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对母亲形象的重塑与建构(附件)
摘 要池莉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作家。她以亲历的人生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塑造了多位立体真实的母亲形象,这些“母亲”来自于生活的各个阶层,既有市井小民、工人阶级,又有高级干部。但她对母亲形象的描绘不同于五四作家的歌颂、神圣化形象,也与张爱玲描述的“罪恶女性”有很大不同,她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让审母和颂母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完全的呈现,这样使得母亲形象更加血肉丰满,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从多角度分析池莉作品中母亲形象,在代际关系特别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中审视母性,并尝试挖掘池莉作品中所包含的母性意识和文化内涵,由此丰富和完善池莉相关主题的研究。
目 录
前言 1
一、母亲形象创作的渊源 2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2
(二)抚育女儿的心路历程 2
(三)时代背景的冲刷 3
二、池莉笔下的母亲形象 5
(一)忍辱负重但又性格扭曲的孤母形象 5
(二)聪明能干、富有爱心的理想母亲形象 6
(三)市民阶层中的世俗母亲形象 7
(四)富有“革命”气息的自私高冷母亲形象 8
三、通过代际关系展示母亲形象 9
四、池莉母亲形象创作的意义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言
池莉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80年代末创作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多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洋溢着单纯质朴的气息,像《妙龄时光》、《月儿好》等;后期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诉说着平凡生活的人和事,其中对世俗母亲的描述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作品中,她辩证的分析母性这一主题,从赞扬与批判两个方面加以思考,并通过写实的创作手法,塑造出大量栩栩如生的母亲形象。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中,不仅可以看到世俗母亲的狭隘以及“革命”母亲的冷漠,也可以看到母亲的无私伟大精神及敢于追求人生理想的决心,这对于打破男权主义下的“母爱神话”,探索母性本质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纵观研究者对池莉小说的探讨分析,其研究成果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对女性意识的研究、对婚恋观的研究、武汉地域文化的研究以及综合对它世俗性的研究。就本文而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术相关研究主要有,刘明、周怡在《池莉小说中的母性意识与文化立场》中以《生活秀》中的来双扬为例,充分展示了她的母性意识。左玲丽在《走出可怕的梦魇——池莉小说的母亲形象解读》中列举了几位特色鲜明的母亲形象,并展示了女性性别文化观念的转变。刘维在《反抗虚伪与消除神圣——论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中把母亲形象的书写类型化并引起写作的文化思考。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一些学者对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已有了一定深入的研究,但多数论文只是从人设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具体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而对其中所涉及的代际关系、所表现的实际意义涉及较少。本文力图从多角度来分析母亲形象并重新思考它的创作意义,论文的框架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是探讨池莉世俗母亲创作的根源,从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等谈起;其次是结合具体的文本来探究几类比较典型的母亲形象;再次是阐述代际关系,以子女特别是女儿的视角来谈起她眼中的母亲,最后列举杂色母亲创作的意义并对全文做一个总结。
一、母亲形象创作的渊源
不同的作家塑造不同的母亲形象,这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与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也是密切相关的。纵观池莉的母亲形象创作,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其创作风格的渊源。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池莉是新中国机关宿舍长大的新一代孩子,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在当时那个革命的年代,父母终日埋头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于她,甚至她的名字都是当地警察给起的。从小寄宿于外婆家,缺乏母亲的疼爱使她倍感孤独,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被打成右派又使她的生活雪上加霜。她只能借助于读书来解脱自己,正如池莉所说的“我在童年直至少年时代,阅读是唯一的寄托。我千方百计看能弄到手的文学书籍,我在深夜的被子里用手电筒照明,写诗、写散文、写日记。”母爱的“缺席”对池莉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她的很多关于母亲形象作品的描述都是负面的。像《所以》中的母亲胡翠羽是一个对其女儿叶紫专断独行、缺乏关心的人,甚至连叶紫这个名字都是派出所的小何给起的,这与池莉名字的由来如出一辙。
