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的西湖小说(附件)
摘 要“三言”包括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1]P160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他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而“西湖小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地方名称命名的小说流派,“西湖小说”的界定就是以杭州或西湖为主要的故事发生地。[2]本文将三言与西湖小说结合起来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三言中的西湖小说,第一方面将西湖小说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作一概念界定;第二方面将三言中的西湖小说作一具体分类。第三方面论述三言中西湖小说的意义。本论文重点研究三言中的西湖小说,有创新性价值,很少有学者就此展开过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界定 2
2.1 西湖小说 2
2.2 三言中的西湖小说 3
3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具体内容 4
3.1 表现人物发迹 5
3.2 描写人物爱情 6
3.3 揭露官场黑暗 7
4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意义 9
4.1 反映杭州社会风貌 9
4.2 为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纵观杭州城市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唐、宋、明末清初是杭州城市的繁荣时期。西湖小说的发展固然不可能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完全同步,但是其大致的轨迹则是相近的,杭州城市的发展在南宋时,达到了顶峰,扎根于杭州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西湖小说开始兴盛。中途又在南宋的灭亡中灭亡,杭州的经济也随着一落千丈,经历了从元到清这三百余年,直到明末清初,杭州才又一次的焕发生机,与之对应的,西湖小说也在明末清初时发展达到了顶峰。所谓“文变染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3]
关于第一次“西湖小说”的相关概念是由明清著名史学家谈迁提出的,当时社会众学者对“西湖小说”这一概念少有涉及,之后在有关于“西湖小说”研究中,“西湖小说”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界定成了不少作家必不可少的工作,如刘勇强在《西湖小说城市个性与小说场景》这一篇论文中将“西湖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定为以西湖为背景的白话小说,尤其是以短篇白话小说为主;后来孙旭在《西湖小说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也有类似的概念界定;还有葛永海在《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将“西湖小说”界定为“不只是短篇小说,也应该包括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胡海义在其论文《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梦华怀旧情结与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之兴盛》[4]中一系列与“西湖小说”有关的论文都如潮涌一般,此时西湖小说的研究也达到了顶峰。
“西湖小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地方名称命名的小说流派,“西湖小说”的界定就是以杭州或西湖为主要的故事发生地。[2] “三言”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明末清初典型的白话文小说,对当时明清文学又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三言中的西湖小说考察就很有必要。
2 概念界定
这一章节主要对西湖小说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作一概念界定,西湖小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明清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记邮上》》中针对《西湖二集》这本书提出的,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则是萧新桥在他的《西湖古代白话小说选》中提出的相关概念。在这里,本文将作一总结和归纳。
2.1 西湖小说
明末清初本身就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出现,文人地位的下降,商人地位的提高,这些社会背景的改变,使得文人不再为自己创作,而是迎合市场,文学方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人创作不再针对于上流人士,官宦子弟,而更多的是迎合老百姓的口味。人们不再关注思想,而更加的重视经济利益,社会开始变的世俗。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经济、思想,共同催生了西湖小说的兴盛。文学作品的兴盛与发展取决于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和周边的风俗习惯。伟大的艺术和环境的共同出现绝非偶然,西湖小说作为一个地域文学的代表和象征,更是直接的扎根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之中。
杭州在唐宋时期文化及经济时的繁荣,是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和情感寄托,与南宋时期的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杭州经历如此大的起伏,不免在作家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产生变化,对杭州读者的接受心境和审美也有了相应的影响,这是明末清初时西湖小说兴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西湖小说这一概念,第一个提出的是谈迁,他在《北游录.记邮上》这本书中提到“(顺治十一年七月)壬辰,观西河堰书肆,值杭州人周清源,云虞德园先生门下也,尝攥西湖小说。噫!施耐庵岂足法哉!” [5]P13这里所说的“西湖小说”概念特指周辑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西湖二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术界又开始重新提出西湖小说,对西湖小说的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明清史学家谈迁对西湖小说的界定是必须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特指在西湖发生的人和事,尤以短篇白话小说为主。
2.2 三言中的西湖小说
“三言”作为我国白话小说史中最具代表性、且成就高的小说总集,在当时吸引许多明清社会文人的注意,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众多的大家如:郑振铎、容肇祖等对三言开始进行资料整合研究,他们完成了最基础、最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建国以后,到了80年代,随着文学思潮的出现,此时对于三言的研究才慢慢的进入了顶峰。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是指从三言中挑选出来以杭州西湖为背景,同时发生在西湖上的人或事且故事中必须出现西湖场景的一部分白话文小说。[6]这些篇目以西湖为聚集地,着重描写在杭州这一带的文人、市民和官吏的现实生活状态。围绕着西湖的地域性、文化性、人文性展开论述。作品主要以萧欣桥选注的《西湖古代白话小说选》为依据,该书从“三言”中选择了14篇以西湖为背景的古代白话小说。这些作品都形象地放映了古代杭州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湖或杭州的面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具体篇目和刊刻时间如下表1所示:
作品
刊刻时间
喻
世
明
言
《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明代天启元年至天启四年(16211624)
《木棉庵郑虎臣抱冤》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警
世
通
言
《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天启四年
《陈可常端阳仙化》
《崔待诏生死冤家》
《计押番金鳗产祸》
《乐小舍拼生觅偶》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醒
世
恒
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
