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乔纳桑·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继承了流浪汉小说和航海冒险小说的传统,创造了独特的讽喻体小说形式。斯威夫特以对英国社会生活锐利观察和讽刺闻名于世。《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格列佛的航海经历为线索,以辛辣的手法直接或间接的对英国政治、社会现实以及人性和当时启蒙运动推崇的理性进行批判和讽刺。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格列佛游记》与当时现实小说所展现的不同的风格特点。如人物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思想的表达以及作品的讽刺的指向。并浅析斯威夫特在中国讽刺文学的发展中给文人创作时带来的影响。
【Key words】Gulliver satire rationality human nature Chinese satire literature目录
引言 4
第一章 艺术手法分析 6
第一节 反讽 6
第二节 反语 7
第三节 对比手法 8
第二章 人物形象剖析 10
第一节 无知佯装者 10
第二节 夸耀式佯装 11
第三节 自贬式佯装 11
第三章 讽刺的指向 13
第一节 批判英国腐败的政治 13
第二节 对理性精神的反思 14
第三节 对理想国的构想 15
结束语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2
引言
乔纳森斯威夫特,18世纪前期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政治家和诗人, 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代表作品有《一只澡盆的故事》、《格列佛游记》、《书籍之战》、《木桶的故事》。
本文研究的是斯威夫特在1726年发表的《格列佛游记》,该小说是斯威夫特在17201725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争斗中创作的,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作品。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小说代表作,是讽刺手法运用的集大成之作。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通过格列佛在这四个国家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并且较为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向来是被当作儿童读物来看的,但他本人却认为《格列佛游记》的创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激怒这个世界。王佐良先生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对《格列佛游记》有这样的评价:“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小说。”《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发表已久的作品,自然少不了人们对它的评价,笔者以国内研究为主,笔者认为目前对该作品研究的主要有从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如谢静《从语言变异的角度看格列佛的讽刺艺术》;有从乌托邦的角度来解析这部小说中所阐发出来的建立理想国的乌托邦思想,如张世红的《<乌托邦>与<格列佛游记>的比较》提出了相对于《乌托邦》这部作品来说,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更加发挥了自己对理想国建设的独创性;有从理性角度分析该小说的,如周甄陶的《<格列佛游记>与 18 世纪西方理性的反思》,认为斯威夫特注重写这四个国家的奇遇侧重点是对当时18世纪启蒙运动所推崇的理性的反思与质疑。当然,《格列佛游记》作为讽刺小说的杰作,很多人都从政治讽喻方面入手,探讨该小说所体现的当时英国政治社会现实,如颜静兰的《讥讽权贵,嘲弄暴政——乔纳森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将该小说与其他小说进行比较,如王捷的《<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比较简论》主旨在于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时代特征来考察,探讨两部作品相似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格列佛游记》进行研究,如从语言方面研究,从作品思想方面研究,从讽刺手法等方面研究,但都较为片面。因此笔者将以《格列佛游记》为例全面的从作品的讽刺手法的艺术特点、讽刺指向及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意义这些方面去了解斯威夫特精湛的写作手法,洞察他所批判的社会现实。第一章 艺术手法分析
《格列佛游记》的成功是由斯威夫特天才的想象与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由于它以英国现实为写作基础加之作者细腻、贴切的描写,这使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不是虚构的故事。斯威夫特也巧妙的运用讽刺这把利器去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腐败现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的讽刺手法丰富多变,巧妙的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讽刺典范,因此笔者将从三方面分析小说所运用的讽刺手法。
第一节 反讽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盛行,斯威夫特受到《鲁滨逊漂游记》和其他游记体冒险小说的影响,《格列佛游记》叙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的一系列奇遇。小说一开始是格列佛的表兄辛普森的一片文章:出版者致读者,文中明确表示了该游记的真实性,另外对格列佛这个人的信用也作出了肯定,也就对小说的真实性作出了肯定。
