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的少年文学观以红瓦黑瓦为例

摘 要曹文轩是中国少年文学创作领域领军的人物,他的少年文学观带有成人化的特征。他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成人思维影响下有意刻画的成长变化着的少年。在《红瓦黑瓦》中,曹文轩借助林冰这一儿童视角的外衣,传递作者成人化的直面苦难的生活态度、成人化的理性思考、成人化的情感体验等成人化的内核。成人化的少年文学观反映了曹文轩文以载道的责任意识。
目 录
引 言 1
1 曹文轩少年文学观的表现 2
2 曹文轩少年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5
2.1 主观因素 5
2.2 客观因素 7
3 曹文轩少年文学观的价值与影响 9
3.1 曹文轩少年文学观的价值 9
3.2 泛成人化的影响 10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引 言
曹文轩先生获得过国际安徒生童话奖等国内外大奖,他有着北大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协副主席等多重身份。曹文轩的少年文学观念具有儿童视角下成人化的思想情感。他借助作品中少年的主人公形象,传递着作者成人思维对成长苦难的理性思考,传递着作者对少年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作者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从目前来看已有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曹文轩少年文学进行过研究。一、论述成长的苦难、塑造民族性格。在扬州大学李静的《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中指出:曹文轩先生儿童文学的主题是描写少年成长的苦难,但他是借助书写少年成长的苦难体现那个年代下的人们在逆境中的优秀品质,用人性的美好给读者带来感动。少年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只有被受众理解并接受才能显示出价值,儿童读者过早的接触苦难会扼杀孩童的纯真的天性,故本文将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观的提炼为少年文学观更为贴切。二、论述语言美、意境美。《简论曹文轩小说创作的散文化》一文借助油麻地、红瓦房、黑瓦房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阐明了曹文轩先生在意境上的“乡村情结”。该文还论述了曹文轩先生借助童年主人公的视角摄取生活片断,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人间百态;“在童年视角外有一个时隐时显的成年叙事者的影子,对情节发展进行干预。”[1]读者在散文化的语言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能力;还对成人生活的世俗进行反思。因而在语言美、意境美的外衣下,道德美的追求才是曹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轩先生少年成长小说的内核。三是论述“曹文轩现象”。“曹文轩现象”一是指学者对曹文轩先生作家、文学理论家身份进行研究,归纳为“两支笔”写作;二是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在九十年代,那个儿童文学较为边缘的时代,曹文轩先生的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还吸引了大量的成人。曹文轩先生作品的影响力大,在当时引发一种现象。林冰是桑桑的少年时期,因此在一定意义《红瓦黑瓦》可以视作是《草房子》的续作。因此用《红瓦黑瓦》研究曹文轩先生蕴含着成人思想感情的少年文学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曹文轩的少年文学观的表现
曹文轩先生的少年文学观即是曹文轩对少年文学是什么的回答[2]。曹文轩的少年文学观带有成人化的特征。作者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真实表现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苦难。作者用成人化的情感体验去看待年少时的亲情、友情、爱情,启迪少年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情爱。作者用成人化的理性思考、成人化的悲悯情怀贴切描绘少年成长过程,达到作者启发教导少年读者的创作意图。
