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与农村家庭养老以梅李村为例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条件远低于城镇老人,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家庭养老尤其是农村家庭养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梅李村为例,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传承实践情况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孝文化对于家庭养老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传统孝文化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受到个人主义思想冲击,功能逐渐弱化,必须统筹政府和社会还有市场的力量,加强以“孝”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新型孝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作用。关键词 孝文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发挥
目 录
1 引言1
2 理论概述1
2.1 孝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1
2.2 孝文化的内涵 2
3 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实践4
3.1 调查对象概况4
3.2 梅李村孝文化的传承实践5
4 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功能7
4.1 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7
4.2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8
4.3 有利于缓解农村家庭养老困境9
5 增强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功能发挥的路径11
5.1 建立新型孝文化的理念11
5.2 加强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教育12
5.3 统筹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的作用13
结论15
致谢16
注释17
参考文献18
附录:关于梅李村孝文化与农村家庭养老访谈提纲19
1 引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1]。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基数庞大,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人们也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养老问题摆在大众眼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富先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我国并不能完全代行养老责任,因此,家庭养老是我国老人养老的重要方式。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人更愿意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滋长,享乐主义及利己主义的出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了冲击,伦理道德对于年轻人的约束力逐渐下降,忽视老人、虐待老人、弃养老人的现象日益增多,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农村经济相较于城市比较单一,经济发展较慢,而且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条件远低于城镇老人,为此,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以梅李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作用的发挥、在概括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审视,把握孝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和其深刻内涵,通过对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实践的研究,大力弘扬孝文化的传承,探究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功能,探索新型的适合农村家庭养老的孝文化,以更好地探究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的功能发挥的路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家庭养老之路。
2 理论概述
2.1 孝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孝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孝也随之产生。“孝”的起源,受到思想、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孝”。随着母系氏族的发展,“孝”就随之产生,从西周开始“孝”成为了一种伦理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血缘关系形成了氏族,氏族中年长成员由于经验丰富地位崇高,受到族人的尊敬,加之家族成员的固定化,子辈容易对长辈产生依赖、顺从心理,“孝”的理念逐渐显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逐渐替代了氏族部落,家庭的产生使得伦理关系逐渐明晰化,同时家庭中父母占主导地位,掌控着财政大权,具有决定性的权利,所以子女对父母依赖顺从,这也导致了“孝”意识的产生。社会是需要成员不断进行交往、产生联系的,这时就会生成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也会不断的被更新,“孝”的具体要求也不断被更新。
关于孝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孝的思想观念发端于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到了西周时期,孝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经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阐释而上升为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汉初,经由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孝最终异化为“治天下”的政治工具[3]。商以前,人们只是具有“孝”的意识,商之后“孝”的观念才诞生且不断发展。西周时期,人们对于祖先非常敬重,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行为,同时强调赡养父母的义务,“孝”作为伦理观念被正式提出。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孝悌”作为儒家文化核心“仁”之本,地位得到了提升,孝文化也不断被丰富着,孔子使得“孝”从宗教方面向家庭伦理方面转变,儒家著作《孝经》强调了“孝”的地位,并对于“孝”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规定。唐宋时期,“孝”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政治性,统治者将“孝”与法律结合,使其不再局限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而是上升到法律层面,“孝”与政治、法律完美的融合。到了近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孝道产生了怀疑,五四时期,一批革命者对孝道进行批判,“孝”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到了21世纪,虽然社会强调孝的伦理道德,但是一些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消极思想的出现,也使孝文化的发展面临挑战。在对梅李村居民的访谈过程中,老一辈的村民觉得子女孝顺自己是天经地义,并且对自己地位的下降有些不满,而中年一辈的认为只要保障好父母物质生活即可,青年一辈则比较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对于长辈,孝顺的同时也强调平等和相互尊重。可以看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孝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一开始的绝对孝顺,变成了强调物质的孝顺到了现在的相对孝顺,强调互相尊重的孝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