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形象及其悲剧意义(附件)
摘 要鲁迅笔下所塑造的祥林嫂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她勤劳、质朴、愚昧、麻木。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命运,表现了旧中国封建制度及其礼教道德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揭示了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首先,通过阐述祥林嫂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其次,探析祥林嫂悲剧命运及其根源。给我们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农村低下劳动妇女的压迫与束缚。给我们再现了旧社会的落后与腐败。最后,通过论述祥林嫂形象的文学史意义,对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揭示。让我们将那些封建礼教与宗教迷信的农村妇女的觉醒意识所唤起。要想改变妇女悲惨的命运,就必须重新对女性的命运进行思考,从而进行妇女解放。通过对祥林嫂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分析研究,以其深入了解和领悟鲁迅文化启蒙的意义及影响,同时也使自己的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和运用。目 录
引言 1
1 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
1.1 寡妇身份的获得 2
1.2 母亲身份的失去 3
2 祥林嫂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5
2.1 社会因素 6
2.2 文化因素 7
2.3 自身因素 8
3 祥林嫂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10
3.1 特定时代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 10
3.2 对女性意识的思考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鲁迅的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彷徨》的第一篇。它是鲁迅先生描写农村妇女命运的短篇小说,鲁迅在创作小说时大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他所写作品的大都是自己见过或听过得事实。鲁迅在作品中通过对极普通,极平凡的人和事的描写让人认识自己所居住的世界。鲁迅以寂寞的心境描写人生的悲哀。他的作品里弥漫着他深沉的悲哀。因此,他在创作《祝福》也是如此。作品主要讲述了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封建落后以及封建吃人礼教的现实。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两嫁两寡”“两到鲁镇”最后沦为乞丐,惨死鲁镇的悲惨故事。作者描写这一悲剧,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同情祥林嫂,而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向我们深刻的揭示封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压迫与束缚。让我们认清社会的黑暗,将病态的社会赤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鲁迅以寂寞的心境描写人生的悲哀。他的作品里弥漫着他深沉的悲哀。因此,他在创作《祝福》也是如此。作品主要讲述了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封建落后以及封建吃人礼教的现实。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两嫁两寡”“两到鲁镇”最后沦为乞丐,惨死鲁镇的悲惨故事。作者描写这一悲剧,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同情祥林嫂,而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向我们深刻的揭示封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压迫与束缚。让我们认清社会的黑暗,将病态的社会赤裸裸的展现现在我们眼前。是人们能够引起关注,开始关注妇女的命运。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女性从麻木的思想当中解放出来,是女性意识能够觉醒,对女性命运的解放进行全新的思考,引起人们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对文化启蒙的审视。
1 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是鲁迅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主人公祥林嫂是中国旧时期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是一个勤劳、善良、安份守几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一生命运多舛,遭遇了“两嫁两寡”的悲惨经历。祥林嫂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卑贱到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人家用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一直到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人们还是样称呼她。祥林死了,她也依然从属于夫家,不可能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婆婆可以随便把她绑走卖掉。但这寡妇再嫁和再嫁再寡的罪名却要她承担。
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丈夫祥林的死,这让他背负起了克夫的罪名;第二次是被卖给贺老六及丈夫贺老六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次,给她戴上了不守节烈,败坏风俗的枷锁;第三次是捐门槛后仍然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次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强健、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她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自己是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的。婆家卖掉她,使她守节不成;而封建道德又因为她未为前夫守节对她实行了惩罚。她正是在这重重的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而死的。
1.1 寡妇身份的获得
