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与乡村治理研究以梅李村为例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乡村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值得挖掘的积极因素。为研究孝文化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常熟梅李村作为调查个案,采用访谈法选取了7名访谈对象来了解该村孝文化治村的成功经验,结果显示,针对现今乡村社会中出现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民价值观转变、乡村治理成本较高等现象,要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孝文化宣传教育等途径来发挥孝文化在治村中的功能。关键词 孝文化,乡村治理,功能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界定 1
2.1 孝文化概念 1
2.2 乡村治理概念 2
3 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与经验 3
3.1 梅李村概况 3
3.2 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 3
3.3 经验与总结 4
4 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 5
4.1 维持乡村秩序 5
4.2 减少乡村治理成本 7
4.3 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 7
5 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功能的发挥 8
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8
5.2 规范完善村规民约 9
5.3 加强孝文化宣传教育 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1:梅李调查深度访谈提纲(乡镇干部) 17
附录2:梅李调查深度访谈提纲(乡村村民) 18
1 引言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孝经》中提到所谓孝道即“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德之本也”,孝道是一切道德精神的根本,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行为准则[1]。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对孝道文化的尊崇一方面维系了家庭生活的和睦,另一方面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2014 年 10 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2]。”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解决乡村基层治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将孝文化糅合到乡村建设中。乡村秩序井然,治理有力才会带动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社会才会得以有效运转。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前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功能弱化、道德体系滞后、村民乡村归属感降低、孝道意识缺乏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传承弘扬孝文化,能够改变乡村原有风貌,提升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提高乡村生活满意度,进而能有效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研究将传统孝文化与当前乡村治理实际相结合,在对传统孝文化去粗取精的过程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使其更好地融入乡村建设。本课题对常熟梅李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访谈法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思想意识,选取了7名访谈对象,其中两位是梅李镇政府党建办、民政办科员,五位是梅李村村民,通过深度访谈法了解梅李村运用孝文化科学治村的方法,在充实本研究论据的同时也为依托孝文化改进乡村治理提供借鉴意义。
2 概念界定
2.1 孝文化内涵
孝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文化词源》中提到孝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文化的范式。它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在传统意义上,孝文化即指“孝道”,它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当代汉语词典》对孝解释为,一是孝顺,即善事父母;二是礼俗,对逝去的长者表达的一种悼念;三是居丧。作为农耕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孝文化的内涵除了善事父母、传宗接代,还包括尊祖敬宗、移孝作忠,孝的内涵由“养”扩大到“敬”。
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农村,经济基础、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孝文化的内涵应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肖群忠教授对孝文化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孝文化指一切有关于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总和,中国孝文化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其历史性过程中,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3]。”现代化语境下的孝道不仅是要对父母在物质上进行赡养,更重要的是关注父母长辈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与过去封建家长制绝对服从父母之命不同的是,现代孝文化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亲情关系,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更加注重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使得子女对父母的亲近、敬爱之情日趋增强。
2.2 乡村治理概念
理解乡村治理的含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分为乡村、治理两个字来分析。在《辞源》一书中乡村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4]。以美国学者罗德菲尔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与城市不同的地方[5]。”在乡村生活中,因为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的相似,人们倾向于集中居住而形成自然村落,在这样的集体社会中,村民之间的交往是直接的、透明的,生活习惯的相似促使村民之间的交流比较密切,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乡村是农民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经济的思想在农民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活动虽然简单但却耗时耗力,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心连心地互相配合。因而农村家庭相较于城市家庭更看重家庭观念、血缘关系。
所谓治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理者对个人或者是集体采取的一种服从制度安排的手段,调解矛盾双方的行为。治理不是采取强制手段控制冲突双方,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在协调,它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带来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概念,本文对乡村治理的概念做出以下解释,乡村治理是指以农民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及出台惠农政策,改变农村生活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维稳农村政治生活的所有治理活动。
3 孝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与经验
3.1 梅李村概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