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小青推理小说特征看中国推理小说发展缓慢的原因(附件)
摘 要程小青,明末清初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在中国推理小说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推理小说主人公——霍桑,在当时被数以万计的粉丝疯狂喜爱和拥护,堪称中国版的福尔摩斯。所以对于中国大众读者来说,推理小说是非常受欢迎的。但现代中国的本土推理小说却少有人问津,它的发展非常缓慢,差强人意。在世界推理小说文坛也是难有立足之地,同时曾经家喻户晓的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程小青推理小说也早已被人遗忘。为什么中国本土的推理小说在中国如此不受重视,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程小青推理小说到现在发展的如此低迷,为什么中国推理小说的发展如此缓慢?此篇论文将综合看待程小青的推理小说所存在的问题来探讨中国推理小说发展缓慢的原因,为中国本土推理小说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对我国的推理小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程小青 2
1.1 程小青的创作动机 2
1.1.1 外部因素——“治国图强”的动机 2
1.1.2 内在因素——对推理小说的肯定 3
1.2 柯南道尔对程小青推理小说创作的影响 4
2 从程小青的推理小说特征看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7
2.1 人物形象类型化 7
2.2 叙事程序化 8
2.3 团圆主义思想固化 9
3 程小青推理小说发展的客观局限 11
3.1 艰难时世——社会不重视 11
3.2 “土壤”贫乏——科学文化的落后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推理小说开始于美国,盛行于日本。当然推理小说在英国的创造发展绝不能忽视。只要提起推理小说,至今还让我们赞不绝口的当属英国推理文学界的佼佼者——柯南道尔的推理小说,其细腻的文笔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推理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欧美推理小说在清末民初时被翻译引进中国文坛,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欧美推理小说及日本推理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推理小说产生影响,尤其是欧美推理小说对推理名家程小青的推理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程小青,在中国推理小说史上有“中国推理小说鼻祖”的美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0世纪30年代前,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丛书’,成了通俗文学市场上的畅销品。40年代初,由上海世界书局将他的全部小说编为‘霍桑探案袖珍丛书’30种,共收小说74篇,约280万字。”[1]P319程小青在中国推理小说文坛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中国本土推理小说的典型代表。
1 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程小青
程小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年少时父亲的离世,家中只能靠母亲做些简单的手工细活养活他。上了几年私塾无奈家中贫困被迫辍学,到钟表行当学徒。他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并关注当时的小说新作。因为从小喜欢阅读书籍,程小青便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甚至积极吸取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在学徒期间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去外国人开设的夜校学习英语。无独有偶,程小青在阅读《时务报》时读到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被小说里边的情节和写作手法所触动,便萌发了要创作出和柯南.道尔一样的推理小说。从此,他潜心学习并开始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推理小说的创作上,终于在1911年上海《新闻报》副刊举办小说征文大赛中,程小青大放光彩。他的首部推理小说《灯光人影》在这次的征文大赛中被选中并发表,一经发表就拥有了大批的书迷。在此之后,程小青开始创作《霍桑探案》系列。他一生中创作的《霍桑探案》系列共计80多篇,字数多达300多万字,程小青这个名字开始家喻户晓。
1.1 程小青的创作动机
程小青在塑造霍桑这个人物形象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为了使霍桑这一人物的形象被塑造的更加丰满,特意前往美国大学对犯罪心理学和侦探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西方的侦探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这次的美国学习之旅使他的推理小说更加成熟,使他成功塑造出了推理小说主人公霍桑。霍桑成功被更多的中国读者所接受,程小青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推理小第一人”和“中国推理小说鼻祖”等称号。
程小青对推理小说的热爱以及他把他毕生精力奉献于推理小说的创作,获得“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的称号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同时他的创作也并非随意,除了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爱好以外,还与其他外界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1.1.1 外部因素——“治国图强”的动机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爆发,这次新文化运动把文学翻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且在此次的文学翻译高潮中推理小说的翻译成为了风靡清末民初的翻译品种。推理小说翻译在这一时期的流行绝对不是偶然,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推理小说自身所蕴含的进步精神。西方的推理小说讲求的是法律治理社会,它传达的是一种人权而不是皇权,这与中国专制社会的皇权至上大为不同。