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诗话的诗性特征(附件)
摘 要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其创作的 《六一诗话》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提倡诗歌的发展壮大而提出的生存方式、主张“穷而后工”以及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提倡炼字造句和善于用韵的言说方式构成了它的诗性特征。重视体验和感悟,是在心灵感悟诗歌的同时又有理性的思考。语言平易近人,质朴自然,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后世的创作有巨大的启发和模范作用,也提醒我们在巩固自己的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性思维,才会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目 录
绪论 1
1 《六一诗话》开创性意义 2
1.1 诗学思想 2
1.1.1意新语工 2
1.1.2文如其人 3
1.2 诗学特征 4
2 《六一诗话》的诗性特征 5
2.1生存方式 5
2.2思维方式 7
2.2.1“化抽象为具体”的创作思维 7
2.2.2穷而后工”的创作思维 7
2.3言说方式 8
3 《六一诗话》的批评形式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六一诗话》是第一部以“诗话”为题的笔记体论诗著作,诗作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浅近,风趣盎然。它与专门探讨诗歌渊源和品评诗人诗作的钟嵘《诗品》不同,它是以闲谈的方式,随笔似的记录诗坛见闻,随意短长,不拘一格。通常分则记事评诗,一则一事。本书所收二十八则中,既有遗闻轶事,也有自己对某些诗人群体或某类诗作的感受与评说,其中有些品评一语破的,耐人玩索。
在《六一诗话》原著中,欧阳修写道:“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1]P3这一简短的小序为我们提出关于它的写作成因。一方面,辞官归田后的欧阳修过着没有忙碌的公务,轻松自在的生活,可以完全从诗人的角度和心境来赏析诗歌,出于自己对诗歌研究的热爱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也可以以此指导后辈学者,以及发表自己对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诗歌价值等方面的见解以引导正确的文坛风气。另一个方面,在宋代,诗歌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成为诗人们思考的重点,他们认为,诗歌的本质是传达和体现思想的媒介,其价值则是或优美婉转,或气势磅礴的诗文中所蕴藏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道理。基于对诗歌内容的欣赏和对价值意义的思考,则有了《六一诗话》的创作与问世。
《六一诗话》会以首创的地位在文坛出现,是因为它除了在诗歌的欣赏评价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外,还有它创新的创作结构和立意;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感性的体会诗歌也不乏理性的思考;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视角,以及它具有的独特的诗性特征。本论文将从《六一诗话》的开创性意义、诗性特征、批评形式三部分来分析它的诗性特征,从而体会欧阳修创新独特的思维方式、质朴却又严谨的言说方式以及心系诗歌在文坛的重振和发展的生存方式。以此看《六一诗话》对诗话体的繁荣所以的示范的作用。1 《六一诗话》开创性意义
郭绍虞先生在他所著《宋诗话考》上卷《六一诗话》中说到:“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2]P1道出了《六一诗话》的开创性地位,同时也肯定了欧阳修的首创精神。《六一诗话》的开创性意义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1 诗学思想
1.1.1意新语工
刘勰认为,构思是行文谋篇的首要掌握的技巧,是文学创作的重点。我也这样认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对文章结构或内容以及语言进行构思。在这一方面,欧阳修就强调构思要精细巧妙,立意要创新,语句要工整。书中的第十则以孟郊贾岛的诗为例就指出构思只有精确巧妙才能准确传神,不难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创作构思,立意要创新的重视。
《六一诗话》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条而立,全书二十八则所叙述的诗相互之间并没有关联,都是各自独立的,但细细品味就会看出其内在的逻辑。在语言方面,评价好与坏的标准已经不是从以往那些一概而论的风格去看了,而是从具体的词句的“意新语工”去欣赏诗歌。如,梅圣俞的《河豚鱼》诗中写道:“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1]P4欧阳修评价说:“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1]P4仅两句话便道出中心,语句工整,以闲远古淡为意,此诗作于樽俎之见,短时间内作成,称之为绝句。再如,贾岛、孟郊的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苏子美的雄伟之作,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的风格;钱惟演、郑文宝的警绝之句;谢伯初的“不愧唐贤”之作;赵师民的“诗思尤精”之句;韩愈的韵工之诗等等诗句,这样以大量篇幅的诗句来说明和鉴赏那些立意新奇而语句工整巧妙的诗句。自然很好的体现了“意新语工”这个全新的鉴赏诗句的逻辑思维和视角,完全摆脱了以前的很多文人学者一贯的以风格为标准的鉴赏规则。
