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辙政的思想内容
摘 要被称为宋文三大家之一的苏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其政论文的文学价值特别值得关注。苏辙政论文所展现的总结历朝治乱兴衰,剖析治国为政之道,揭示辅君处世之道都与其人生经历,思想形成,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尤其是苏辙参与时政密不可分。苏辙一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社会阅历都使得他在面对政治热点、时政关键时刻时能够展示出其敏锐的历史观和高瞻远瞩的历史视野,这都是形成其政论文独特的思想内容的原因。
目 录
1 引言 1
2 苏辙政论文的创作背景 2
2.1 历史背景 2
2.2 个人背景 3
3 苏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 4
3.1 总结历朝治乱兴衰 4
3.1.1 眼界之广度 4
3.1.2 广施仁政 5
3.2 剖析治国为政之道 6
3.3 揭示辅君处世之道 7
3.3.1 恪尽职守 7
3.3.2 善于变通 7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1 引言
苏辙是北宋由盛转衰时期一位学富五车,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不管是作品的数目,作品种类的广泛性,还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成就。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很好的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展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展示了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面貌、军事情况和经济形势,以及他想要通过文学影响生活并试图改变现状的思想轨迹。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以其政论文而闻名,他的政论文细致、客观,特别强调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和社会作用的有机结合。他用政论文来表达他的政治观点,渴望能够得到当朝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的大多数政论文都谈论古代映射当代,对国家事务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胆全面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逻辑也十分的严密。
在动荡不安的北宋王朝,同样涌现出了许多关怀国事,抒写自己政治看法的文人墨客。他们或引经据典,或平铺直叙,或言辞犀利,或隐喻暗示的上书言事。唯有苏辙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灵活变通的借政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苏辙政论文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了文学风格以及文章体现出的精神气质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面,对于他政论文的具体思想内容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苏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2 苏辙政论文的创作背景
苏辙政论文的创作缘由是其渴望通过上书言事得到重用来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的现状。故我们想要了解其政论文的思想内容则应先了解其创作背景。其创作背景可分为历史背景和个人背景两大主要模块。历史背景主要是指当时影响甚远的北宋党争及其引发的诗祸事件;个人背景主要是指苏辙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思想。
2.1 历史背景
《栾城集》记载有:“仁宗至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1]p237,“(徽宗)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1]p289。苏辙历经五朝,在北宋发展的中后期,这时候的社会状况总的来说是“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严重,社会贫弱,弊端凸显。部分官员热衷于改革求新,新老党派斗争形成,并越来越激烈。而祸及到文化领域,诗歌文章创作的争辩也不断出现。北宋王朝完全沉浸在朋党争端的泥潭中。苏辙的政论文是在这些政治斗争的激烈气氛中创造出来的,其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也与之密切相关。
朝政形势的变化影响了苏辙的创作,他的思想和情感也随着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北宋士人在党争过程中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旧党遭到冲击冷落。第二阶段是司马光执政,旧党重新掌权后怀着报复的心态抨击打压新党,党派之间争执演化为凭意气行事。第三个阶段是绍圣以后,新党重新执政,由于绍圣党锢和崇宁文禁的缘故,文人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三个阶段中,当文人被重用并且政治才干可以被发挥时,他们的政治和生命意识就变得非常团结;当文人被贬时,他们的政治才干将很难实现。
在北宋党派斗争与文学创作互动的过程中,党派斗争的矛盾不断积累,文学中也会有相应的表现。在党派斗争的三个阶段中,在文学领域有一些案例也深刻的反映了斗争,崇宁全面禁文、车盖亭诗案、乌台诗案都集中体现了文学在政治中的波折,将政治灾难转化为诗文灾难,并将政治斗争扩展到文学领域。诗文灾难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意识和集体政治意识。客观上,它还促进了文学创作整体内容和创作风格的转换。北宋时期文学创作与党派斗争的相互作用,诗祸事件的发生,对苏辙整体创作的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而苏辙正是由于这个阶段仕途或起或落,故他特别重视君主能否合理任用朝臣及君主能否施行仁政。
2.2 个人背景
苏辙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思想是影响其创作内容的重要主观因素。他的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他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件及其沉静简洁、坦荡凛然的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嘉裕三年至嘉裕五年,苏辙和他的父亲经过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游学时期,先后整理了《南行集》和《南行后集引》,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嘉裕六年的八月,苏辙参加了朝廷的考试,他认为宋仁宗已经年老,厌倦了政事问题,他就直接谈到了朝廷的事件,认为宋仁宗沉迷声色,赋税苛杂,不懂得选拔任用朝臣等,辩论很是激烈。随后他感到没有希望及第,胡宿因为他对仁宗的无礼强烈反对他。司马光等人欣赏他坦坦荡荡,正气凛然的性格,遂保举了他,将他列入了第四等次。
