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阳予倩屏风后看人性的异化(附件)

摘 要欧阳予倩在《屏风后》中借康扶持之手,曝露出藏于屏风之后的假、丑、恶,并通过剧中人物关系的构建,使人们看到被封建礼教与腐朽道德侵蚀的社会下所逐渐产生的人性异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剧作的分析,将产生人性异化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拷问进行了思考。
目 录
引言 1
1 “屏风上”的思索 2
1.1 “屏风”的本质 2
1.2 《屏风后》中的“屏风” 3
1.3 “屏风”的扩展 3
2 “屏风”折射的人性 5
2.1 “屏风前”——礼智四端 5
2.2 “屏风后”——食色欲求 7
3 “屏风后”的人性异化 9
3.1 人性的自我异化 9
3.2 人际关系的异化 11
4 “屏风后”人性异化的反思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剧作《屏风后》是欧阳予倩在广东戏剧研究所任职期间所作,它的戏剧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写实性与具体性,就像是欧阳予倩所述:“至于《屏风后》我的确看见了有那么一些国民党的官吏,他们满口仁义道德,经常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暗中却是下流腐化中所提到的道德维持会,在当时的广州确实有那样一个会。”[1]p139剧作之中无论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康家父子,还是被玩弄生子却又惨遭抛弃而被迫流落风尘的忆清、明玉母女,以及奸猾、虚伪的赵、钱、孙、李、周、吴等人,甚至是被当作遮羞布的屏风,欧阳予倩所展现的不再仅仅是针对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为背景的社会环境下对封建道德的贪婪与吝啬,残酷与虚伪的揭露,更是对在这种畸形的社会中被逐渐异化的人性的一种思考。
《屏风后》这出独幕剧是借用康扶持之手推开屏风,暴露了自己过去的肮脏与丑陋,也暴露出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性异化的秘密,通过对康扶持、康无垢、忆情等人的人物塑造,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展现出在“屏风前”、“屏风后”人性异化的怪现象。
1 “屏风上”的思索
《屏风后》通过以“屏风”作为对象,希望能够以小见大的去了解在封建伦常背景下的人们人性异化,失去自我以及病态的生活状态,并在此之上揭示身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屏风之后的隐欲与伪善,同时窥觑到始终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人性异化的得与失,了解到人性异化所产生的问题和各种矛盾,进而提高读者对于人性异化的重视。促使人们不仅在撕破丑,战胜丑的同时还可以有理性的思考以及在情感上的顿悟。
1.1 “屏风”的本质
《屏风后》中“屏风”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也是《屏风后》的精华所在。但“屏风”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屏风”如影随形般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即使常被忽略,但不可否认它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屏风”起初并非将它视为装饰的物件,而是一种象征符号。
早在周代,“屏风”就常出现于礼仪场合之中,并将之称成为“邸”,在《周礼冢宰掌次》中:“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2]p202意思是:在这样一个极为庄严的场合,礼制规定,天子要辅毡案,王座之后设一张饰有染羽的屏风。这里的“皇邸”即为“屏风”。先秦时期,屏风更多地被使用于政治仪式中,这种场合中的屏风称为“依”。在《周礼春宫司几筵》中:“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2]p617意思为:凡大朝觐、大祭礼、大射礼,凡封建国家、策命诸侯,在王位设置屏风,屏风的前边面向南布设有黑丝带镶边的莞席,莞席上加放边缘画有云气图案的五彩蒲席,蒲席上再加绣有黑白花纹镶边的竹席,席左右两端设玉几。祭祀先王和接受酢酒所布的席也是这样。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虽然均未出现“屏风”二字,但将“邸”、“扆”等认定它们就是代指“屏风”是因为根据之后的经学家们的注疏所得。同上述解释所得出的“屏风”显而易见它们并未被当做一种装饰的物件乃至家居摆设,而是礼制与权力的象征符号。在之后的唐、宋时期,“屏风”仍沿袭了早期传统。如《唐六典》中:“凡正元、冬至大朝会,则设斧扆于正殿。”[3]p329,以及在《宋史礼志》中:“十一月一日上御明堂,南面以朝百辟,退坐于平朔颁政。其礼百官常服立明堂下,乘舆自内殿出,负坐斧扆明堂。大晟乐作,百官朝于堂下。”[4]p941等。其次,“屏风”的实际作用,宋人云:“屏风,之所以障风,亦所以隔形者也。”[5]p696这句话就是说“屏风”其实有两种作用首先是如其名即为“挡风”,第二就是将“屏风”视为动词,即为“障蔽”。这两种的解释已经于我们当今社会下的“屏风”较为接近。
1.2 《屏风后》中的“屏风”
正如阿契尔所说:“真正的戏是发生在屏风后面。”[6]p138该剧中的“屏风”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欧洲也有一些将人物藏在屏风之后的剧作,欧阳于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借鉴欧洲的屏风剧,但是欧阳予倩在欧洲一些屏风剧的基础上不仅融入了自己剧作的风格特点,还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并且注入了当时社会显著的社会问题使剧作更为严肃、写实。
《屏风后》中的“屏风”其实无处不在,渗透了全局的每个毛孔,细节处小到剧中人物的名称,如:康扶持、康无垢父子满嘴仁义与道德但实际上丑陋不堪,赵、钱、孙、李等人攀权富贵,油嘴滑舌,以及在剧中开始就出现了的“扑克牌”极具讽刺意味,将故事推向高潮的那扇“屏风”,康扶持执意要搬开那扇屏风时赵说:“不要看着屏风小,几千年的道德全靠着屏风,会长你要去掉这个屏风,你就是破坏道德?你要维持道德,你就应当先维持着屏风。”[7]p50不难看出这字里行间的暗示,在剧中存在的种种“屏风”已不再被字形所约束,而是带有了鲜明的象征意味。
1.3“屏风”的扩展
通过剧作《屏风后》的“屏风”使人们认识到了隐藏在“屏风”本体下的各式“屏风”可以是人的名称,也可以只是小小的一副扑克牌等。同时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事物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也在冲突与矛盾的碰撞下产生了新的火花。
但是凡事无绝对,有利就有弊,我们会发现,人们其实都是有着千丝万缕之间的联系,只是缺少了一个枢纽。人们进行交流却又疏离,人们进行问候却又不真诚。人与人之间似乎隔着许多看不到的“屏风”可能是出于自我的保护,只想展现美好的一面而忘记人无完人,将自己过度压抑,其实这就形成了一道屏风。人们在这样或那样的“屏风”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真实的一面,形成了无数的双面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从反抗到麻木直到最后逐渐出现人性异化的现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