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与冰心笔下儿童形象比较
凌叔华与冰心笔下儿童形象比较[20201006192409]
目 录
引言 1
一、凌叔华与冰心儿童形象的艺术技巧比较 1
(一) 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 1
(二)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 2
(三)心理描写的情趣有别 4
二、凌叔华与冰心笔下儿童形象的思想蕴藉分析 5
(一)对儿童的理解与博爱 6
(二)用童心呼唤与建设社会 6
三、凌叔华与冰心塑造儿童形象的思想渊源探究 7
(一)家庭环境对凌叔华与冰心童年及性情的影响 7
(二)“五四”思潮对写作道路的推进作用 9
(三)山水、大海对审美情趣的陶冶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凌叔华和冰心作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现的第一批女性作家,善于对女性生活和心理变化进行描写,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者也多将凌叔华和冰心定位为女性作家,着力于挖掘她们小说的女性主题,从而或多或少忽略了两位同期女性作家的儿童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其实,早在20世纪20至40年代,茅盾、周作人等学者就对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给予过评论或专门的研究,新时期对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的研究也较为广泛而深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位作家的儿童题材作品进行艺术技巧、思想蕴藉及思想渊源比较研究,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家、分析作品意义重大。
一、凌叔华与冰心儿童形象的艺术技巧比较
凌叔华和冰心在塑造儿童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迥然不同,以下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中不同的儿童视角、儿童思维以及心理描写,来分析两位作者塑造儿童形象的具体差异。
(一)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视角在叙述学上特指叙述时采用的观察角度,用热奈特的话说,叙述视角解决的是“谁看到”的问题。申丹在其《叙述学与小说文体探究》中认为:视角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第三人称外视角。
凌叔华的儿童小说几乎都是用第三人称限制性儿童视角叙事。瓦内萨曾评价凌叔华“你把一种可怕的、更是奇异的经历表现的引人入胜,让我从一个孩子的眼光去感受这种经验,这种写法是非常可贵的。”例如,《凤凰》中,小女孩枝儿,“提心吊胆连眼都不敢睁地就走过了桥,耳边听不见那怪东西走路的声音了,枝儿倒是觉得有些可惜了,方才拿东西眼里冒不冒火,鼻孔喷不喷烟呢!也许这就是故事里说的怪动物,小王子骑了去寻宝物”作品写出了儿童既害怕又稀奇的奇妙感受,凌叔华似乎总是能够潜入孩子内心世界,很本真,很自然地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
在叙述视角上,冰心多数作品则善于采用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相结合的复合视角。《冬儿姑娘》中,冬儿是一个性格特别鲜明,泼辣的姑娘,但是这个主角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而是在成人的言谈中刻画出来的形象。再如《小桔灯》中的小孩,也不是纯粹的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小姑娘的形象不是从她的自身的语言行为上展现,而是从大人视角“我”的眼中来体现的。
在叙述视角这一点上,凌叔华常常能把自己置于儿童世界,用儿童眼光去看待事物。冰心大多情况则是有意无意的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在儿童身上强加大人的意志。《小桔灯》中“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其中“她安慰我似的”作者直接加入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像凌叔华所采用儿童感受来展现。“赞赏地”这个词很明显是作者自己对儿童的评判,“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冰心添加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加入自己对事物的评价,用意非常明显,并非纯粹的儿童视角。
凌叔华只是用儿童的视角本真的描写而冰心则加入自己的观念,让笔下的儿童关注社会,冰心笔下的儿童是成人化了的儿童,赋予了较多的作家意志,她希望所有的人,都向儿童一样纯洁,最终引领人们看到爱,光和希望,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改善对现在不满的社会矛盾。有作者主观的强烈寓意在其中,所以笔下塑造的儿童形象,少了份儿童本有的纯真和自然。
(二)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
儿童有其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视角,相应的,儿童也有自己奇特的思维方式。比如,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事物不像大人爱执着,儿童对待事情比较容易放下,儿童的注意力,相较于成人的,更容易被外物吸引而转移,他们不执著于一些事情。所以凌叔华笔下的儿童,特别容易得到满足,快乐也来得很简单,时常流动着幸福感。这点,与冰心深沉苦闷、担负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的儿童形象,差别很大。
