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路遥人生中的乡土性(附件)

摘 要陕北高原是路遥出生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战场。80年代的陕北高原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人生》以广袤的黄土高原为背景,加之陕北地方语言特色,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主人公高加林学识渊博,是当时进步青年,具有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思想;刘巧珍善良贤惠,思想传统;加之其父母也是很传统的一代人,他们与高加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陕北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目 录
引言 1
1 《人生》中的乡土性 2
1.1 《人生》的取材背景 2
1.2 《人生》中的语言特色 2
2 乡土性在人物身上的体现 4
2.1 高加林的乡土情结 4
2.2 刘巧珍的“黄土地之恋” 4
2.3 高加林父母的传统思想 5
3 乡土文化的影响 7
3.1 陕北乡土文化的影响 7
3.2 乡土文化对《人生》创作的影响 8
3.3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陕北农村,因此他善于将写作视角投向黄土高原农村,以故乡情节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创作风格另辟蹊径集“农村”与“城市”于一体。
乡土性,就文学而言,他是一种乡土气息,是胸膛贴近大地的厚实积淀,这就是乡土文学!以《人生》为例,路遥将视野聚焦于黄土地贫困的七、八十年代。对于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路遥来说,不论是《平凡的世界》所全面呈现出改革时代背景下,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是《人生》中蕴含的的乡土文化,乡土性在路遥的小说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这种乡土文化将得到永久的传承。
1 《人生》中的乡土性
1.1 《人生》的取材背景
陕北高原是路遥创作的主战场,而在七、八十年代的陕北高原正在经历重大的改革,中国社会进入了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旧思想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当时正处于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一切新的事物刚刚开始萌发,某些政策需要国家来具体完善。在城市化的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潮冲击下,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代背景,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生》应运而生。
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的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对路遥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路遥的作品中表现出农民生活非常真实,自然。路遥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民深深的爱。他亲自体验过这种生活,黄土高原的一脉相承。土地和人都是一样重要的,路遥的作品中有浓厚的乡土情怀与农本文化。《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从小在农村生活,后来在城里接受教育,长大后成为当地的一名教师,受人尊敬,而他的父母,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安守本分,在黄土地生活了一辈子。这种写作在路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以陕北黄土地为背景,以根生在黄土地的农民日常生活为主线。以文本的形式还原黄土地人民在陕北地域生活的原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黄土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精神风貌。路遥创作《人生》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从黄土地上出来的子民,从而,再到黄土地上所演的那一幕幕故事,其中,有悲也有喜。路遥正是在这些素材中提炼,从而又对这些东西加以深化,才能够使得路遥的小说具有了生命。
1.2 《人生》中的语言特色
在路遥的这部作品,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你会感觉到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仿佛是作者在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美丽平常的故事。这种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陕北地方语言的美感,能让我们对这片黄土高原产生更大的兴趣,能让我们感觉到陕北农民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些,我们都能够从路遥的《人生》中看出来: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陕北文化尤其是陕北民间文化中的神话传说、陕北民歌、陕北风情民俗、歌谣谚语等文化精髓,都或多或少地对路遥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路遥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它与陕北民间文化之间的对应关联。[1]
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高加林从城里回来,由于失去了工作,回到村子里,孩子们在山坡上唱的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2]P121这段语言描写,就可以充分展现出这种语言的特色,虽然它很短暂,但是却非常有震撼力:“加林,我在山里思谋了一下,明儿个县里逢集,干脆让你妈蒸上一锅白馍,你提上卖去!咱家里点灯油和盐都快完了,一个来钱出都没有嘛!再说,卖上俩个钱,还能给你买一条纸烟哩!”[2]P11由于我从小也在陕北长大,所以,可能我会感觉的更加亲切,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语言特色带给我们的感受。当高加林丢掉教师的工作,被迫回到家里以后,他的母亲悲痛万分地说到:“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2]P2这段描写,充分显示出高加林母亲对其丢失工作时焦急的心情,以及表现出陕北地方方言的魅力。我想,这种语言的特色,对于展现作者的意愿,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也会让我们对这样的故事感兴趣,还有人生中的几个主人公之间的相互称谓,还有《人生》中的刘巧珍对高加林表白爱意时说过的一段话:“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我们两个一嗒里过!你在家里身着,我给咱们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2]P25巧珍说完,低下头,一只手扶着车把,另一只手局促的扯着衣服,话语简单而又平淡,极具真情!非常的具有表现力,表现的是那么的坦白,那么的简单。这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描写,巧妙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真实而又亲切。
2 乡土性在人物身上的体现
2.1 高加林的乡土情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深爱着的土地,不论身在何地,那片土地永远是心灵深处眷恋,最想要回归的地方。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并不甘心做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在平时上学的时候那么努力的学习,为的就是将来能够通过考试,当一名国家的正式教师。但是,命运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他的工作被别人给挤掉了,他不得不呆在家里。虽然他不希望当一个农民,但是他却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其中有一段描写他刚失业的情景:“他的视线被远处一片绿色水潭似的枣林吸引住了。他怕看见那地方,但又不得不看。在那一片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两排整齐的石窑洞。那是他曾工作了三年的学校。”[2]P6现在,他就要和这一切告别了。他想起了叔父曾经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是叔父对他殷切关怀。之后,他去痛快的游泳了,游完之后“高加林把衫子铺到地上,两只手交叉着垫到脑后,舒展开身子躺下来,透过树叶缝隙,无意识地望着水一般清澈的蓝天。”[2]P10从这些描写看,高加林还是喜欢这里的,只是不想当一个农民。高加林自小生长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因此深受农村生活的影响,再加之后来在城里上学,城市生活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一些干部对他的打击和嘲讽,又有家里那慈爱的父母对他的哺育,以及村里那个德顺老汉。让他在最无助的时候感到一种温暖。对高加林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妻子刘巧珍,是她对高加林的爱情,唤起了他的乡土情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