诗风转变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家局势的变化和个人磨难。前期诗歌受到西方象征派的影响较大,题材单一,情感纯粹。而后期诗歌的题材又融汇了很多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分,且目光长远,情感丰富。
1 戴望舒前期诗风
1937年为戴望舒创作诗歌的前后期临界点。1937年以前,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还着重于音韵优美、风格多变,外在因素是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内在因素是自身惨败的恋爱经验和艰难的求学、工作经历。
1.1 语言稚嫩忧伤
情感的失败是戴望舒前期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原因。戴望舒先后经历了三次失败的爱情,女主角分别是施绛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穆丽娟和杨静,并且这三人均是戴望舒同事的妹妹。戴望舒不成功的爱情却促成了他成功的爱情诗。戴望舒诗大多数将他执着的爱埋在感伤的情调中,这与他经历的磨难有着紧密的联系。
戴望舒最爱的是施绛年。1927年,在松江县其大学同学施蛰存家中遇见了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年幼五岁,但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冲动、忧郁又内向,即使有高大的外表,但面部黝黑,幼时天花遗留的瘢痕使得施绛年不悦。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的不平衡,也让他们的爱情蒙上阴影。一方是戴望舒热烈的追求,一方是施绛年落落大方、冷静的躲闪,“绛色的沉哀”,携着可怜沉舟的“年海的波涛” [1]p29,这是爱情理想破灭的哀悼吧。因为这是戴望舒的初恋,对于在男子中学毕业的戴望舒来说,这份感情简直是戴望舒情诗创作的泉眼。当时的很多诗歌都有类似的语言风格,比如音韵优美。这点则是受到施绛年的美貌以及给戴望舒留下美好印象的影响,勾起戴望舒想要用诗情取悦于她,便有了早期懵懂的戴望舒用诗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思的诗歌。其中著名的《雨巷》就是为施绛年创作的。那个“丁香般的姑娘”也是以施绛年为原型的,但这位丁香姑娘的性格却与施绛年的性格完全不同。诗歌第一节含韵脚的字有:长、巷、娘等。
由于这份得不到的爱情,先天的生理缺陷让戴望舒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在某一方面成为强者。使得戴望舒早期的诗风充满了哀伤的情调,音韵优美却有淡淡的哀伤。
哀伤情调的诗歌在前期创作中占很大一部分,比如《夕阳下》有“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寂寞的幽灵”[1]p2,还有在《自家伤感》、《寒风中闻雀声》、《流浪人的夜歌》直接在诗歌题目中体现了一种纯粹的哀伤。而形容这种哀伤的词语大都比较稚嫩单一,比如“寂寞”一词就在《夕阳下》和《寒风中闻雀声》中都出现了。戴望舒去美国深造的原因也是施绛年不愿接受戴望舒的推辞。初尝恋爱的味道,心爱的人没有在身边,像是离开父母的孩子一般渴求被关注。在《生涯》中有“你太娟好,太轻盈,使我难吻你娇唇”[1]p5,《凝泪出门》中有“独自凝泪出门:啊,我已够伤心”[1]p9,但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让戴望舒的语言风格还停留在稚嫩忧伤当中。
戴望舒第一任妻子在其诗歌情感方面的影响较大。戴望舒一生中第三个女人杨静则是在他诗风转变后遇见的。
1.2 情感丰富多变
婚姻生活的体验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让戴望舒的诗歌情感变得多彩。
如果说施绛年让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情思泉涌,那么穆丽娟的出现,则是戴望舒诗歌情感跳跃幅度最跌宕的情由。1935年戴望舒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穆丽娟。这年冬天,两人就顺利订婚了。但国家的时局动荡,年龄的差距,平淡的生活,让逐渐成熟的穆丽娟面对婚姻心灰意冷,这让戴望舒悲恸不已,服毒自杀也没能挽回穆丽娟的心,就此别过。《过旧居》一诗怀恋有穆丽娟陪伴的永远失去的温馨。[4]p138这说长不长却足够戴望舒回味的夫妻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过旧居》为代表的一系列略带消极却极力找回希望的诗篇。这一情感倾向又与他的牢狱生活殷切盼望重回美好十分相同。而穆丽娟与戴望舒共同度过的日子也正是祖国遭遇劫难的时候。两方面的原因,让戴望舒的诗歌用语丰富起来,比如《小曲》中有“有什么东西在调和氤氲,在他的心的永恒的宇宙”[1]p80 ,这其中的“什么东西”是一个模糊的表述,但也正体现了戴望舒心情的复杂多变,读者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环境以及根据自己的猜想,来揣摩诗意。然而导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大半来自穆丽娟。穆丽娟跟戴望舒的生活对戴望舒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家庭生活,琐碎的日常让戴望舒在一些诗歌中显得小家子气。比如《眼》中有“我伸长,我转着,我永恒的转着,在你永恒的周围并在你之中”[1]p84,结尾处更显得露骨“而我是你,因而我是我”,这里体现了戴望舒在婚姻生活里是稍有大男子主义的主导者,除此之外还在《夜蛾》《寂寞》《灯》等等。
戴望舒曾翻译过很多法国作家的作品,有波德莱尔的、果尔蒙的、魏尔伦的、耶麦的等等;还有英国作家道生;西班牙作家洛尔迦;俄罗斯作家叶赛宁;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因为其生活环境复杂,保守的人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的艺术家,表现的是一种“病态”的艺术,情感大都低沉。波德莱尔对象征派的贡献是针对浪漫主义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而戴望舒正是吸取了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病态”的艺术,哀伤的情感。比如戴望舒前期的大半诗歌:《静夜》、《残夜之歌》、对于天的怀乡病》等都直接在诗歌名字中表现出来的病态。因为当时的戴望舒还很年轻,翻译的成果细细读来还略显稚嫩,很多词语在不同的诗当中出现过很多次。比如说“灵魂”一词在道生的《流离》和波德莱尔的《人和海》当中都出现过,当然在他自己的诗《十四行》中也出现过。而这频繁出现的都是源于法国人常用的表达情感的语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