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时期苏词中的人生态度(附件)
摘 要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历经宦场的浮沉,在一次次的洗礼中迅速成长,其思想庞杂,儒释道思想兼容并蓄,使他能更从容应对人生路上的种种遭遇。黄州时期,苏轼词作中传达了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在家庭、宗教与“乌台诗案”的多方影响下形成的。目 录
绪论 1
1 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 2
1.1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
1.1.1 贫穷疾病困扰下的人生态度 2
1.1.2 亲友离散下的人生态度 3
1.1.3 追忆“乌台诗案”后的人生态度 3
1.2 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4
1.3 坚毅执着的人生态度 6
2 形成原因 8
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8
2.2 社会思潮的影响 9
2.2.1 儒家的坚毅执著 9
2.2.2 佛家的超脱虚无 9
2.2.3 道家的率真自然 10
2.3 “乌台诗案”的精神重创 10
2.3.1 心态的转变 10
2.3.2 视角的转变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P470 这是苏轼给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做的评价。到任湖州,他在上书朝廷的奏本中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近,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2]P157引发“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这是他仕途上遭受的沉重打击,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的挫折,曾让他:“魂飞汤火命如鸡”。黄州时期苏轼内心充满了矛盾,在仕途的道路上自己是进还是退,他无从抉择,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生,寻求一种出路,这期间苏轼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本文以黄州时期的词作为切入点,从人生态度的视角探讨他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并探究他黄州时期态度转变的原因。
1 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苏轼被贬黄州,以流浪者的身份踏上了黄州这片土地。政治上不得签书公事,这是朝廷的命令,他无法左右,初到黄州常常以酒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无从抉择,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生,寻求一种出路,这期间苏轼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本文以黄州时期的词作为切入点,从人生态度的视角探讨他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并探究他黄州时期态度转变的原因。
1 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苏轼被贬黄州,以流浪者的身份踏上了黄州这片土地。政治上不得签书公事,这是朝廷的命令,他无法左右,初到黄州常常以酒自疗,“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但是创作确实没有真正的停下来,虽然他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高”,但黄州却成为他真正的创作高峰期,此间苏轼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词的创作上,每一首词都传达出他这一时期的人生态度。
1.1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乌台诗案”苏轼死里逃生,贬谪荒凉偏僻的黄州,贫病交加,亲友离散,苏轼积极的调整心态,黄州的二三年,积极的选择躬耕劳作、投入游览交友等生活道路。表现出“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3]P81的坦然超脱,生活有条不紊。
1.1.1 贫穷疾病困扰下的人生态度
初到黄州,苏轼就饱受饥寒的困扰,遭劫生存的压力。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生存的窘迫,给张子厚的信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况:“黄州鄙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无异。现寓僧舍,布衣粝食,谁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4]P25面对贫穷,他没有抱怨,没有消沉,亦不狼狈,对现实的生活他依旧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生活饥寒交迫,疾病也随之而来。他在给蔡景繁的信中说:“某卧病半年,终未清快。近复以风毒攻左目,几失明。”[4]P26由于水土不服,他先后患过腹泻、臂疾、疮疖、红眼睛等疾病。荒凉偏僻的生存环境,贫病交加的生活现状,苏轼没有就此倒下,而是与家人躬耕于东坡,谈笑于谊情山水间。
词作《浣溪沙》最能反映他不为荆棘载途所吓倒,乐观进取的情怀: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5]P168
苏轼偶游沙湖的清泉寺,发现寺边的兰溪水向西倒流,溪流的溪水给了他很深的启迪,使他的思想豁然开朗,眼前一片光明。既然门前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淌,那么人生难道就不能再回到年少时了吗?他不服输、不气馁,思想中不甘消沉悲观的一面,就因自然景物的启发而亢奋起来,“谁道人生无再少?”强烈的反问就是他的心声,最后一句苏轼化用白居易哀叹的诗句“白发唱黄鸡”,将原本低沉的调子改为积极奋进的“休将白发唱黄鸡”,对原诗意进行了否定,绝不为白发苍颜而伤感、消沉,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身处困境不气馁的精神。更为悲惨的是:亲人离散,天涯沦落。
1.1.2 亲友离散下的人生态度
“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2]P137东坡贬谪期间,他满怀“异乡罹此,触物凄感”。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苏轼作《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十分微妙且复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P190
贬谪之中的悲凉,人生无常的体悟,赏月之时的欣喜,漫步途中的闲适都包含在其中。夜已深独自一人宽衣欲睡时,皎洁月光将整个房间照的通亮,不免使幽人欣慰,于是“欣然起行”,可是却没有人和自己共赏这一轮明月,思来想去只好去找同样身为贬谪之人的张怀民,这其中多少贬谪的凄楚与人生的感慨只有东坡自己感知的到,俩幽人伴着清澈透明的月光在中庭漫步,倒影如竹,是悠闲亦是孤寂。自比“闲人”,所有深味都饱含于其中。对澄澈透亮的月光作绘声绘色的描写,表露出词人在贬黜中虽感慨万千,而又能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独特心境。通过深夜即兴出游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博大胸怀。在自我排遣中避免不了“乌台诗案”在苏轼内心深处留下的深深烙印。
1.1.3 追忆“乌台诗案”后的人生态度