祥林嫂嫁给祥林以后就获得了祥林嫂这一身份,祥林死后,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有人问她姓什么,也没有人会去关心她原本的名字,只知道她的丈夫是祥林,所以就叫她“祥林嫂”。“祥林嫂是封建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1]P31所以,“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了农村妇女苦难的化身”。[2]P23本来祥林嫂可以和她的丈夫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可是由于丈夫的死,最终使悲剧缠上了她。为了躲避婆家的虐待和被迫改嫁,从此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祥林嫂刚刚成为寡妇,在当时人们对这种身份是非常看不起的,被视为“不干净”的人。鲁四老爷是非常重“理”的人,见祥林嫂的第一面他就不喜欢,嫌她是个寡妇。然而祥林嫂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四婶最终留下了她。她刚刚来到鲁四老爷家中时穿着极其朴素,模样也很周正。“她一会儿也不闲着,好像闲着就感到无聊,她的力气可以比得上一个男子。”[3]P153祥林嫂从一开始就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吃苦、肯干、勤劳的一个农村妇女。就是因为她的勤劳,吃苦,使鲁家没有再雇工人。善良的祥林嫂也在鲁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祥林嫂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悲剧也是导致了她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起初,由于家中贫困,祥林嫂便成为了“童养媳”,嫁给了比自己小10岁的祥林。但事实上,祥林嫂与祥林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爱情,他们的婚姻只是成为了旧社会金钱交换的工具,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产生爱情,但是善良的祥林嫂和祥林却过着本分又穷苦的日子。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幸却忽然降临在了她的身上,因为祥林的死,让祥林嫂如此年轻就成为了寡妇。
狠毒的婆婆让她改嫁,为了守“贞节”,维护封建伦理的祥林嫂只好被迫出逃。在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时,尽管工作繁重,但是她却感到非常满意。祥林嫂一直都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慢慢地脸上也产生了笑容。在鲁家,她干起活儿来比得上一个男子。到了年末,家中的所有活儿全是一人担当。事实上,祥林嫂如此拼命地干活并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她只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得到人们的信任与尊重。祥林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她从没抱怨,甚至认为她这样的生活是舒适的。
1.2 母亲身份的失去
在旧社会的环境下,如果丈夫一死,妻子也就失去了依托,被抛入任人欺凌的境地。而已经改嫁了的妇女,就会被落下“不节烈”的罪名。这样的人在当时是容不下的,一辈子都会遭人唾弃的。她被迫改嫁还义无反顾的为了自己的名声奋起反抗,她宁可撞死在香案上,也不愿因为再嫁而毁了自己的名声。但是,她只能接受封建统治者给她安排的厄运,改嫁使祥林嫂违背了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这些遭遇给了她内心沉重的打击,她无奈的接受了命运给她的安排。改嫁以后,祥林嫂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丈夫对她不错,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原本可以幸福地老去,可是不幸又降临在她身上。她本来成为了“母亲”的身份,但是儿子的死,让她的这种身份也失去了。贺老六和儿子的死,让祥林嫂内心的一切希望都瞬间破灭了。因为再寡,恶毒的大伯便欺负她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夺走了她的房屋,把她赶了出去;因为再寡,人们讽刺着她的内心,连祭祀都不让她插手,这给祥林嫂的心理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克夫”的不祥人。
祥林嫂的性格特征首先表现在她的勤劳:“试工期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
引言 1
1 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
1.1 寡妇身份的获得 2
1.2 母亲身份的失去 3
2 祥林嫂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5
2.1 社会因素 6
2.2 文化因素 7
2.3 自身因素 8
3 祥林嫂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10
3.1 特定时代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 10
3.2 对女性意识的思考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鲁迅的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彷徨》的第一篇。它是鲁迅先生描写农村妇女命运的短篇小说,鲁迅在创作小说时大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他所写作品的大都是自己见过或听过得事实。鲁迅在作品中通过对极普通,极平凡的人和事的描写让人认识自己所居住的世界。鲁迅以寂寞的心境描写人生的悲哀。他的作品里弥漫着他深沉的悲哀。因此,他在创作《祝福》也是如此。作品主要讲述了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封建落后以及封建吃人礼教的现实。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两嫁两寡”“两到鲁镇”最后沦为乞丐,惨死鲁镇的悲惨故事。作者描写这一悲剧,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同情祥林嫂,而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向我们深刻的揭示封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压迫与束缚。让我们认清社会的黑暗,将病态的社会赤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鲁迅以寂寞的心境描写人生的悲哀。他的作品里弥漫着他深沉的悲哀。因此,他在创作《祝福》也是如此。作品主要讲述了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封建落后以及封建吃人礼教的现实。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两嫁两寡”“两到鲁镇”最后沦为乞丐,惨死鲁镇的悲惨故事。作者描写这一悲剧,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同情祥林嫂,而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向我们深刻的揭示封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压迫与束缚。让我们认清社会的黑暗,将病态的社会赤裸裸的展现现在我们眼前。是人们能够引起关注,开始关注妇女的命运。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女性从麻木的思想当中解放出来,是女性意识能够觉醒,对女性命运的解放进行全新的思考,引起人们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对文化启蒙的审视。