同时推理小说要求的是科学实证而不是主观臆断,这与当时中国普通大众的迷信心理有着很大的冲击。推理小说所蕴含的进步精神刚好符合当时中国社会一些进步者的思想,这些进步者用推理小说宣扬的精神改造国民思想,推理小说成为了一种启迪民智的有效手段。“五十年代,程小青对推理小说理论作了全面总结:侦探小说是文艺作品中一种性质特殊的形式,有着独特的结构和风格。在人们一般具有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它提出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新奇的或严重的问题,任凭作品中的主人公——非职业的或职业的侦探的智慧勇敢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遵循严格的逻辑轨道,运用正确的科学原理与方法,通过调查求证、综合分析、剥茧抽丝、千回百转,细致地、踏实地、实事求是地、一步步拨开翳障,走向正鹄,终于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就这样,它在培养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刺激求知欲、唤起理智、启发思维,以及应用科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具体事物各方面,对于读者特别是求知欲较强烈的青年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2] P12可见程小青认识到推理小说所蕴含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同时他也明白推理小说不但能够扩宽人们的理智、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所以程小青的创作受着当时社会局势需求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治国图强”是他创作的最大动机。
1.1.2 内在因素——对推理小说的肯定
从程小青所撰写的有关推理小说的理论性文章中不难发现他对推理小说这一新文学样式的肯定。
首先,他认为推理小说对国民的好奇心具有唤起的作用。“程小青在《侦探小说的功利观》中从‘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两者的争论出发,论述了推理小说唤起国民好奇心的现实作用。”[3]P15在当时的双半社会制度的压制下,国民觉悟思想还未完全开启,以及整个社会处于废旧立新的发展状态,旧思想的毒害和新思潮的未建立前的迷茫压抑了国民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推理小说从文学艺术角度为国民挖掘出一块新天地,开阔了国民的眼界,极大的唤起了国民的好奇心,程小青借助推理小说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加以批判。表达了他急切的改造这种压抑人性的意识形态的愿望。
其次,程小青认为推理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司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侦探小说的功利观》中他说:我们的司法情形,就大体来说,委实也太可怜了,那些不负责的侦探,只须随便抓一个张三李四,算是案中凶手,于是天大的巨案,也可以就此了结,这样的办法,既然用不着什么科学的侦探方法,手续上当然简单的多,可是平民的性命,未免太贱了些。” [4]P79直截了当地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领导阶级管理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落后与不重法而重人情的社会形态。而产生于重视法治建设的西方社会的推理小说所表现出的社会形态与当时中国恰好相反,它强调法治,宣扬民主,尊重人权。程小青基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而借鉴西方这一进步思想,进而创作出的推理文学作品唤醒了国民重视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公平性。
目 录
引言 1
1 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程小青 2
1.1 程小青的创作动机 2
1.1.1 外部因素——“治国图强”的动机 2
1.1.2 内在因素——对推理小说的肯定 3
1.2 柯南道尔对程小青推理小说创作的影响 4
2 从程小青的推理小说特征看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7
2.1 人物形象类型化 7
2.2 叙事程序化 8
2.3 团圆主义思想固化 9
3 程小青推理小说发展的客观局限 11
3.1 艰难时世——社会不重视 11
3.2 “土壤”贫乏——科学文化的落后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推理小说开始于美国,盛行于日本。当然推理小说在英国的创造发展绝不能忽视。只要提起推理小说,至今还让我们赞不绝口的当属英国推理文学界的佼佼者——柯南道尔的推理小说,其细腻的文笔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推理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欧美推理小说在清末民初时被翻译引进中国文坛,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欧美推理小说及日本推理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推理小说产生影响,尤其是欧美推理小说对推理名家程小青的推理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程小青,在中国推理小说史上有“中国推理小说鼻祖”的美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0世纪30年代前,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丛书’,成了通俗文学市场上的畅销品。40年代初,由上海世界书局将他的全部小说编为‘霍桑探案袖珍丛书’30种,共收小说74篇,约280万字。”[1]P319程小青在中国推理小说文坛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中国本土推理小说的典型代表。
1 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程小青
