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家庭照顾者角色及形成因素分析(附件)
家庭照顾者是在家中为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情感和经济照顾的人。从古至今,女性都是家庭照顾责任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对贯穿女性生命历程的慈母、孝女和贤妻的角色进行分析,发现由于社会期望差异、劳动力市场挤压以及权益受不到保障等方面的原因,女性被期待成为温婉娴熟的家庭照顾者,并且在劳动力市场得不到公平的对待,男女平等还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并未从实质上获得平等。针对当前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现状,从改善女性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女性政治权益以及保障女性财产权益等方面,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女性的地位。关键词 女性家庭照顾者,角色认知,角色扮演,形成因素目 录
1 引言1
2 两性的性别角色认知2
3 女性在家庭照顾中所扮演的角色2
3.1 辅助丈夫的理性角色2
3.2 照顾小孩的自觉角色3
3.3 赡养老人的基础性角色4
4 女性家庭照顾者角色形成因素分析5
4.1 社会期望5
4.2 劳动力市场的挤压6
4.3 女性权益得不到保障7
5 促进男女平等的对策与建议8
5.1 改善女性就业环境8
5.2 保障女性的政治权利9
5.3 保障女性财产权益10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自古至今,女性在长期的照顾领域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对家庭照顾者的关注,女性家庭照顾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大家眼中女性一直被期待成为贤妻、孝女和慈母,而男性却是被期待成“做大事”的人,保持着在外面应酬,挣钱养家的形象。在当代社会,男女两性依旧符合这样的角色扮演。在家庭照顾中,女性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包括:慈母,孝女,贤妻等,这三种角色贯穿了女性的生命历程。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照顾孩童,老人和丈夫的日常起居,承担着教育孩童,赡养老人和辅佐丈夫的责任。而一向被认为是家中顶梁柱的男性,更多的是以事业为重心,对于家庭照顾这部分只能提供短暂的服务。
国外的学者对家庭照顾者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的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顾中,女性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包括:慈母,孝女,贤妻等,这三种角色贯穿了女性的生命历程。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照顾孩童,老人和丈夫的日常起居,承担着教育孩童,赡养老人和辅佐丈夫的责任。而一向被认为是家中顶梁柱的男性,更多的是以事业为重心,对于家庭照顾这部分只能提供短暂的服务。
国外的学者对家庭照顾者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的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不同的学者对家庭照顾者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可以大致地把家庭照顾者定义为在家中为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情感和经济照顾的人。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照顾工作历来具有私有领域化和高度性别化等的特征。在照顾老人,儿童或者是残疾人方面都被当成是自家家务事。作为家庭照顾者,不仅要照顾儿童,更要照料的是家中的老人。对于幼儿的照料,是家庭照顾的重点之一,幼儿照顾的好坏影响智力的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其次,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更是重中之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代社会,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场所。
虽然家庭照顾者的定义尚无统一,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在家庭照顾的问题上都指出,女性主要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不管是在非正规的家庭照顾还是正规的院舍照顾中,由于社会分工和照顾本身的性别,女性基本承担了照顾的工作。Brody、费孝通等人提出,女性成年子女为年老体弱的老年父母提供的照顾,不仅包括穿衣、饮食、洗澡等日常起居,还有情感关怀,而男性成年子女承担了照顾家中老人的社会责任。中国的学者包括梁丽霞,胡幼慧,李伟峰,郑安琪等人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凸显出,家庭照顾责任的“女性化”。
纵观国内外的现有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家庭照顾责任的女性化以及关注缓解照顾者压力的方法和途径,以求更好地进行家庭照顾。本次研究就家庭照顾的女性化探索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
2 两性的性别角色认知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由于人们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通过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能够让女性和男性根据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事,并且能够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