成人化的理性思考,成人化的启发教导是曹文轩先生真正的创作意图。曹文轩先生成人化的启发教导并不是说教式的教条,而是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不同人物的结局达到启发少年读者的目的。儿童文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应是充满欢乐的,少年时代应是无忧无虑的;但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不仅有欢乐,还有成长的苦难,曹文轩先生作品主人公的少年时代是沉重的。曹文轩先生认为成长离不开苦难,他的作品呈现苦难与温情并存,真实表现少年成长的特点。成长不仅是年龄的长大,更是心智的发展。曹文轩先生在我国率先提出 “成长小说”概念,并且促进了成长小说的发展。少年成长离不开苦难,没有苦难就没有成长。真实曝光成长过程中的苦难与痛苦永远比刻意营造出虚假更加美好。曹文轩在文学创作中以少年主人公的视角,将成长中真实的苦难、迷茫、孤独的生活状态置于文学创作中,使读者感同身受。成长的苦难不仅有物质上的缺乏,还有精神上的缺失。赵一亮是《红瓦黑瓦》中《染坊之子》的章节的主人公。从家境上看赵一亮家中有着镇上最大的染坊,是镇上最富有的家庭之一,是“我”羡慕的对象;从个人来看赵一亮长相英俊、胡琴拉得好,深得大家喜欢。赵一亮经受了未能如愿就读高中、进入宣传队、家产没了、未婚妻没了、父亲瘫痪的苦难。不可否认,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赵一亮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人美好品质失去的过程,如果赵一亮没有选择去偷木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相信他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曹文轩先生就这样真实地将赵一亮的结局展现了出来。成长并不是失去人的本性,而是在苦难中学会战胜苦难。当生活一次次将赵一亮推向绝望时,他未能及时发现周围人对他的善意、口水龙对他的帮助,他急功近利地选择了“偷”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最终,赵一亮亲手将他自己的前途也葬送了。生活的苦难,能使少年在痛苦中思索,在痛苦中成长。少年成长过程中有苦难、有孤独,但在苦难与孤独之中蕴藏着扶持与帮助、理解与温馨。曹文轩先生用简短的篇幅,将赵一亮在生活上的磨难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明白:少年的成长是痛苦的,当突如其来的改变来临时,内心迷茫与孤独、挣扎与纠结是正常的。保持本心,战胜苦难,便是成长。曹文轩先生重视苦难对少年成长的意义,但曹文轩先生并未一味书写苦难,在苦难中有温情。赵一亮由于骄傲自负得罪了许一龙,许一龙多次为赵一亮的发展设下阻碍。但在半夜赵一亮家遭遇火灾时,许一龙是在众多前来帮忙的村民中最竭尽全力、最后放弃的人;许一龙是在大年三十生意最兴隆的时刻,临时关店几小时到赵一亮的小棚为赵一亮和他瘫痪的父亲理发,说着“别怕,有二爷在” [3] P104;许一龙是在赵一亮因偷木头被警察抓走时,一个人跑到油麻地镇委会撕心裂肺地喊“放了他!不就是几根木头吗?我赔,我龙二爷赔,我龙二爷拆房子赔! [3] P114在这一系列的情境中,我们感受到了曹文轩先生倡导少年铭记的“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
儿童视角的叙述,成人思维影响下的启迪。《红瓦黑瓦》是以林冰这一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角度来展开的,有着儿童视角特有的纯真与美好。但读者在精读文本之后便会豁然发现,林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由作家精心挑选之后,有意识有目的的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儿童视角有着区别于成人视角的世俗,主人公有着儿童的纯洁与稚嫩的特点。曹文轩先生借助成人视角的情感体验来启迪少年情感,借助成人视角的生命体验来告知儿童生活智慧。读者领悟成人视角下的理性思考,接受成人视角下的启发教导是曹文轩先生真正的创作意图。对于处在生理逐渐发育、情感渐渐丰富的中学时代的少男少女们而言,爱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由于处于少年时期男女对于爱情皆有好奇与憧憬,曹文轩先生秉承堵不如疏的观点,在《红瓦黑瓦》中描述了几对少男少女的爱情。陶卉是林冰的同班同学,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吸引着林冰,林冰的少年时期因陶卉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林冰会因知道与陶卉即将与他一起配戏而欢呼雀跃,林冰会在得知陶卉拒绝与他一起配戏而失望难过,林冰会在注意到陶卉没有来学校上课后,只为看她一眼悄悄去陶卉家附近等她。《红瓦黑瓦》描写林冰与陶卉的懵懂爱情贴合少年的心理状态,符合少年的言语动作,拉近了读者与作家的距离。在小说结尾写到“我” 写给陶卉的信并未送到她手中,“我”和陶卉的爱情还有无限可能。林冰与陶卉的爱情因懵懂而美好。但《红瓦黑瓦》里,还有与陶卉和“我”相反的爱情故事。因夏莲香与杨文富过早的相爱、爱情过于激烈和杨文富的胆小自私,导致了夏莲香的自甘堕落。读者在阅读陶卉和林冰、夏莲香与杨文富的爱情故事中,便能体会出作者带有成人理性思考下的对于少年时期爱情的看法:少男少女们的情感是朦胧纯真的,或许不说出口是一种暗恋,但那份暗恋会留在心间,若过早的说出口,容易在遗憾中结束。曹文轩先生将成人思考融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成长历程中,让读者感同身受;将启发教导隐藏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让读者自行领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