程小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年少时父亲的离世,家中只能靠母亲做些简单的手工细活养活他。上了几年私塾无奈家中贫困被迫辍学,到钟表行当学徒。他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并关注当时的小说新作。因为从小喜欢阅读书籍,程小青便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甚至积极吸取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在学徒期间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去外国人开设的夜校学习英语。无独有偶,程小青在阅读《时务报》时读到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被小说里边的情节和写作手法所触动,便萌发了要创作出和柯南.道尔一样的推理小说。从此,他潜心学习并开始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推理小说的创作上,终于在1911年上海《新闻报》副刊举办小说征文大赛中,程小青大放光彩。他的首部推理小说《灯光人影》在这次的征文大赛中被选中并发表,一经发表就拥有了大批的书迷。在此之后,程小青开始创作《霍桑探案》系列。他一生中创作的《霍桑探案》系列共计80多篇,字数多达300多万字,程小青这个名字开始家喻户晓。
1.1 程小青的创作动机
程小青在塑造霍桑这个人物形象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为了使霍桑这一人物的形象被塑造的更加丰满,特意前往美国大学对犯罪心理学和侦探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西方的侦探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这次的美国学习之旅使他的推理小说更加成熟,使他成功塑造出了推理小说主人公霍桑。霍桑成功被更多的中国读者所接受,程小青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推理小第一人”和“中国推理小说鼻祖”等称号。
程小青对推理小说的热爱以及他把他毕生精力奉献于推理小说的创作,获得“中国推理小说第一人”的称号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同时他的创作也并非随意,除了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爱好以外,还与其他外界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1.1.1 外部因素——“治国图强”的动机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爆发,这次新文化运动把文学翻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且在此次的文学翻译高潮中推理小说的翻译成为了风靡清末民初的翻译品种。推理小说翻译在这一时期的流行绝对不是偶然,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推理小说自身所蕴含的进步精神。西方的推理小说讲求的是法律治理社会,它传达的是一种人权而不是皇权,这与中国专制社会的皇权至上大为不同。同时推理小说要求的是科学实证而不是主观臆断,这与当时中国普通大众的迷信心理有着很大的冲击。推理小说所蕴含的进步精神刚好符合当时中国社会一些进步者的思想,这些进步者用推理小说宣扬的精神改造国民思想,推理小说成为了一种启迪民智的有效手段。“五十年代,程小青对推理小说理论作了全面总结:侦探小说是文艺作品中一种性质特殊的形式,有着独特的结构和风格。在人们一般具有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它提出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新奇的或严重的问题,任凭作品中的主人公——非职业的或职业的侦探的智慧勇敢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遵循严格的逻辑轨道,运用正确的科学原理与方法,通过调查求证、综合分析、剥茧抽丝、千回百转,细致地、踏实地、实事求是地、一步步拨开翳障,走向正鹄,终于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就这样,它在培养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刺激求知欲、唤起理智、启发思维,以及应用科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具体事物各方面,对于读者特别是求知欲较强烈的青年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2] P12可见程小青认识到推理小说所蕴含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同时他也明白推理小说不但能够扩宽人们的理智、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所以程小青的创作受着当时社会局势需求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治国图强”是他创作的最大动机。
1.1.2 内在因素——对推理小说的肯定
从程小青所撰写的有关推理小说的理论性文章中不难发现他对推理小说这一新文学样式的肯定。
首先,他认为推理小说对国民的好奇心具有唤起的作用。“程小青在《侦探小说的功利观》中从‘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两者的争论出发,论述了推理小说唤起国民好奇心的现实作用。”[3]P15在当时的双半社会制度的压制下,国民觉悟思想还未完全开启,以及整个社会处于废旧立新的发展状态,旧思想的毒害和新思潮的未建立前的迷茫压抑了国民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推理小说从文学艺术角度为国民挖掘出一块新天地,开阔了国民的眼界,极大的唤起了国民的好奇心,程小青借助推理小说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加以批判。表达了他急切的改造这种压抑人性的意识形态的愿望。
其次,程小青认为推理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司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侦探小说的功利观》中他说:我们的司法情形,就大体来说,委实也太可怜了,那些不负责的侦探,只须随便抓一个张三李四,算是案中凶手,于是天大的巨案,也可以就此了结,这样的办法,既然用不着什么科学的侦探方法,手续上当然简单的多,可是平民的性命,未免太贱了些。” [4]P79直截了当地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领导阶级管理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落后与不重法而重人情的社会形态。而产生于重视法治建设的西方社会的推理小说所表现出的社会形态与当时中国恰好相反,它强调法治,宣扬民主,尊重人权。程小青基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而借鉴西方这一进步思想,进而创作出的推理文学作品唤醒了国民重视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公平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