“通过全书显而易见的真实性来看,作者以其实话实说的描述方式而显得与众不同。格列佛先生住在雷德里夫时,如果他的邻居当中有谁要证实一件事,那么,这位邻居就会说:这件事跟格列佛先生说过的话一样,是真实可靠的。这句话简直成为当地的一种谚语了。”
之后便是格列佛本人的游记,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与读者距离,并采用日记的方式写作,准确的记录了航海的具体时期,如“1699年5月4日,我们从布里斯托尔起航,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切顺利。”,航行路线,如“在去往东印度群岛的途中,我们被一阵强风暴刮到了万迪门兰的西北部。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我们正处于南纬30度零2分。”,所见事物大小,如“那门约有四英尺高两英尺宽,分别在两边开有一扇小窗,离地不超过6英寸。”等,而且还时不时与读者交流,肯定事情的真实性,告诉读者这只不过是一个真实的“亲身经历”。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真实性”这一效果。但当我们细看文章时会发现这里面的故事太过戏谑、荒诞。“作者通过戏拟文体,扩大文本的表现力。《格列佛游记》正是对《鲁宾逊漂游记》等航海小说以及18世纪新闻报道的戏虐性模仿。”它不断的在真实与虚幻、正常与荒诞、严肃与滑稽之间变换,以此奠定了小说的反讽基调。
郑茗元在《虚构讽刺现实:也析<格列佛游记>》中认为小说中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集中体现为虚构与现实的统一。如在第一部中对小人国奏章和弹劾的描写是对仪式、语言及政治性文体的滑稽模仿。
作者将第一人称自叙和第二人称对话、第三人称评述有机和谐地相结合,确保读者不仅能观察到小说人物的言行,还能看到其心理活动。小说大部分是格列佛的自述,因此读者能够及时体会到他的情感,被他的情绪所带动,但时而出现的第三人称评述又把读者带出了格列佛自述的天地,使虚构与现实拉开相当的距离。小说中从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述英国18世纪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对英国现实社会中各种典型人物的讽刺和批判,从而完成了虚构和现实的统一。
笔者认为《格列佛游记》反讽大致分为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主题反讽。
言语反讽是指说话者摒弃严肃的话语,庄词谐用,正话反说,形成与表面意义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言语反讽是通过赞美与肯定的话语来描写明显的虚假现象,以此表达作者的鄙夷。小说中言语反讽贯穿始终,无处不在。比如在第一部中,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将小人国的自大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小人国的数学家们根据格列佛的身高与小人国国民身高比例为12:1,计算出每天应吃多少数量的食物,这被作者讽刺道“这是一个多么足智多谋的民族,还有这位伟大的君主的经济原则是多么准确”。斯威夫特用平凡的笔调叙事反讽,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使读者在报之一笑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小人国虽然小,但各种设施齐全,是英国的缩影,也通过小人国的一些党派斗争影射出当时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断的斗争,而实质上是政客们在一些小事上的勾心斗角,无关国计民生。
【Key words】Gulliver satire rationality human nature Chinese satire literature目录
引言 4
第一章 艺术手法分析 6
第一节 反讽 6
第二节 反语 7
第三节 对比手法 8
第二章 人物形象剖析 10
第一节 无知佯装者 10
第二节 夸耀式佯装 11
第三节 自贬式佯装 11
第三章 讽刺的指向 13
第一节 批判英国腐败的政治 13
第二节 对理性精神的反思 14
第三节 对理想国的构想 15
结束语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2
引言
乔纳森斯威夫特,18世纪前期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政治家和诗人, 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代表作品有《一只澡盆的故事》、《格列佛游记》、《书籍之战》、《木桶的故事》。
本文研究的是斯威夫特在1726年发表的《格列佛游记》,该小说是斯威夫特在17201725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争斗中创作的,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作品。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小说代表作,是讽刺手法运用的集大成之作。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通过格列佛在这四个国家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并且较为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向来是被当作儿童读物来看的,但他本人却认为《格列佛游记》的创作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激怒这个世界。王佐良先生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对《格列佛游记》有这样的评价:“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小说。”《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发表已久的作品,自然少不了人们对它的评价,笔者以国内研究为主,笔者认为目前对该作品研究的主要有从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如谢静《从语言变异的角度看格列佛的讽刺艺术》;有从乌托邦的角度来解析这部小说中所阐发出来的建立理想国的乌托邦思想,如张世红的《<乌托邦>与<格列佛游记>的比较》提出了相对于《乌托邦》这部作品来说,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更加发挥了自己对理想国建设的独创性;有从理性角度分析该小说的,如周甄陶的《<格列佛游记>与 18 世纪西方理性的反思》,认为斯威夫特注重写这四个国家的奇遇侧重点是对当时18世纪启蒙运动所推崇的理性的反思与质疑。