1 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是鲁迅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主人公祥林嫂是中国旧时期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是一个勤劳、善良、安份守几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一生命运多舛,遭遇了“两嫁两寡”的悲惨经历。祥林嫂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卑贱到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人家用她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称呼她,一直到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人们还是样称呼她。祥林死了,她也依然从属于夫家,不可能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婆婆可以随便把她绑走卖掉。但这寡妇再嫁和再嫁再寡的罪名却要她承担。
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丈夫祥林的死,这让他背负起了克夫的罪名;第二次是被卖给贺老六及丈夫贺老六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次,给她戴上了不守节烈,败坏风俗的枷锁;第三次是捐门槛后仍然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次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强健、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她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自己是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的。婆家卖掉她,使她守节不成;而封建道德又因为她未为前夫守节对她实行了惩罚。她正是在这重重的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而死的。
1.1 寡妇身份的获得
祥林嫂嫁给祥林以后就获得了祥林嫂这一身份,祥林死后,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有人问她姓什么,也没有人会去关心她原本的名字,只知道她的丈夫是祥林,所以就叫她“祥林嫂”。“祥林嫂是封建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1]P31所以,“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了农村妇女苦难的化身”。[2]P23本来祥林嫂可以和她的丈夫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可是由于丈夫的死,最终使悲剧缠上了她。为了躲避婆家的虐待和被迫改嫁,从此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祥林嫂刚刚成为寡妇,在当时人们对这种身份是非常看不起的,被视为“不干净”的人。鲁四老爷是非常重“理”的人,见祥林嫂的第一面他就不喜欢,嫌她是个寡妇。然而祥林嫂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四婶最终留下了她。她刚刚来到鲁四老爷家中时穿着极其朴素,模样也很周正。“她一会儿也不闲着,好像闲着就感到无聊,她的力气可以比得上一个男子。”[3]P153祥林嫂从一开始就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吃苦、肯干、勤劳的一个农村妇女。就是因为她的勤劳,吃苦,使鲁家没有再雇工人。善良的祥林嫂也在鲁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祥林嫂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悲剧也是导致了她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起初,由于家中贫困,祥林嫂便成为了“童养媳”,嫁给了比自己小10岁的祥林。但事实上,祥林嫂与祥林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爱情,他们的婚姻只是成为了旧社会金钱交换的工具,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产生爱情,但是善良的祥林嫂和祥林却过着本分又穷苦的日子。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幸却忽然降临在了她的身上,因为祥林的死,让祥林嫂如此年轻就成为了寡妇。
狠毒的婆婆让她改嫁,为了守“贞节”,维护封建伦理的祥林嫂只好被迫出逃。在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时,尽管工作繁重,但是她却感到非常满意。祥林嫂一直都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慢慢地脸上也产生了笑容。在鲁家,她干起活儿来比得上一个男子。到了年末,家中的所有活儿全是一人担当。事实上,祥林嫂如此拼命地干活并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她只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得到人们的信任与尊重。祥林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她从没抱怨,甚至认为她这样的生活是舒适的。
1.2 母亲身份的失去
在旧社会的环境下,如果丈夫一死,妻子也就失去了依托,被抛入任人欺凌的境地。而已经改嫁了的妇女,就会被落下“不节烈”的罪名。这样的人在当时是容不下的,一辈子都会遭人唾弃的。她被迫改嫁还义无反顾的为了自己的名声奋起反抗,她宁可撞死在香案上,也不愿因为再嫁而毁了自己的名声。但是,她只能接受封建统治者给她安排的厄运,改嫁使祥林嫂违背了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这些遭遇给了她内心沉重的打击,她无奈的接受了命运给她的安排。改嫁以后,祥林嫂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丈夫对她不错,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原本可以幸福地老去,可是不幸又降临在她身上。她本来成为了“母亲”的身份,但是儿子的死,让她的这种身份也失去了。贺老六和儿子的死,让祥林嫂内心的一切希望都瞬间破灭了。因为再寡,恶毒的大伯便欺负她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夺走了她的房屋,把她赶了出去;因为再寡,人们讽刺着她的内心,连祭祀都不让她插手,这给祥林嫂的心理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克夫”的不祥人。
祥林嫂的性格特征首先表现在她的勤劳:“试工期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