知青下乡的经历使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在他们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母爱的珍贵。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善恶美丑一一呈现在她的作品中,像《口红》中赵耀根的母亲及《托尔斯泰的围巾》中的胖丫母亲形象,虽然有些粗俗但一心为着自己的儿女。他们的形象是真实立体的,在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是谆谆的母爱。
八年的从医经验到武汉大学的学生再到编辑部的编辑工作,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体验为她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使她的创作更加贴近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于是,世俗性的文学写作成为池莉文学创作的动力,她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用书笔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形象鲜明的母亲形象也由此凸显出来。从《不谈爱情》中的吉玲母亲身上可以看到武汉小市民那种精明的处事原则以及所固有的劣根性,从《有了快感你就喊》中擦鞋女人身上可以看到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和对生活的无奈。一系列著作体现着池莉小说的凡俗性,为中国当代作品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二)抚育女儿的心路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样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池莉也坦诚过,她是先作为一个女人,然后才成为一个作家的。生育过后,具备了“母亲”这个称呼的资格,承担得起抚养子女的责任才算成为真正的女人。“母亲”这一角色会使女性发生质的蜕变,对于池莉而言,女儿吕亦池的出生无疑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母爱的勃发在《有了快感你就喊》《太阳出世》等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写给女儿的散文《怎么爱你都不够》里,她历陈了从拒绝生孩子到渴望生孩子再到养育女儿的艰辛及把女儿抚养成才的点点滴滴。开始拒绝要孩子主要是因为怕耽误专心于写作,另一方面也与经济能力,担心无法提供给孩子优质的生活有关。但不久这种想法就被冲淡了,她对孕妇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当她怀孕后,她写到“我是多么感谢我的孩子啊!是他赐给我的这种幸福之感。他在他生命刚刚萌芽的时候就为母亲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别人不可能拥有的幸福。”考虑孩子出生后的巨大花销,她拖着沉重的身子,凭着坚强的毅力站着完成了《不谈爱情》的创作。她关心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为了让女儿接受优良的环境教育而仿效“孟母三迁”,为女儿多次搬家。作为一位优秀的母亲,她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是让女儿从小接触大自然,学会阅读,学会健康生长。正如她在《怎么爱你都不够》这篇散文中所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予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在她有了脱胎换骨的生育之后,便把这种饱含深沉特质的母爱融入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乃至亲子关系中,更加真实的讲述出母亲成长的艰辛历程,给平凡的世俗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
目 录
前言 1
一、母亲形象创作的渊源 2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2
(二)抚育女儿的心路历程 2
(三)时代背景的冲刷 3
二、池莉笔下的母亲形象 5
(一)忍辱负重但又性格扭曲的孤母形象 5
(二)聪明能干、富有爱心的理想母亲形象 6
(三)市民阶层中的世俗母亲形象 7
(四)富有“革命”气息的自私高冷母亲形象 8
三、通过代际关系展示母亲形象 9
四、池莉母亲形象创作的意义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言
池莉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80年代末创作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多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洋溢着单纯质朴的气息,像《妙龄时光》、《月儿好》等;后期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诉说着平凡生活的人和事,其中对世俗母亲的描述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作品中,她辩证的分析母性这一主题,从赞扬与批判两个方面加以思考,并通过写实的创作手法,塑造出大量栩栩如生的母亲形象。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中,不仅可以看到世俗母亲的狭隘以及“革命”母亲的冷漠,也可以看到母亲的无私伟大精神及敢于追求人生理想的决心,这对于打破男权主义下的“母爱神话”,探索母性本质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纵观研究者对池莉小说的探讨分析,其研究成果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对女性意识的研究、对婚恋观的研究、武汉地域文化的研究以及综合对它世俗性的研究。就本文而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术相关研究主要有,刘明、周怡在《池莉小说中的母性意识与文化立场》中以《生活秀》中的来双扬为例,充分展示了她的母性意识。左玲丽在《走出可怕的梦魇——池莉小说的母亲形象解读》中列举了几位特色鲜明的母亲形象,并展示了女性性别文化观念的转变。刘维在《反抗虚伪与消除神圣——论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中把母亲形象的书写类型化并引起写作的文化思考。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一些学者对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已有了一定深入的研究,但多数论文只是从人设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具体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而对其中所涉及的代际关系、所表现的实际意义涉及较少。本文力图从多角度来分析母亲形象并重新思考它的创作意义,论文的框架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是探讨池莉世俗母亲创作的根源,从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等谈起;其次是结合具体的文本来探究几类比较典型的母亲形象;再次是阐述代际关系,以子女特别是女儿的视角来谈起她眼中的母亲,最后列举杂色母亲创作的意义并对全文做一个总结。