传统的性别规范指出,男性的角色被认定为具有“工具性”的,多是为家庭提供力量型帮助,包括帮助修理家具和其他一些力气活,同时也由于男性一般都具有阳刚之气,以及男性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敦促他们向外发展而导致较少的参加照料家庭的工作。他们对于家庭提供的照料只能是短暂的和偶然性的援助。与此同时,女性的角色定位为“情感性”的,家中的女性在为家人提供日常起居照料的同时,更多的是提供情感方面的照料。女性温婉的个性以及特殊的生理特征赋予了女性独特的性别角色。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起源于早期的以性别特征为主的劳动分工。在我国,更有很多“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的文化,更加促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期望。
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使得社会分工逐渐显现初不平等性,具体表现为:男性就应该在外打拼挣钱,女性就应该侧重于家庭照顾,理所应当的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和小孩的好妈妈。自古以来,对于男女两性的养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男性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并且相对要求严格,“男儿膝下有黄金”体现了他的社会期待。然而,女性向来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更多的保护,女性听话懂事比有文化、有所作为更重要。
3 女性在家庭照顾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整个女性的生命周期中,女性担任着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家庭角色,并且社会期待其成为慈母,贤妻和孝女。在男权主义的现代社会,传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导致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高于其经济责任。
3.1 辅助丈夫的理想角色
理想角色也被称为期望角色,是社会对女性的理想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期待。女性历来被认为是柔美温婉的象征,古话说“女人是水做的”。女性首先被期待成为贤妻。“贤妻”是对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道德期望和伦理要求。古语有云,夫妻是阴阳的结合,既有天地间的仗义又有人伦之道,所以,夫妻之间应该各尽其职,做到满足各自的社会期望,也就是所谓的男女有别,男性有阳刚之气,而女性有阴柔之美,夫妻间要和睦相处的话,就要做到用妻子的柔美来融化丈夫的阳刚,做到阴阳结合,夫妻间做到相敬如宾才能恩爱长久。作为一名贤妻,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丈夫,用智慧和巧妙的方法来对待和辅佐丈夫。通过爱和包容“驯服”自己的丈夫,并且有利的克制丈夫“越轨”行为的发生。女性要扮演好妻子的角色,既要料理好家庭,又要在丈夫有什么不足,做的不对的时候进行好言相劝,帮助丈夫迷途知返,不做有违伦理道德的事。
现代社会中,男性在外闯荡应酬,相对来说,女性的社会角色被弱化了,更加注重家庭角色。男女两性的和睦相处在于,一方的强势需要一方的柔软与妥协,相辅相成。正是夫妻间互补的关系,才能使得男性在外打拼没有负担,家中大小事务基本都有妻子在后方处理。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妻子始终是在家中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作为丈夫坚强的后盾,妻子担任着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角色。
古人有云,女性对丈夫要顺从,从一而终。贤妻存在的最高标准就是要守贞洁,从一而终。就算丈夫离世了,作为妻子还是要不忘初心,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照顾丈夫的父母以
1 引言1
2 两性的性别角色认知2
3 女性在家庭照顾中所扮演的角色2
3.1 辅助丈夫的理性角色2
3.2 照顾小孩的自觉角色3
3.3 赡养老人的基础性角色4
4 女性家庭照顾者角色形成因素分析5
4.1 社会期望5
4.2 劳动力市场的挤压6
4.3 女性权益得不到保障7
5 促进男女平等的对策与建议8
5.1 改善女性就业环境8
5.2 保障女性的政治权利9
5.3 保障女性财产权益10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自古至今,女性在长期的照顾领域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对家庭照顾者的关注,女性家庭照顾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大家眼中女性一直被期待成为贤妻、孝女和慈母,而男性却是被期待成“做大事”的人,保持着在外面应酬,挣钱养家的形象。在当代社会,男女两性依旧符合这样的角色扮演。在家庭照顾中,女性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包括:慈母,孝女,贤妻等,这三种角色贯穿了女性的生命历程。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照顾孩童,老人和丈夫的日常起居,承担着教育孩童,赡养老人和辅佐丈夫的责任。而一向被认为是家中顶梁柱的男性,更多的是以事业为重心,对于家庭照顾这部分只能提供短暂的服务。
国外的学者对家庭照顾者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的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顾中,女性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包括:慈母,孝女,贤妻等,这三种角色贯穿了女性的生命历程。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照顾孩童,老人和丈夫的日常起居,承担着教育孩童,赡养老人和辅佐丈夫的责任。而一向被认为是家中顶梁柱的男性,更多的是以事业为重心,对于家庭照顾这部分只能提供短暂的服务。
国外的学者对家庭照顾者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的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不同的学者对家庭照顾者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可以大致地把家庭照顾者定义为在家中为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情感和经济照顾的人。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照顾工作历来具有私有领域化和高度性别化等的特征。在照顾老人,儿童或者是残疾人方面都被当成是自家家务事。作为家庭照顾者,不仅要照顾儿童,更要照料的是家中的老人。对于幼儿的照料,是家庭照顾的重点之一,幼儿照顾的好坏影响智力的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其次,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更是重中之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代社会,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场所。