当然,《格列佛游记》作为讽刺小说的杰作,很多人都从政治讽喻方面入手,探讨该小说所体现的当时英国政治社会现实,如颜静兰的《讥讽权贵,嘲弄暴政——乔纳森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将该小说与其他小说进行比较,如王捷的《<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比较简论》主旨在于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时代特征来考察,探讨两部作品相似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格列佛游记》进行研究,如从语言方面研究,从作品思想方面研究,从讽刺手法等方面研究,但都较为片面。因此笔者将以《格列佛游记》为例全面的从作品的讽刺手法的艺术特点、讽刺指向及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意义这些方面去了解斯威夫特精湛的写作手法,洞察他所批判的社会现实。第一章 艺术手法分析
《格列佛游记》的成功是由斯威夫特天才的想象与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由于它以英国现实为写作基础加之作者细腻、贴切的描写,这使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不是虚构的故事。斯威夫特也巧妙的运用讽刺这把利器去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腐败现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的讽刺手法丰富多变,巧妙的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讽刺典范,因此笔者将从三方面分析小说所运用的讽刺手法。
第一节 反讽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盛行,斯威夫特受到《鲁滨逊漂游记》和其他游记体冒险小说的影响,《格列佛游记》叙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的一系列奇遇。小说一开始是格列佛的表兄辛普森的一片文章:出版者致读者,文中明确表示了该游记的真实性,另外对格列佛这个人的信用也作出了肯定,也就对小说的真实性作出了肯定。
“通过全书显而易见的真实性来看,作者以其实话实说的描述方式而显得与众不同。格列佛先生住在雷德里夫时,如果他的邻居当中有谁要证实一件事,那么,这位邻居就会说:这件事跟格列佛先生说过的话一样,是真实可靠的。这句话简直成为当地的一种谚语了。”
之后便是格列佛本人的游记,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与读者距离,并采用日记的方式写作,准确的记录了航海的具体时期,如“1699年5月4日,我们从布里斯托尔起航,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切顺利。”,航行路线,如“在去往东印度群岛的途中,我们被一阵强风暴刮到了万迪门兰的西北部。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我们正处于南纬30度零2分。”,所见事物大小,如“那门约有四英尺高两英尺宽,分别在两边开有一扇小窗,离地不超过6英寸。”等,而且还时不时与读者交流,肯定事情的真实性,告诉读者这只不过是一个真实的“亲身经历”。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真实性”这一效果。但当我们细看文章时会发现这里面的故事太过戏谑、荒诞。“作者通过戏拟文体,扩大文本的表现力。《格列佛游记》正是对《鲁宾逊漂游记》等航海小说以及18世纪新闻报道的戏虐性模仿。”它不断的在真实与虚幻、正常与荒诞、严肃与滑稽之间变换,以此奠定了小说的反讽基调。
郑茗元在《虚构讽刺现实:也析<格列佛游记>》中认为小说中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集中体现为虚构与现实的统一。如在第一部中对小人国奏章和弹劾的描写是对仪式、语言及政治性文体的滑稽模仿。
作者将第一人称自叙和第二人称对话、第三人称评述有机和谐地相结合,确保读者不仅能观察到小说人物的言行,还能看到其心理活动。小说大部分是格列佛的自述,因此读者能够及时体会到他的情感,被他的情绪所带动,但时而出现的第三人称评述又把读者带出了格列佛自述的天地,使虚构与现实拉开相当的距离。小说中从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述英国18世纪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对英国现实社会中各种典型人物的讽刺和批判,从而完成了虚构和现实的统一。
笔者认为《格列佛游记》反讽大致分为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主题反讽。
言语反讽是指说话者摒弃严肃的话语,庄词谐用,正话反说,形成与表面意义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言语反讽是通过赞美与肯定的话语来描写明显的虚假现象,以此表达作者的鄙夷。小说中言语反讽贯穿始终,无处不在。比如在第一部中,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将小人国的自大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小人国的数学家们根据格列佛的身高与小人国国民身高比例为12:1,计算出每天应吃多少数量的食物,这被作者讽刺道“这是一个多么足智多谋的民族,还有这位伟大的君主的经济原则是多么准确”。斯威夫特用平凡的笔调叙事反讽,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使读者在报之一笑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小人国虽然小,但各种设施齐全,是英国的缩影,也通过小人国的一些党派斗争影射出当时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断的斗争,而实质上是政客们在一些小事上的勾心斗角,无关国计民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