一、母亲形象创作的渊源
不同的作家塑造不同的母亲形象,这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与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也是密切相关的。纵观池莉的母亲形象创作,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其创作风格的渊源。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池莉是新中国机关宿舍长大的新一代孩子,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在当时那个革命的年代,父母终日埋头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于她,甚至她的名字都是当地警察给起的。从小寄宿于外婆家,缺乏母亲的疼爱使她倍感孤独,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被打成右派又使她的生活雪上加霜。她只能借助于读书来解脱自己,正如池莉所说的“我在童年直至少年时代,阅读是唯一的寄托。我千方百计看能弄到手的文学书籍,我在深夜的被子里用手电筒照明,写诗、写散文、写日记。”母爱的“缺席”对池莉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她的很多关于母亲形象作品的描述都是负面的。像《所以》中的母亲胡翠羽是一个对其女儿叶紫专断独行、缺乏关心的人,甚至连叶紫这个名字都是派出所的小何给起的,这与池莉名字的由来如出一辙。
知青下乡的经历使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在他们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母爱的珍贵。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善恶美丑一一呈现在她的作品中,像《口红》中赵耀根的母亲及《托尔斯泰的围巾》中的胖丫母亲形象,虽然有些粗俗但一心为着自己的儿女。他们的形象是真实立体的,在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是谆谆的母爱。
八年的从医经验到武汉大学的学生再到编辑部的编辑工作,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体验为她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使她的创作更加贴近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于是,世俗性的文学写作成为池莉文学创作的动力,她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用书笔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形象鲜明的母亲形象也由此凸显出来。从《不谈爱情》中的吉玲母亲身上可以看到武汉小市民那种精明的处事原则以及所固有的劣根性,从《有了快感你就喊》中擦鞋女人身上可以看到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和对生活的无奈。一系列著作体现着池莉小说的凡俗性,为中国当代作品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二)抚育女儿的心路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样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池莉也坦诚过,她是先作为一个女人,然后才成为一个作家的。生育过后,具备了“母亲”这个称呼的资格,承担得起抚养子女的责任才算成为真正的女人。“母亲”这一角色会使女性发生质的蜕变,对于池莉而言,女儿吕亦池的出生无疑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母爱的勃发在《有了快感你就喊》《太阳出世》等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写给女儿的散文《怎么爱你都不够》里,她历陈了从拒绝生孩子到渴望生孩子再到养育女儿的艰辛及把女儿抚养成才的点点滴滴。开始拒绝要孩子主要是因为怕耽误专心于写作,另一方面也与经济能力,担心无法提供给孩子优质的生活有关。但不久这种想法就被冲淡了,她对孕妇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当她怀孕后,她写到“我是多么感谢我的孩子啊!是他赐给我的这种幸福之感。他在他生命刚刚萌芽的时候就为母亲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别人不可能拥有的幸福。”考虑孩子出生后的巨大花销,她拖着沉重的身子,凭着坚强的毅力站着完成了《不谈爱情》的创作。她关心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为了让女儿接受优良的环境教育而仿效“孟母三迁”,为女儿多次搬家。作为一位优秀的母亲,她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是让女儿从小接触大自然,学会阅读,学会健康生长。正如她在《怎么爱你都不够》这篇散文中所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予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在她有了脱胎换骨的生育之后,便把这种饱含深沉特质的母爱融入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乃至亲子关系中,更加真实的讲述出母亲成长的艰辛历程,给平凡的世俗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