虽然家庭照顾者的定义尚无统一,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在家庭照顾的问题上都指出,女性主要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不管是在非正规的家庭照顾还是正规的院舍照顾中,由于社会分工和照顾本身的性别,女性基本承担了照顾的工作。Brody、费孝通等人提出,女性成年子女为年老体弱的老年父母提供的照顾,不仅包括穿衣、饮食、洗澡等日常起居,还有情感关怀,而男性成年子女承担了照顾家中老人的社会责任。中国的学者包括梁丽霞,胡幼慧,李伟峰,郑安琪等人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凸显出,家庭照顾责任的“女性化”。
纵观国内外的现有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家庭照顾责任的女性化以及关注缓解照顾者压力的方法和途径,以求更好地进行家庭照顾。本次研究就家庭照顾的女性化探索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
2 两性的性别角色认知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由于人们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通过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能够让女性和男性根据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事,并且能够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
传统的性别规范指出,男性的角色被认定为具有“工具性”的,多是为家庭提供力量型帮助,包括帮助修理家具和其他一些力气活,同时也由于男性一般都具有阳刚之气,以及男性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敦促他们向外发展而导致较少的参加照料家庭的工作。他们对于家庭提供的照料只能是短暂的和偶然性的援助。与此同时,女性的角色定位为“情感性”的,家中的女性在为家人提供日常起居照料的同时,更多的是提供情感方面的照料。女性温婉的个性以及特殊的生理特征赋予了女性独特的性别角色。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起源于早期的以性别特征为主的劳动分工。在我国,更有很多“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的文化,更加促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期望。
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使得社会分工逐渐显现初不平等性,具体表现为:男性就应该在外打拼挣钱,女性就应该侧重于家庭照顾,理所应当的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和小孩的好妈妈。自古以来,对于男女两性的养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男性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并且相对要求严格,“男儿膝下有黄金”体现了他的社会期待。然而,女性向来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更多的保护,女性听话懂事比有文化、有所作为更重要。
3 女性在家庭照顾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整个女性的生命周期中,女性担任着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家庭角色,并且社会期待其成为慈母,贤妻和孝女。在男权主义的现代社会,传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导致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高于其经济责任。
3.1 辅助丈夫的理想角色
理想角色也被称为期望角色,是社会对女性的理想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期待。女性历来被认为是柔美温婉的象征,古话说“女人是水做的”。女性首先被期待成为贤妻。“贤妻”是对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道德期望和伦理要求。古语有云,夫妻是阴阳的结合,既有天地间的仗义又有人伦之道,所以,夫妻之间应该各尽其职,做到满足各自的社会期望,也就是所谓的男女有别,男性有阳刚之气,而女性有阴柔之美,夫妻间要和睦相处的话,就要做到用妻子的柔美来融化丈夫的阳刚,做到阴阳结合,夫妻间做到相敬如宾才能恩爱长久。作为一名贤妻,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丈夫,用智慧和巧妙的方法来对待和辅佐丈夫。通过爱和包容“驯服”自己的丈夫,并且有利的克制丈夫“越轨”行为的发生。女性要扮演好妻子的角色,既要料理好家庭,又要在丈夫有什么不足,做的不对的时候进行好言相劝,帮助丈夫迷途知返,不做有违伦理道德的事。
现代社会中,男性在外闯荡应酬,相对来说,女性的社会角色被弱化了,更加注重家庭角色。男女两性的和睦相处在于,一方的强势需要一方的柔软与妥协,相辅相成。正是夫妻间互补的关系,才能使得男性在外打拼没有负担,家中大小事务基本都有妻子在后方处理。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妻子始终是在家中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作为丈夫坚强的后盾,妻子担任着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角色。
古人有云,女性对丈夫要顺从,从一而终。贤妻存在的最高标准就是要守贞洁,从一而终。就算丈夫离世了,作为妻子还是要不忘初心,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照顾丈夫的父母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