关于在“语工”方面,欧阳修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提炼文字。刘颁认为如果是比较诗歌风格的话,杜甫的沉郁顿挫和李白的豪放洒脱,欧阳修更喜欢李白的诗,但是如果是从文字的锤炼方面来说的话,欧阳修就更喜欢杜甫的诗。关于这一点,郭绍虞在他的《宋诗话考》中也提到过,和他看法一致。确实如此,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文字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哪怕一个字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所体现的意境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如第八则“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1]P5众人一起给这句诗加一个字,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字,但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意境却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文字的提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字都有可能成为点睛之笔,将整句诗或整篇文章的主题意境得到升华,有时也有可能让文章读起来淡如白水。
吴凯认为,“‘意新语工’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至善’的诗歌应当形象鲜明,新颖独创;同时也必须含蓄蕴藉,寓意深广,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3]P1这就说明了,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构思立意的创新都同样重要。欧阳修的这种创新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如今的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要巩固文学知识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也要注意思维的创新性发展,有了独特的构思模式,所写的文章才会有亮点,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1.2文如其人
祝良文认为,在人物和文章的关系上,欧阳修继承了“文如其人”的传统观念,即“把诗文与创作者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审美联系起来,做出让人觉得信服的判断和结论。”[4]P7关于这个说法,在诗话中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如,第六则中街行遇到赞宁与数位僧人在一起时,鸿渐指着嘲笑说“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则回应说“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欧阳修评价到“吴僧赞宁,颇读诗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词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隽敏,尤好嘲咏。”[1]P4由于平日的博学,有较强的词辩能力,词风也是敏捷巧妙,更尤为喜欢带有讽刺意味的词咏,所以赞宁面对嘲讽也能淡然地对答如流,语言也工整有力。
再如,第二十四则中,石曼卿去世以后,他的故人在梦中见到他说“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并作了一首诗“莺声不逐春光老,花影长随日脚流”,欧阳修对神仙事怪的事认为可以不说,但联系石曼卿平时的性格,自小的时候就以诗酒豪放自得,他的气质与相貌伟然,诗歌风格奇妙峭丽,又专工于书法,笔力强力有劲,字体兼有颜、柳两家之长,被世人视为珍宝,所以在最后就说对于这诗,石曼卿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他善于把诗文和作者的性格相结合起来,通过联系和比较从而来欣赏诗歌的一个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模式、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对文学的积累和见解以及平时谈吐风格都有一定的关系。
目 录
绪论 1
1 《六一诗话》开创性意义 2
1.1 诗学思想 2
1.1.1意新语工 2
1.1.2文如其人 3
1.2 诗学特征 4
2 《六一诗话》的诗性特征 5
2.1生存方式 5
2.2思维方式 7
2.2.1“化抽象为具体”的创作思维 7
2.2.2穷而后工”的创作思维 7
2.3言说方式 8
3 《六一诗话》的批评形式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六一诗话》是第一部以“诗话”为题的笔记体论诗著作,诗作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浅近,风趣盎然。它与专门探讨诗歌渊源和品评诗人诗作的钟嵘《诗品》不同,它是以闲谈的方式,随笔似的记录诗坛见闻,随意短长,不拘一格。通常分则记事评诗,一则一事。本书所收二十八则中,既有遗闻轶事,也有自己对某些诗人群体或某类诗作的感受与评说,其中有些品评一语破的,耐人玩索。
在《六一诗话》原著中,欧阳修写道:“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1]P3这一简短的小序为我们提出关于它的写作成因。一方面,辞官归田后的欧阳修过着没有忙碌的公务,轻松自在的生活,可以完全从诗人的角度和心境来赏析诗歌,出于自己对诗歌研究的热爱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也可以以此指导后辈学者,以及发表自己对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诗歌价值等方面的见解以引导正确的文坛风气。另一个方面,在宋代,诗歌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成为诗人们思考的重点,他们认为,诗歌的本质是传达和体现思想的媒介,其价值则是或优美婉转,或气势磅礴的诗文中所蕴藏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道理。基于对诗歌内容的欣赏和对价值意义的思考,则有了《六一诗话》的创作与问世。
《六一诗话》会以首创的地位在文坛出现,是因为它除了在诗歌的欣赏评价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外,还有它创新的创作结构和立意;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感性的体会诗歌也不乏理性的思考;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视角,以及它具有的独特的诗性特征。本论文将从《六一诗话》的开创性意义、诗性特征、批评形式三部分来分析它的诗性特征,从而体会欧阳修创新独特的思维方式、质朴却又严谨的言说方式以及心系诗歌在文坛的重振和发展的生存方式。以此看《六一诗话》对诗话体的繁荣所以的示范的作用。1 《六一诗话》开创性意义
