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孝”

题目释“孝”[20191216163702]
内容摘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文化法、阅读阐释法、文本分析法、总结提升法等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孝”:一是“孝”的本义,二是“孝”的引申义及引申过程,三是“孝”的词义引申方式。对于“孝”的本义主要是从字形和文献两个方面来论证“孝”的本义是祭祀,“善事父母”这一义项经过儒家的发扬成为“孝”的核心义项。通过对“孝”的义项的整理和归纳以及对历史文献中“孝”的语料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孝”共有6个义项,并粗略推断出这些义项最早产生在哪个时代以及这些义项在各个时代的使用情况。对于“孝”的引申过程、引申根源,首先是分析出“孝”的所有义项出现的先后顺序,其次是明确每个义项是由哪个义项引申而来的并且是如何引申的。最后得出“孝”的词义引申的方式是综合式。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孝本义引申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孝”的本义 2
(一)善事父母 2
(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3
(三)祭祀鬼神尊祖敬宗 3
(四)本文观点:“孝”的本义是“祭祀” 4
三、“孝”的引申义及引申过程 5
(一)祭祀——善事父母 6
1.经济因素 6
2.政治因素 6
3.文化因素 6
4.家庭结构 7
(二)善事父母——畜养,保育 7
(三)善事父母——一切善德之通称 8
(四)善事父母——有孝德的人,孝顺的人 8
(五)善事父母——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8
1.守孝 9
2.居丧的人 9
3.丧服 9
四、“孝”的词义引申方式 12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释“孝”
一、引言
近年来,人们从文化角度对孝文化研究很多,从道德方面对孝道进行研究的也比比皆是,但是从文字角度对“孝”研究的却很少,大多集中在对“孝”的本义的探讨。
对于“孝”的本义,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看法,学者们各抒己见。目前学术界对于“孝”的本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祭祀鬼神、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善事父母。《说文解字》和《尔雅》解释“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因此古人一直认为“孝”的本义就是善事父母。直到宋人戴侗在其《六书故》中指出是“孝”的异体字才引起了人们对“孝”的异体字的研究,从而得出了“孝”的本义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查昌国对西周的“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西周孝的对象是先祖和死去的父母,不是健在的父母,纠正了以往人们认为西周孝的对象也是健在的父母的看法。肖群忠在查昌国先生的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孝”的本义是尊祖敬宗,祭祀鬼神。舒大刚在《中华孝道研究》中也认为:“‘孝’字的本义并非‘事’亲,甚至也不是‘事人’,而是‘敬神’、‘事鬼’的宗教活动。”
这些探讨,丰富了“孝”的本义,同时也给人们研究孝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从而丰富了“孝”的内涵,加深了对孝文化的理解。但上述对于“孝”的本义的研究存在理论依据不足的缺点。有的学者在论证所提出的观点的时候,论据有时就是错误的,如查昌国已经在《西周“孝”义初探》中分析了西周铭文存在省略现象,不能做字面理解,但是后面的学者在分析西周铭文时却仍是做字面理解,并且用字面理解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孝”的本义的研究,如果能以各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阅读阐释法、文本分析法、总结提升法等方法对有关“孝”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应该可以得到更科学的结论。
相较对“孝”的本义的研究,学术界缺乏对“孝”的引申义的研究,只是在探讨其他问题时有所涉及,都是一代而过。如果能在这方面再多一点研究,能够分析“孝”的引申义和“孝”的词义引申的根源,就能清晰地了解“孝”的词义演变过程,同时加深对中国孝文化的理解。
二、“孝”的本义
学术界对于“孝”的本义存在很大争议,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第二种观点认为“孝”的本义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第三种观点认为“孝”的本义是祭祀。
(一)善事父母
唐兰、徐中舒支持这种观点。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认为:“金文‘孝’字上部像戴发伛偻的老人,也就是唐兰所说的‘老’的本字,下面是‘子’搀扶着老人。”汉代词书《尔雅》说:“善父母为孝”,《释训》、《辞海》对“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东汉许慎《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焦国成、赵艳霞在《“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中认为:“从‘孝’字的构造可知,‘孝’字这一界定要义有三:行为主体是子女,行为性质是‘善’,行为对象是在世的年老父母。”刘孝杰在《“孝”词义源流考》中认为:“‘孝’字产生之初的意义(即本义)是善事父母,后来演变为祭祀。”他还认为《尚书·周书·酒诰》中的“用孝养厥父母”这句话中孝的对象就是健在的父母。陈瑛和李裕民分别在《中国伦理思想史》和《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中认为西周金文中的孝的对象包括在世的父母。综上,他们从字形和历史文献等方面论证了“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