天启七年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表1 三言中西湖小说具体篇目3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具体内容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表现人物发迹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第二,以抒发人物爱情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第三以反映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表2所示: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界定 2
2.1 西湖小说 2
2.2 三言中的西湖小说 3
3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具体内容 4
3.1 表现人物发迹 5
3.2 描写人物爱情 6
3.3 揭露官场黑暗 7
4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意义 9
4.1 反映杭州社会风貌 9
4.2 为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纵观杭州城市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唐、宋、明末清初是杭州城市的繁荣时期。西湖小说的发展固然不可能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完全同步,但是其大致的轨迹则是相近的,杭州城市的发展在南宋时,达到了顶峰,扎根于杭州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西湖小说开始兴盛。中途又在南宋的灭亡中灭亡,杭州的经济也随着一落千丈,经历了从元到清这三百余年,直到明末清初,杭州才又一次的焕发生机,与之对应的,西湖小说也在明末清初时发展达到了顶峰。所谓“文变染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3]
关于第一次“西湖小说”的相关概念是由明清著名史学家谈迁提出的,当时社会众学者对“西湖小说”这一概念少有涉及,之后在有关于“西湖小说”研究中,“西湖小说”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界定成了不少作家必不可少的工作,如刘勇强在《西湖小说城市个性与小说场景》这一篇论文中将“西湖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定为以西湖为背景的白话小说,尤其是以短篇白话小说为主;后来孙旭在《西湖小说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也有类似的概念界定;还有葛永海在《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将“西湖小说”界定为“不只是短篇小说,也应该包括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胡海义在其论文《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梦华怀旧情结与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之兴盛》[4]中一系列与“西湖小说”有关的论文都如潮涌一般,此时西湖小说的研究也达到了顶峰。
“西湖小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地方名称命名的小说流派,“西湖小说”的界定就是以杭州或西湖为主要的故事发生地。[2] “三言”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明末清初典型的白话文小说,对当时明清文学又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三言中的西湖小说考察就很有必要。
2 概念界定
这一章节主要对西湖小说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作一概念界定,西湖小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明清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记邮上》》中针对《西湖二集》这本书提出的,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则是萧新桥在他的《西湖古代白话小说选》中提出的相关概念。在这里,本文将作一总结和归纳。
2.1 西湖小说
明末清初本身就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出现,文人地位的下降,商人地位的提高,这些社会背景的改变,使得文人不再为自己创作,而是迎合市场,文学方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人创作不再针对于上流人士,官宦子弟,而更多的是迎合老百姓的口味。人们不再关注思想,而更加的重视经济利益,社会开始变的世俗。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经济、思想,共同催生了西湖小说的兴盛。文学作品的兴盛与发展取决于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和周边的风俗习惯。伟大的艺术和环境的共同出现绝非偶然,西湖小说作为一个地域文学的代表和象征,更是直接的扎根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之中。
杭州在唐宋时期文化及经济时的繁荣,是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和情感寄托,与南宋时期的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杭州经历如此大的起伏,不免在作家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产生变化,对杭州读者的接受心境和审美也有了相应的影响,这是明末清初时西湖小说兴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西湖小说这一概念,第一个提出的是谈迁,他在《北游录.记邮上》这本书中提到“(顺治十一年七月)壬辰,观西河堰书肆,值杭州人周清源,云虞德园先生门下也,尝攥西湖小说。噫!施耐庵岂足法哉!” [5]P13这里所说的“西湖小说”概念特指周辑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西湖二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术界又开始重新提出西湖小说,对西湖小说的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明清史学家谈迁对西湖小说的界定是必须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特指在西湖发生的人和事,尤以短篇白话小说为主。
2.2 三言中的西湖小说
“三言”作为我国白话小说史中最具代表性、且成就高的小说总集,在当时吸引许多明清社会文人的注意,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众多的大家如:郑振铎、容肇祖等对三言开始进行资料整合研究,他们完成了最基础、最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建国以后,到了80年代,随着文学思潮的出现,此时对于三言的研究才慢慢的进入了顶峰。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是指从三言中挑选出来以杭州西湖为背景,同时发生在西湖上的人或事且故事中必须出现西湖场景的一部分白话文小说。[6]这些篇目以西湖为聚集地,着重描写在杭州这一带的文人、市民和官吏的现实生活状态。围绕着西湖的地域性、文化性、人文性展开论述。作品主要以萧欣桥选注的《西湖古代白话小说选》为依据,该书从“三言”中选择了14篇以西湖为背景的古代白话小说。这些作品都形象地放映了古代杭州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湖或杭州的面貌,三言中的西湖小说具体篇目和刊刻时间如下表1所示:
作品
刊刻时间
喻
世
明
言
《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明代天启元年至天启四年(16211624)
《木棉庵郑虎臣抱冤》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警
世
通
言
《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天启四年
《陈可常端阳仙化》
《崔待诏生死冤家》
《计押番金鳗产祸》
《乐小舍拼生觅偶》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醒
世
恒
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
天启七年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表1 三言中西湖小说具体篇目3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具体内容
三言中“西湖小说”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表现人物发迹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第二,以抒发人物爱情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第三以反映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表2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