郭绍虞先生在他所著《宋诗话考》上卷《六一诗话》中说到:“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2]P1道出了《六一诗话》的开创性地位,同时也肯定了欧阳修的首创精神。《六一诗话》的开创性意义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1 诗学思想
1.1.1意新语工
刘勰认为,构思是行文谋篇的首要掌握的技巧,是文学创作的重点。我也这样认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对文章结构或内容以及语言进行构思。在这一方面,欧阳修就强调构思要精细巧妙,立意要创新,语句要工整。书中的第十则以孟郊贾岛的诗为例就指出构思只有精确巧妙才能准确传神,不难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创作构思,立意要创新的重视。
《六一诗话》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条而立,全书二十八则所叙述的诗相互之间并没有关联,都是各自独立的,但细细品味就会看出其内在的逻辑。在语言方面,评价好与坏的标准已经不是从以往那些一概而论的风格去看了,而是从具体的词句的“意新语工”去欣赏诗歌。如,梅圣俞的《河豚鱼》诗中写道:“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1]P4欧阳修评价说:“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1]P4仅两句话便道出中心,语句工整,以闲远古淡为意,此诗作于樽俎之见,短时间内作成,称之为绝句。再如,贾岛、孟郊的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苏子美的雄伟之作,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的风格;钱惟演、郑文宝的警绝之句;谢伯初的“不愧唐贤”之作;赵师民的“诗思尤精”之句;韩愈的韵工之诗等等诗句,这样以大量篇幅的诗句来说明和鉴赏那些立意新奇而语句工整巧妙的诗句。自然很好的体现了“意新语工”这个全新的鉴赏诗句的逻辑思维和视角,完全摆脱了以前的很多文人学者一贯的以风格为标准的鉴赏规则。
关于在“语工”方面,欧阳修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提炼文字。刘颁认为如果是比较诗歌风格的话,杜甫的沉郁顿挫和李白的豪放洒脱,欧阳修更喜欢李白的诗,但是如果是从文字的锤炼方面来说的话,欧阳修就更喜欢杜甫的诗。关于这一点,郭绍虞在他的《宋诗话考》中也提到过,和他看法一致。确实如此,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文字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哪怕一个字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所体现的意境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如第八则“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1]P5众人一起给这句诗加一个字,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字,但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意境却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文字的提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字都有可能成为点睛之笔,将整句诗或整篇文章的主题意境得到升华,有时也有可能让文章读起来淡如白水。
吴凯认为,“‘意新语工’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至善’的诗歌应当形象鲜明,新颖独创;同时也必须含蓄蕴藉,寓意深广,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3]P1这就说明了,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构思立意的创新都同样重要。欧阳修的这种创新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如今的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要巩固文学知识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也要注意思维的创新性发展,有了独特的构思模式,所写的文章才会有亮点,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1.2文如其人
祝良文认为,在人物和文章的关系上,欧阳修继承了“文如其人”的传统观念,即“把诗文与创作者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审美联系起来,做出让人觉得信服的判断和结论。”[4]P7关于这个说法,在诗话中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如,第六则中街行遇到赞宁与数位僧人在一起时,鸿渐指着嘲笑说“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则回应说“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欧阳修评价到“吴僧赞宁,颇读诗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词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隽敏,尤好嘲咏。”[1]P4由于平日的博学,有较强的词辩能力,词风也是敏捷巧妙,更尤为喜欢带有讽刺意味的词咏,所以赞宁面对嘲讽也能淡然地对答如流,语言也工整有力。
再如,第二十四则中,石曼卿去世以后,他的故人在梦中见到他说“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并作了一首诗“莺声不逐春光老,花影长随日脚流”,欧阳修对神仙事怪的事认为可以不说,但联系石曼卿平时的性格,自小的时候就以诗酒豪放自得,他的气质与相貌伟然,诗歌风格奇妙峭丽,又专工于书法,笔力强力有劲,字体兼有颜、柳两家之长,被世人视为珍宝,所以在最后就说对于这诗,石曼卿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他善于把诗文和作者的性格相结合起来,通过联系和比较从而来欣赏诗歌的一个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模式、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对文学的积累和见解以及平时谈吐风格都有一定的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