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肉体自杀到精神自杀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自杀行为(附件)

摘 要在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顾曼桢可谓是悲剧色彩最深的一个典型人物。对于顾曼桢这一悲剧人物,其肉体的自杀其实是一种对生的意志的肯定,而精神的自杀则是一种对“人生痛苦”无奈的顺从。两者相比,后者更令人后怕,也更利于让人反省现在的人生。顾曼桢的这种自杀行为,我们可以在叔本华的自杀论哲学中,获得理性的诠释。 目 录
引言 1
1 顾曼桢的“肉体自杀” 2
1.1 对亲情的肯定 2
1.2 对爱情的认可 3
2 顾曼桢的“精神自杀” 5
2.1 亲情上的精神自杀 5
2.2 爱情上的精神自杀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前人对于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的研究上只是对其中人物悲剧以及女性特点进行论述,很少有人经意过顾曼桢的自杀行为,更没有人从叔本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顾曼桢的自杀行为。顾曼桢的自杀行为其实是一种从肉体自杀到精神自杀的转变过程。虽然小说中她并没有死去,但是她的精神已经死去。可以说她虽然活着,但是生不如死,而这种精神式的自杀是极其可怕的。本论文主要运用了叔本华自杀论哲学进行分析顾曼桢是如何从肉体自杀走向精神自杀的。用以警示当代人,避免活命主义哲学和享乐主义哲学在人群中滋生和蔓延。
1 顾曼桢的“肉体自杀”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顾曼桢的自杀行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他杀行为。由于主人公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时期的大上海,虽然顾曼桢受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封建主义思想还深深的植根于生活中。也因此,她被这社会逼得不得不去自杀,不得不去向生活妥协。但是从她个人的生活角度来谈,顾曼桢则是一种自杀行为。
自杀的人本意总是想要活着,而且他们想要更好地活着。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不能让他们更好地活着。由于在现实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他们只能选择自杀。正像叔本华自杀论哲学所说的,“自杀与意志的否定相去甚远,它实际上是对意志的极度肯定。”[1]P137而顾曼桢所表现出的种肉体种自杀行为,也正是对自己内在的渴望更好的生活,渴望自信、独立,以及渴望拥有真情的意志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对生存意志的肯定。
1.1 对亲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着,而且他们想要更好地活着。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不能让他们更好地活着。由于在现实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他们只能选择自杀。正像叔本华自杀论哲学所说的,“自杀与意志的否定相去甚远,它实际上是对意志的极度肯定。”[1]P137而顾曼桢所表现出的种肉体种自杀行为,也正是对自己内在的渴望更好的生活,渴望自信、独立,以及渴望拥有真情的意志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对生存意志的肯定。
1.1 对亲情的肯定
活着,诚然是好的。但是当发现活着没有了希望,人们往往会选择自杀来结束对生活中一切的不满与失望,从而达到精神的永存。这些失去希望的人对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与这现实社会发生强烈的矛盾,以至于自我精神无法安置,心理抑郁而无法释怀。因而他们选择通过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他们的自杀,可以说是对某种信仰的肯定,对一种真正的人生意义的肯定,不得不肯定的是他们所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
顾曼桢在被祝鸿才欺凌之后,她砸破窗户,这虽说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但是,夜间寒风呼呼地吹着,导致她生病,以及不小心划破手。这种明显的对自我的不负责任的肉体自杀行为,使她的生活充满不堪。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就连看到花园里的紫荆花,也想到了死亡的味道。她不敢相信一直深爱自己,保护自己的姐姐会串通丈夫祝鸿财来陷害她。她觉得姐姐是疯了,这个世界也是疯了。在听到姐姐请来木匠订囚禁着她的门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个死人,而这一锤一锤的敲打声,就像是订棺材板似的声音。她想象着自己就是死了,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于是她不断地折磨自己,不好好吃饭,不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在发现自己怀孕之后,继续折磨自己的身体,她更是精神恍惚和消瘦。但是,在她的心里面,总是不敢面对。总是想坚持自己原先对于亲情的观点,总是想着姐姐不会背叛她,总是想着姐姐为了他们姐弟几个读书和生活,迫不得已沦落风尘,去出卖身体和灵魂,从而落得现在这样的生活下场,即嫁给一个满身浑浊的祝鸿财。这也是为什么时隔多年,姐姐去世后,她已经不再怨恨姐姐,而是想着姐姐在世时的话,为了孩子,跟自己本该为仇敌的姐夫祝鸿财结婚是没有什么过错,想着这样做是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然而,手足之情的背叛加上母女情的背叛,是谁也是吃不消的。母亲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冷漠、残忍,使她不再拥有直视这份骨肉之情的勇气。她本是想要一份浓浓的、纯洁的亲情,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她被囚禁的日子里,顾太太完全是有可能搭救她,但顾太太却选择了拿上大女儿的钱带着家里的老小,走上了顾曼璐给她设计的光明大道上。更让人可悲和害怕的是,在母亲从苏州回来之后,母亲竟然劝顾曼桢嫁给自己最痛恨的那个人,这些让她对母爱已经很是失望以至于绝望。“再后来母亲经历战乱后,回来看到曼桢在经济生活上的富裕,竟然是沾沾自喜,并没有考虑到女儿内心的煎熬和痛苦。”[2]P286这赤裸裸的亲情讽刺和金钱的讽刺,使顾曼桢无法面对这惨淡的亲情和这惨淡的人世间,她只能选择自杀,来维护亲情本该有的信任、保护与温暖。也是想要用自杀的方式来坚持自我内心的思想观念,来坚持在这混乱的世间中一个基本的做人原则。她是想要活着,好好的、幸福的、开心地活着,无奈现实给她开了一个惨痛而真实的玩笑和一个绝望的讽刺。
1.2 对爱情的认可
亲情已然,爱情更是不堪。在曼桢眼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她觉得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对于爱情也是如此“沈世钧生性懦弱且对曼桢没有绝对的信任之心。”[3]P173但是她觉得,沈世钧就是她生命里最好的爱情,所以她对于他的感情,倾尽所有,毫无保留。但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新旧思想交错,曼桢虽然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但也受到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残害。所以,在祝鸿才对她的犯罪后,颠覆了她的爱情观。“使她觉得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中夹杂了不干净的东西。”[4]P220她觉得自己是不洁的,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再加上她给沈世钧写信沈世钧因种种原因没有回信,这使她更觉得自己的不洁。加上他们之间的互相不信任,在她逃出祝家给沈世钧写信,沈世钧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收到后,“她心里想着,难道他已经从别处听到她遭遇的事情,所以不愿再跟他见面了?他果然是这种薄情寡义,当初真是白认识了一场。她躺在床上,虽然闭着眼睛,那眼泪直管流出来,枕头上冰冷的湿了一大片,有时候把枕头翻一个身再枕着,有时候翻过来那一面也是哭湿了的。”[2]P291这也就导致她后来的生活里不愿再去寻找沈世钧,不再相信爱情。她再也不想面对这虚伪的爱情,但是她又想捍卫自己内心美好的爱情,所以选择通过用肉体的消逝来保存精神的上真爱的存在。因而顾曼桢对于生命已经觉得无足轻重,导致了她不会再刻意的去在乎自己的生死。在她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