苏辙通过科举,第一次入仕,并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那时,苏轼也正在做官,苏辙被允许在京城为父亲尽孝。在熙宁二年,苏辙因论述时事被神宗召唤。当时王安石是丞相,支持新法的人和苏辙有很多争论,苏辙也亲自向王安石提出建议,但后来也未能施行。在实施“青苗法”的过程中,苏辙因为知晓到一部分弊病向王安石陈述而触怒了王安石,被贬为河南府留守推官。
目 录
1 引言 1
2 苏辙政论文的创作背景 2
2.1 历史背景 2
2.2 个人背景 3
3 苏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 4
3.1 总结历朝治乱兴衰 4
3.1.1 眼界之广度 4
3.1.2 广施仁政 5
3.2 剖析治国为政之道 6
3.3 揭示辅君处世之道 7
3.3.1 恪尽职守 7
3.3.2 善于变通 7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1 引言
苏辙是北宋由盛转衰时期一位学富五车,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不管是作品的数目,作品种类的广泛性,还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成就。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很好的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展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展示了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面貌、军事情况和经济形势,以及他想要通过文学影响生活并试图改变现状的思想轨迹。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以其政论文而闻名,他的政论文细致、客观,特别强调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和社会作用的有机结合。他用政论文来表达他的政治观点,渴望能够得到当朝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的大多数政论文都谈论古代映射当代,对国家事务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胆全面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逻辑也十分的严密。
在动荡不安的北宋王朝,同样涌现出了许多关怀国事,抒写自己政治看法的文人墨客。他们或引经据典,或平铺直叙,或言辞犀利,或隐喻暗示的上书言事。唯有苏辙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灵活变通的借政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苏辙政论文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了文学风格以及文章体现出的精神气质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面,对于他政论文的具体思想内容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苏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2 苏辙政论文的创作背景
苏辙政论文的创作缘由是其渴望通过上书言事得到重用来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的现状。故我们想要了解其政论文的思想内容则应先了解其创作背景。其创作背景可分为历史背景和个人背景两大主要模块。历史背景主要是指当时影响甚远的北宋党争及其引发的诗祸事件;个人背景主要是指苏辙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思想。
2.1 历史背景
《栾城集》记载有:“仁宗至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1]p237,“(徽宗)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1]p289。苏辙历经五朝,在北宋发展的中后期,这时候的社会状况总的来说是“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严重,社会贫弱,弊端凸显。部分官员热衷于改革求新,新老党派斗争形成,并越来越激烈。而祸及到文化领域,诗歌文章创作的争辩也不断出现。北宋王朝完全沉浸在朋党争端的泥潭中。苏辙的政论文是在这些政治斗争的激烈气氛中创造出来的,其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也与之密切相关。
朝政形势的变化影响了苏辙的创作,他的思想和情感也随着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北宋士人在党争过程中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旧党遭到冲击冷落。第二阶段是司马光执政,旧党重新掌权后怀着报复的心态抨击打压新党,党派之间争执演化为凭意气行事。第三个阶段是绍圣以后,新党重新执政,由于绍圣党锢和崇宁文禁的缘故,文人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三个阶段中,当文人被重用并且政治才干可以被发挥时,他们的政治和生命意识就变得非常团结;当文人被贬时,他们的政治才干将很难实现。
在北宋党派斗争与文学创作互动的过程中,党派斗争的矛盾不断积累,文学中也会有相应的表现。在党派斗争的三个阶段中,在文学领域有一些案例也深刻的反映了斗争,崇宁全面禁文、车盖亭诗案、乌台诗案都集中体现了文学在政治中的波折,将政治灾难转化为诗文灾难,并将政治斗争扩展到文学领域。诗文灾难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意识和集体政治意识。客观上,它还促进了文学创作整体内容和创作风格的转换。北宋时期文学创作与党派斗争的相互作用,诗祸事件的发生,对苏辙整体创作的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而苏辙正是由于这个阶段仕途或起或落,故他特别重视君主能否合理任用朝臣及君主能否施行仁政。
2.2 个人背景
苏辙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思想是影响其创作内容的重要主观因素。他的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他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件及其沉静简洁、坦荡凛然的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嘉裕三年至嘉裕五年,苏辙和他的父亲经过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游学时期,先后整理了《南行集》和《南行后集引》,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嘉裕六年的八月,苏辙参加了朝廷的考试,他认为宋仁宗已经年老,厌倦了政事问题,他就直接谈到了朝廷的事件,认为宋仁宗沉迷声色,赋税苛杂,不懂得选拔任用朝臣等,辩论很是激烈。随后他感到没有希望及第,胡宿因为他对仁宗的无礼强烈反对他。司马光等人欣赏他坦坦荡荡,正气凛然的性格,遂保举了他,将他列入了第四等次。
苏辙通过科举,第一次入仕,并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那时,苏轼也正在做官,苏辙被允许在京城为父亲尽孝。在熙宁二年,苏辙因论述时事被神宗召唤。当时王安石是丞相,支持新法的人和苏辙有很多争论,苏辙也亲自向王安石提出建议,但后来也未能施行。在实施“青苗法”的过程中,苏辙因为知晓到一部分弊病向王安石陈述而触怒了王安石,被贬为河南府留守推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