冰心作品《国旗》:“‘你忘了上次我们听的演说么?学生要爱国!’小弟弟想了一会儿说,‘他也爱我们的国,我们也爱他们的国,不是更好么?’”兄弟俩探讨爱国,世界和平的问题。又如,《鱼儿》这篇文章中,小姑娘在钓鱼的时候见到断臂的大兵发问,“既是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最后“无精打采地走回家去。”小姑娘对战争的发问与思考。这些思考方式,以及讨论问题的深度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是儿童该有的思维。
与冰心笔下的儿童形象带有成人化的思维方式不同,凌叔华笔下塑造的“安琪儿”不但用儿童特有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还将成人的思维儿童化。《疯了的诗人》中,“她还不相信,停了一会又问,‘什么是镜子,’‘那就是,’觉生真窘了,‘谁叫他照出东西来的呢,’他这时简直没法答她的话,幸亏她虽问了却不一定要人答,过不一会她又转到别的事上了,‘他们说你病了,可是精神倒不坏,’‘我那回生病,妈妈抱着我的头喂我药吃,喝一口药,吃一口糖,我同妈妈说,我喜欢生病,妈妈掩了我的嘴不许说’。”这是“疯了的诗人”和“生病的妻子”的对话,凌叔华塑造的“妻子”就是采用儿童的思维——不停地发问,却不一定要解答;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喜欢生病”。另外,一位清俊脱俗的诗人流露天性,却被说成疯子。作者对世俗的讽刺,与冰心打造深沉苦闷的形象的方式也不同,凌叔华的鞭策方式是温和的适可而止的,塑造的人物也是真性情的。
再如,儿童尤其爱模仿,而且他们总是能够轻易地自得其乐,充满童趣。《小哥俩》中“‘你哪舍得打它呀!这样偷吃的猫,你还天天给他鱼骨头吃呢。’大乖站住了,像大人一样声容严厉。”大乖模仿大人,声容并茂,寥寥几笔,让人忍俊不禁。当厨子辩解了几句,二乖着急地说道,“‘是你的祖宗,’二乖突然记起昨天在学校听到王玉年生气骂人的话,照样说了出来。”
凌叔华笔下儿童的行为非常单纯,就连“骂人的话”都不觉得厌恶。儿童总是爱模仿比自己大一些的人的行为,二乖“杏核样的大眼学哥哥斜楞了一下”。大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憨态可掬,调皮可爱的形象,招人喜欢。
此外,凌叔华塑造的儿童总是充满童趣,而且他们都有想象力特强、爱幻想、心里藏不住事、容易激动兴奋的特点。所以,叔华塑造的儿童形象,不但小孩儿们喜欢,就连大人都会被深深的吸引到儿童的世界里。她巧妙地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善良。
(一)对儿童的理解与博爱
冰心受基督教的影响,冰心认为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而且她身为作家能为青年人做的最好的就是帮助他们自助。实际上,冰心的确主动担起了这份责任,用她充满爱的,细腻的笔触,谆谆教导,呼唤整个时代的青年人,试图把他们的视角从沉痛的社会现象上,拉到童真希望的理想国。用儿童的形象,儿童的话语来给新一代青年人注入爱的能力,减少青年人的迷茫,彷徨。通过自己的智慧,用爱化解成长道路上遇见的事物,让他们能够在人生转折点上,走的更平稳。冰心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劝导青年人的匠心人。
目 录
引言 1
一、凌叔华与冰心儿童形象的艺术技巧比较 1
(一) 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 1
(二)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 2
(三)心理描写的情趣有别 4
二、凌叔华与冰心笔下儿童形象的思想蕴藉分析 5
(一)对儿童的理解与博爱 6
(二)用童心呼唤与建设社会 6
三、凌叔华与冰心塑造儿童形象的思想渊源探究 7
(一)家庭环境对凌叔华与冰心童年及性情的影响 7
(二)“五四”思潮对写作道路的推进作用 9
(三)山水、大海对审美情趣的陶冶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凌叔华和冰心作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现的第一批女性作家,善于对女性生活和心理变化进行描写,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者也多将凌叔华和冰心定位为女性作家,着力于挖掘她们小说的女性主题,从而或多或少忽略了两位同期女性作家的儿童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其实,早在20世纪20至40年代,茅盾、周作人等学者就对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给予过评论或专门的研究,新时期对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的研究也较为广泛而深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位作家的儿童题材作品进行艺术技巧、思想蕴藉及思想渊源比较研究,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家、分析作品意义重大。
一、凌叔华与冰心儿童形象的艺术技巧比较
凌叔华和冰心在塑造儿童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迥然不同,以下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中不同的儿童视角、儿童思维以及心理描写,来分析两位作者塑造儿童形象的具体差异。
(一)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视角在叙述学上特指叙述时采用的观察角度,用热奈特的话说,叙述视角解决的是“谁看到”的问题。申丹在其《叙述学与小说文体探究》中认为:视角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第三人称外视角。
凌叔华的儿童小说几乎都是用第三人称限制性儿童视角叙事。瓦内萨曾评价凌叔华“你把一种可怕的、更是奇异的经历表现的引人入胜,让我从一个孩子的眼光去感受这种经验,这种写法是非常可贵的。”例如,《凤凰》中,小女孩枝儿,“提心吊胆连眼都不敢睁地就走过了桥,耳边听不见那怪东西走路的声音了,枝儿倒是觉得有些可惜了,方才拿东西眼里冒不冒火,鼻孔喷不喷烟呢!也许这就是故事里说的怪动物,小王子骑了去寻宝物”作品写出了儿童既害怕又稀奇的奇妙感受,凌叔华似乎总是能够潜入孩子内心世界,很本真,很自然地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