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苏轼告别亲友离开京城,前往谪居之所——黄州,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抵达穷乡僻壤的黄州,凭着第一感觉,苏轼挥动笔
绪论 1
1 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 2
1.1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
1.1.1 贫穷疾病困扰下的人生态度 2
1.1.2 亲友离散下的人生态度 3
1.1.3 追忆“乌台诗案”后的人生态度 3
1.2 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4
1.3 坚毅执着的人生态度 6
2 形成原因 8
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8
2.2 社会思潮的影响 9
2.2.1 儒家的坚毅执著 9
2.2.2 佛家的超脱虚无 9
2.2.3 道家的率真自然 10
2.3 “乌台诗案”的精神重创 10
2.3.1 心态的转变 10
2.3.2 视角的转变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P470 这是苏轼给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做的评价。到任湖州,他在上书朝廷的奏本中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近,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2]P157引发“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这是他仕途上遭受的沉重打击,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的挫折,曾让他:“魂飞汤火命如鸡”。黄州时期苏轼内心充满了矛盾,在仕途的道路上自己是进还是退,他无从抉择,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生,寻求一种出路,这期间苏轼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本文以黄州时期的词作为切入点,从人生态度的视角探讨他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并探究他黄州时期态度转变的原因。
1 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苏轼被贬黄州,以流浪者的身份踏上了黄州这片土地。政治上不得签书公事,这是朝廷的命令,他无法左右,初到黄州常常以酒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无从抉择,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生,寻求一种出路,这期间苏轼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本文以黄州时期的词作为切入点,从人生态度的视角探讨他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并探究他黄州时期态度转变的原因。
1 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苏轼被贬黄州,以流浪者的身份踏上了黄州这片土地。政治上不得签书公事,这是朝廷的命令,他无法左右,初到黄州常常以酒自疗,“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但是创作确实没有真正的停下来,虽然他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高”,但黄州却成为他真正的创作高峰期,此间苏轼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词的创作上,每一首词都传达出他这一时期的人生态度。
1.1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乌台诗案”苏轼死里逃生,贬谪荒凉偏僻的黄州,贫病交加,亲友离散,苏轼积极的调整心态,黄州的二三年,积极的选择躬耕劳作、投入游览交友等生活道路。表现出“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3]P81的坦然超脱,生活有条不紊。
1.1.1 贫穷疾病困扰下的人生态度
初到黄州,苏轼就饱受饥寒的困扰,遭劫生存的压力。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生存的窘迫,给张子厚的信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况:“黄州鄙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无异。现寓僧舍,布衣粝食,谁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4]P25面对贫穷,他没有抱怨,没有消沉,亦不狼狈,对现实的生活他依旧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生活饥寒交迫,疾病也随之而来。他在给蔡景繁的信中说:“某卧病半年,终未清快。近复以风毒攻左目,几失明。”[4]P26由于水土不服,他先后患过腹泻、臂疾、疮疖、红眼睛等疾病。荒凉偏僻的生存环境,贫病交加的生活现状,苏轼没有就此倒下,而是与家人躬耕于东坡,谈笑于谊情山水间。
词作《浣溪沙》最能反映他不为荆棘载途所吓倒,乐观进取的情怀: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5]P168
苏轼偶游沙湖的清泉寺,发现寺边的兰溪水向西倒流,溪流的溪水给了他很深的启迪,使他的思想豁然开朗,眼前一片光明。既然门前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淌,那么人生难道就不能再回到年少时了吗?他不服输、不气馁,思想中不甘消沉悲观的一面,就因自然景物的启发而亢奋起来,“谁道人生无再少?”强烈的反问就是他的心声,最后一句苏轼化用白居易哀叹的诗句“白发唱黄鸡”,将原本低沉的调子改为积极奋进的“休将白发唱黄鸡”,对原诗意进行了否定,绝不为白发苍颜而伤感、消沉,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身处困境不气馁的精神。更为悲惨的是:亲人离散,天涯沦落。
1.1.2 亲友离散下的人生态度
“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2]P137东坡贬谪期间,他满怀“异乡罹此,触物凄感”。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苏轼作《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十分微妙且复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P190
贬谪之中的悲凉,人生无常的体悟,赏月之时的欣喜,漫步途中的闲适都包含在其中。夜已深独自一人宽衣欲睡时,皎洁月光将整个房间照的通亮,不免使幽人欣慰,于是“欣然起行”,可是却没有人和自己共赏这一轮明月,思来想去只好去找同样身为贬谪之人的张怀民,这其中多少贬谪的凄楚与人生的感慨只有东坡自己感知的到,俩幽人伴着清澈透明的月光在中庭漫步,倒影如竹,是悠闲亦是孤寂。自比“闲人”,所有深味都饱含于其中。对澄澈透亮的月光作绘声绘色的描写,表露出词人在贬黜中虽感慨万千,而又能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独特心境。通过深夜即兴出游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博大胸怀。在自我排遣中避免不了“乌台诗案”在苏轼内心深处留下的深深烙印。
1.1.3 追忆“乌台诗案”后的人生态度
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苏轼告别亲友离开京城,前往谪居之所——黄州,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抵达穷乡僻壤的黄州,凭着第一感觉,苏轼挥动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