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尊师心理(附件)

摘 要孙悟空是《西游记》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人物,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他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敢于与统治阶级抗争,在取经途中为保护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本文将对孙悟空的尊师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探究其尊师的原因、分析其尊师的表现,阐释其尊师的结果。
Keyword: “Journey to the West”; Sun Wukong; respect for teachers Psychology 目录
引言 1
1尊师的原因 2
2尊师的表现 4
2.1对菩提老祖的尊师表现 4
2.2对唐僧的尊师表现 5
2.2.1前期 6
2.2.2中期 6
2.2.3后期 6
3尊师的结果 9
3.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
3.2突破自我,得到永生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神魔世界,塑造了许多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其中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最为成功。小说描写了他从石猴出世到成为“斗战胜佛”的经历。他“在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凭本事,挣了一个齐天大圣。只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如今脱难消灾,转拜沙门,前求正果,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上西天拜佛走遭。”[1]P238以往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他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他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敢于与统治阶级抗争的精神,以及他在取经道路上,降妖除魔的本领”[2]P23等方面。本文试图从孙悟空的尊师心理这一全新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形象。
尊师重道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最早出自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君圣主,莫不尊师贵道。”[3]P2 1尊师的原因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共拜了两位师父。先是从师于 “不贪不杀, 养气潜灵”[1]P7的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在菩提老祖座下,他不仅学到了高强的本领, 而且修来了良好的品性, 尤其是点明了悟空具有极强的“向师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即对师徒之情最为看重。随后又拜在原是如来佛祖的第二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自幼为僧, 出娘胎就持斋受戒”,[1]P67“是位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1]P67的唐僧座下,成为大徒弟,一路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求取真经,最终完成取经大业,被封为斗战胜佛。
在他两次的拜师并与师父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虽顽掠叛逆,不受拘束,但是,他对两位师傅是十分尊敬的。尤其是与唐僧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叛逆,甚至想要将唐僧打死,到后来尊敬唐僧,护送唐僧一路西天取经。那么,他尊师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集天地灵气而生,本自具有善性。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孙悟空是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是一只石猴。作者在写孙悟空孕育于美好的环境时, 说他生长在“敬天礼地, 心爽气平”的东胜神洲境内傲来国的“花果山福地, 水帘洞洞天”。[1]P3作者写孕育孙悟空的环境,用了“敬”与“礼”二字形容,无非是告诉读者,他并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而是集天地之灵气才孕育出的有灵性的猴子,他的身上,已经有了人的意识。“也表现出孙悟空的‘善’的品性自有‘源’, 而非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4]P8
其次,亲情的缺失,使孙悟空对菩提老祖产生了依赖心理。文章说他是一只石猴,无父无母,更没有亲人。当菩提老祖问他姓什么时,他说“我也无父母。”[1]P8从这里看,他是可怜的,因此亲情的缺失使他更加依赖着师父。加之他拜师的目的是为了得道学艺,长生不老,故此,他身上所具有尊师心理是顺理成章的。或者说,他不仅将菩提老祖当作是他的“师”,更是他的“父”,是他唯一的亲人。因此,与其说他对菩提老祖是对师父的尊敬,不如说他是对亲人的依赖信任。
最后,对唐僧的报恩心理及修得正果的愿望。他在菩提老祖处学艺有成,却因触犯了师父的规矩而被菩提老祖逐出师门。在经历了自立为王、天宫做官、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种种事情之后,他还是孤独一人,因此当观世音菩萨说唐僧能救他脱离困境时,他是十分激动的。正如《西游记》第94回,孙悟空向国王所说:
“老孙祖居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父天母地,石裂吾生。曾拜至人,学成大道。复转仙乡,啸聚在洞天福地。下降龙王,登山擒兽。消死名,上生籍,官拜齐天大圣。只因乱却蟠桃宴,大反天宫,被佛擒伏。困压在五行山下,饥餐铁弹,渴饮铜汁,五百年未尝茶饭。幸我师出东土,拜西方,观音教令脱天灾,离大难,皈正在瑜伽门下。”[1]P781
从他集灵气所生、拜师学道开始,直到后来大闹天宫、被佛擒伏的种种事件,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大起大落,因此唐僧的救助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上的脱困,更是他精神上的解放。所以,他对于唐僧一直怀有一份感激之心,他忠心耿耿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以报答唐僧解救他的恩情。但是,对于孙悟空来说,又不仅仅是为报恩,更是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即拜佛求经。唐僧拜佛是为传播佛法,解救大众,而悟空拜佛则是为了归于正道,修得正果。对于天生地养的悟空来说,他的生命里一直缺少这样一个给以他教导和引路的人,他一直是自己探索,所以他碰壁了许多次,在这种时候唐僧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悟空所缺失的部分,唐僧解救悟空逃出五指山,给悟空做衣服,这使悟空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后来悟空做错了事情,唐僧的批评使悟空逐渐名明白世间的道理,这都促进了的悟空的成长,正是唐僧的这种严慈相济使得悟空更加的尊重师父。 2尊师的表现
孙悟空与两位师父的相处模式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孙悟空对两位师父的定位不同,所持的感情也不同,导致他与两位师父的相处模式也不同,因此,他对于两位师父尊敬的表现也不甚相同。
2.1对菩提老祖的尊师表现
菩提老祖是孙悟空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引导他“向师”的重要人物。虽无父母教养,但是集天地灵气而生的他,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人的思想,因为崇尚强者为尊思想,使得他排除险难,成为美猴王,在花果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悟空在花果山“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1]P4之后,突然意识到:
“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1]P4
有此担忧后,他便萌生了想要“学一个不老长”[1]P4的想法,于是在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元合本神”中,悟空漂洋过海,登界游方,历经数十载,终于寻到了菩提祖师,求取长生之道。因此,他拜菩提老祖为师重要原因是想要长生不老。
基于长生不老的目的,他在灵台方寸山上学艺。在菩提老祖给他取姓名时,他说“我无性。一生无性。”[1]P4何况他无父无母,也就没有姓名。因此,他的姓和性都是在斜月三星洞中有的。这带给他不一样感受,使他的身心得以安放,使他不再是一只孤单的石猴,而是菩提祖师座下弟子,那学艺的七八年是他可以毫无防备去接纳的一段岁月。因此,对于菩提祖师他更多是对于亲人的一种依赖和信任,而不是一味地对于师父的尊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