在叙述视角上,冰心多数作品则善于采用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相结合的复合视角。《冬儿姑娘》中,冬儿是一个性格特别鲜明,泼辣的姑娘,但是这个主角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而是在成人的言谈中刻画出来的形象。再如《小桔灯》中的小孩,也不是纯粹的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小姑娘的形象不是从她的自身的语言行为上展现,而是从大人视角“我”的眼中来体现的。
在叙述视角这一点上,凌叔华常常能把自己置于儿童世界,用儿童眼光去看待事物。冰心大多情况则是有意无意的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在儿童身上强加大人的意志。《小桔灯》中“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其中“她安慰我似的”作者直接加入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像凌叔华所采用儿童感受来展现。“赞赏地”这个词很明显是作者自己对儿童的评判,“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冰心添加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加入自己对事物的评价,用意非常明显,并非纯粹的儿童视角。
凌叔华只是用儿童的视角本真的描写而冰心则加入自己的观念,让笔下的儿童关注社会,冰心笔下的儿童是成人化了的儿童,赋予了较多的作家意志,她希望所有的人,都向儿童一样纯洁,最终引领人们看到爱,光和希望,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改善对现在不满的社会矛盾。有作者主观的强烈寓意在其中,所以笔下塑造的儿童形象,少了份儿童本有的纯真和自然。
(二)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
儿童有其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视角,相应的,儿童也有自己奇特的思维方式。比如,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事物不像大人爱执着,儿童对待事情比较容易放下,儿童的注意力,相较于成人的,更容易被外物吸引而转移,他们不执著于一些事情。所以凌叔华笔下的儿童,特别容易得到满足,快乐也来得很简单,时常流动着幸福感。这点,与冰心深沉苦闷、担负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的儿童形象,差别很大。
冰心作品《国旗》:“‘你忘了上次我们听的演说么?学生要爱国!’小弟弟想了一会儿说,‘他也爱我们的国,我们也爱他们的国,不是更好么?’”兄弟俩探讨爱国,世界和平的问题。又如,《鱼儿》这篇文章中,小姑娘在钓鱼的时候见到断臂的大兵发问,“既是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最后“无精打采地走回家去。”小姑娘对战争的发问与思考。这些思考方式,以及讨论问题的深度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是儿童该有的思维。
与冰心笔下的儿童形象带有成人化的思维方式不同,凌叔华笔下塑造的“安琪儿”不但用儿童特有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还将成人的思维儿童化。《疯了的诗人》中,“她还不相信,停了一会又问,‘什么是镜子,’‘那就是,’觉生真窘了,‘谁叫他照出东西来的呢,’他这时简直没法答她的话,幸亏她虽问了却不一定要人答,过不一会她又转到别的事上了,‘他们说你病了,可是精神倒不坏,’‘我那回生病,妈妈抱着我的头喂我药吃,喝一口药,吃一口糖,我同妈妈说,我喜欢生病,妈妈掩了我的嘴不许说’。”这是“疯了的诗人”和“生病的妻子”的对话,凌叔华塑造的“妻子”就是采用儿童的思维——不停地发问,却不一定要解答;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喜欢生病”。另外,一位清俊脱俗的诗人流露天性,却被说成疯子。作者对世俗的讽刺,与冰心打造深沉苦闷的形象的方式也不同,凌叔华的鞭策方式是温和的适可而止的,塑造的人物也是真性情的。
再如,儿童尤其爱模仿,而且他们总是能够轻易地自得其乐,充满童趣。《小哥俩》中“‘你哪舍得打它呀!这样偷吃的猫,你还天天给他鱼骨头吃呢。’大乖站住了,像大人一样声容严厉。”大乖模仿大人,声容并茂,寥寥几笔,让人忍俊不禁。当厨子辩解了几句,二乖着急地说道,“‘是你的祖宗,’二乖突然记起昨天在学校听到王玉年生气骂人的话,照样说了出来。”
凌叔华笔下儿童的行为非常单纯,就连“骂人的话”都不觉得厌恶。儿童总是爱模仿比自己大一些的人的行为,二乖“杏核样的大眼学哥哥斜楞了一下”。大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憨态可掬,调皮可爱的形象,招人喜欢。
此外,凌叔华塑造的儿童总是充满童趣,而且他们都有想象力特强、爱幻想、心里藏不住事、容易激动兴奋的特点。所以,叔华塑造的儿童形象,不但小孩儿们喜欢,就连大人都会被深深的吸引到儿童的世界里。她巧妙地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善良。
(一)对儿童的理解与博爱
冰心受基督教的影响,冰心认为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而且她身为作家能为青年人做的最好的就是帮助他们自助。实际上,冰心的确主动担起了这份责任,用她充满爱的,细腻的笔触,谆谆教导,呼唤整个时代的青年人,试图把他们的视角从沉痛的社会现象上,拉到童真希望的理想国。用儿童的形象,儿童的话语来给新一代青年人注入爱的能力,减少青年人的迷茫,彷徨。通过自己的智慧,用爱化解成长道路上遇见的事物,让他们能够在人生转折点上,走的更平稳。冰心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劝导青年人的匠心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