但查昌国的《西周孝义试探》一文对此说提出质疑,他认为西周时孝的对象是先祖考妣。虽然西周文献中出现的“孝”,有的看上去是“善事父母”之义,如上文提到的《尚书·周书·酒诰》中的“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稗,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以用酒”。但是查昌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句话做了充分的解释以此来说明此句话中“孝”的对象为祖考,“养”的对象为父母。首先,西周时期,孝、养是两个词,未曾见过做一个词用,孝是事死,养是事生。其次,从《酒诰》的主旨来看:《酒诰》是周公下的禁酒令,周公的意思是:“造酒的目的是为了祭祀,只有在祭祀时饮酒才是合法的。”所以“自洗腆以用酒”不能理解为子用酒孝顺父母,而应理解为用酒祭祀祖先,因为自古以来祭祀必用酒,也一定要饮酒。因此“用孝养厥父母”是用孝(享先祖)养厥父母的省略句。有的西周铭文也是以父母为孝的对象,但是他们均已逝世,不符合善事父母的对象为在世的年老父母。焦国成、赵艳霞在《“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中也对“‘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提出了质疑:虽然《尔雅》和《说文》这两部字典都解释“孝”为善事父母。但是这一界定是西汉人们对“孝”的看法,而且这里的父母为活着的年迈的父母,而西周时孝的对象是神祖考妣,因此“孝”的本义不可能是善事父母。
(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宋人戴侗在其《六书故》中指出是“孝”的异体字,周予同的《“孝”与生殖器崇拜》指出孝与生殖崇拜有关。宋金兰的《“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论证了是“孝”的异体字:第一、二字在古代读音相近;第二、二字在古书中可以通用;第三、甲骨文金文中的“教”从而不从“孝”;第四“孝”的异体字在后代是个死字很可能被“孝”这个字取代了。因此宋金兰得出“孝”与生育和性交有关,从而认为“孝”的本义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王力先生说:“字书中虽说某词有某种意义,但在古人的著作中无从证实······根据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不相信字书。”在后代文献中我们很难找到“孝”的意思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看似这里的“孝”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其实整句话的意思才是立后,单就“孝”这个字而言,“孝”指“孝顺”,因此“孝”的本义不可能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三)祭祀鬼神尊祖敬宗
查昌国在《西周“孝”义初探》中认为:孝的对象是先祖考妣是死去的人,并且认为孝不是子德而是君德和宗德。舒大刚在《中华孝道文化》中认为:“‘孝’字上部象尸,下部象行礼之孝子。”焦国成、赵艳霞在《“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认为:“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是‘孝’的本义。”
这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不管是从字形上还是从最早的西周文献来看,“孝”都有祭祀之意。
(四)本文观点:“孝”的本义是“祭祀”
第一、从“孝”的金文字形上来看(甲骨文中的“孝”用作地名不做研究):舒大刚在《中华孝道文化》,陈爱平在《图说孝道》中都认为金文中的“孝”可以理解为上面像个尸,下面像行礼之孝子。
第二、从后代文献来看:如《尔雅》:“享,孝也。珍、享,献也。”《书·康诰》:“享明乃服命”,江声集注音疏:享,祭祀也。由此可知享的意思是祭祀,享的意思也是孝,可知“孝”的意思就是祭祀。在先秦文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孝享连文,如《周易·彖》:“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诗经·鹿鸣之什·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文献中也有很多例证可以证明“孝”有祭祀的意思如《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国语·周语上》:“夫祭,所以昭孝也。”
第三、从西周时期孝的对象来看:西周时死去的先祖考妣为孝的对象。这一点查昌国在《西周“孝”义试探》中已经充分论证,作者对《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尚书》《诗经》中的所有写于西周时期的“孝”的铭文进行了分析,得出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而非活人。作者还解答了常人的一般疑问如《考释》:“用追孝于其父母,用锡永寿”中的孝的对象虽然是是活着的父母,但是这则铭文是春秋列国作品。又如“用享孝于兄弟、婚媾、诸老,用祈眉寿”,看似这则铭文中孝的对象是活人,但是作者从祈寿对象非生人和享孝、祈寿对象同一的角度证明这则铭文中的兄弟等生人不是享孝对象,又进一步证明“用享孝于兄弟······”是经省略、错动原有对应关系组合成句的,该铭文中的享孝的宾语和以兄弟为宾语的动词都被省略了。
第四、从对祭祀的称呼上来看:西周时祭祀的对象主要有天神、地祇、人鬼,祭祀在先秦只称“祭”或“祀”或“享”,《周礼·大司乐》:“以祭以享以祀”,又云“以祀天神”,“以祭地祇”“以祭山川”,“以享先妣”,“以享先祖”。简言之就是对天用“祀”,对地用“祭”,对死去先祖考妣用“享”。而“享”的意思就是“孝”,因此祭祀先祖先妣时,可以对祭祀的称呼为“孝”,这也就意味着“孝”是祭祀之意。
那么“孝”和祭祀有怎样的关系呢?
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祭祀 孝
西周春秋时,“孝”的意思就是“祭祀”,但是有“祭祀”之意的词不仅有“孝”,还有“享”、“祭”、“祀”,也就是:只有祭祀的对象是先祖考妣时,才称祭祀为孝,“孝”是“祭祀”的一部分。到战国时,“孝”由“祭祀”引申出了“善事父母”之意,后来“善事父母”又引申出了“蓄养,保育”、“一切美德之通称”、“孝顺的人”和“与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如居丧、守孝、居丧的人”这些义项,但是“孝”的本义缺失了。之所以认为“孝”的本义缺失了,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查昌国和肖群忠等学者都认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孝”是“祭祀”之意,战国时期的“孝”是“善事父母”之意。第二、个人研究:通过对西周—清代的电子书语料中有关“孝”的语句进行分析,没有发现战国以后的“孝”是“祭祀”之意。因此认为战国以后的“祭祀”和“孝”就没有关系了,用集合图来表示就是它们没有交集,战国后人们祭祖时不称为“孝”,直接统称“祭祀”了。所以纵观各个时期的“孝”和“祭祀”,“孝”只是“祭祀”的一部分,“祭祀”也只是“孝”的一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