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篆书特征及内涵文化分析

摘 要书法,是一种陶冶情操又对现实生活有着独特影响的活动。而篆书,作为书法中的一种,,从始至终,都被许多文人所尊崇。它在书法发展历程上的作用可以用“承前启后”这四个字来形容。唐代对于篆书发展历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是对于之前篆书的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后世篆书的开启。本文意在对唐代篆书的复兴极其原因,唐代篆书的特色还有唐代篆书的意义和影响这几个方面做一个体统的分析。
目 录
1 唐代篆书复兴及原因 1
1.1 唐代篆书的复兴 1
1.1.1 唐代之前篆书的兴衰 1
1.1.2唐代篆书复兴的表现 2
1.2唐代篆书复兴的原因 2
1.2.1帝王对书法的重视与科举的提倡 3
1.2.2碑和墓志的风行 3
2 唐代的篆书特色 4
2.1唐代篆书特点 4
2.1.1玉箸篆的特点 4
2.1.2铁线篆的特点 5
2.1.3其他 5
2.2唐代篆书的文化内涵 6
2.2.1唐代篆书中玉箸篆的审美风格 6
2.2.2唐代篆书中铁线篆的内涵研究 6
2.2.3其他 7
3 唐代篆书的意义及影响 7
3.1对古文字的继承 7
3.2促进书法艺术的全面繁荣 8
3.3对后代篆书的影响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书法艺术中发展最为曲折,时间跨度最大的就是篆书了。篆书作为比较古老的书体,如果从甲骨文开始算起,那应该是有几千年历史了。篆书概念不是一星半点,概念十分广泛,包括了差不多十几种文体,所以篆书的作用也是十分广泛。根据历史记载,篆书曾被多个朝代定为官方文体。这样一个存在,有其兴盛的一面,却也免不了落去衰微之道。若要解决文化上的差异,最先解决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文字问题。众多的小国和民族在一起,文字不统一的话就没有共同的文化,交流起来十分复杂,再则,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而唐代篆书的复兴,也来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特有的制度,社会阶层对此的需求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唐代篆书的成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众多篆书大家们共同努力钻研的结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篆书的复兴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唐代篆书复兴及原因
1.1 唐代篆书的复兴
文字不统一的话就没有共同的文化,交流起来十分复杂,再则,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一个国家想要稳定持续发展,文化是必须统一的。文字作为最基础性的概念,它记载着国家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所以,唐代篆书得以复兴。
1.1.1 唐代之前篆书的兴衰
说到篆书的兴盛,那就不得不提秦始皇时期了,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管理和统治,必须实行文化的统一。若要解决文化上的差异,最先解决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文字问题。众多的小国和民族在一起,所以,以李斯为代表的各级官员经过讨论,意见达成一致,通过改变古文字的方法,统一中国的文字为秦篆。这对于秦朝的政治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只有正确积极、健康统一的文化引导,其国家风貌也会焕然一新。秦国对于文字的统一对于篆书来说,可谓是社会地位的一个提升,一下子成为了官方文体。对于中国汉字的演进和社会发展历程都有其重要作用。
说到篆书的衰微,一定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了。唐代之前的篆书之所以走向衰微,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已经创造出了比篆书更简便,更能适宜书写的文体;一种文体,只有不断创新改进、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一成不变,终将成为泡影。唐朝篆书并无太多实质性的转变和改进,所以走向衰微也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是唐代之前篆书本身也有其缺陷和不足。没人任何东西是完美无缺的,篆书自然也有其弊端,例如书写不简便之类的缺点,短时间内无法更新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当时的文化发展的,所以,在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篆书也渐渐走向衰微。但这样的衰微并不能让篆书就此消失,相反的,而是激励许多喜爱篆书的人去突破障碍,改进篆书,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有了后来唐代通过改造而熠熠生辉的篆书,这样的改进使得篆书的成长历程开始由衰变盛,这对于篆书来说可谓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转折点。
1.1.2唐代篆书复兴的表现
说起唐代篆书的复兴,那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了,众所周知,李阳冰是唐代篆书集大成者。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代表,后世习篆者无不以此为参考。所以说唐代篆书对于后世习篆者是一种参考与借鉴的作用,甚至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存在。唐初时期崇尚草书为主,在书法上并没有什么新意,而篆书在唐初也没有特别的发展。到了中唐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唐的书法也是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创新,李阳冰和史惟则等篆书大家也是成就于此。李阳冰成就最大,也因此被称为篆书之冠。
在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日益发展的唐代,对于文化要求也逐渐高起来。特别是对于书法的要求,虽说采取的是“无为而治”之法,却也是在不经意间促进各种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篆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发展壮大,复兴成为有着独特魅力的书法体式。这不由得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状态正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象。
1.2唐代篆书复兴的原因
帝王对于书法的重视,众所周知,唐代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最大的因素是帝王们对于书法的重视。一种制度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它大发展壮大与当时历史背景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说这书法,没有统治者的支持是没有任何发展可言的。举一个例子,秦朝时期,为了便于管理,秦始皇做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大事——“焚书坑儒”。没有了帝王的推崇,一向很受欢迎的儒家也是寸步难行,甚至几近走向灭亡。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支持与否是判断一件事情成不成功的可靠保障。唐代皇帝对于书法的格外重视是篆书复兴的直接因素。
1.2.1帝王对书法的重视与科举的提倡
唐代篆书能取得如此成就,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唐代帝王对书法的重视和科举的提倡。无论是唐太宗还是唐玄宗,还有唐代其他帝王,都十分爱好书法,这就为篆书的复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唐初时,朝廷就规定书法国子监六学之一,并且以书法取士。这是促进书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将书法与政治相联系,一方面激发了国民对于文化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借此提升国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唐代科举的提倡对于文人最基础的要求就是书法,这是通过科举考试必不可少的步骤。正所谓“见字如见人”想要高中的人势必得在书法上下功夫,篆书笔画简洁,书写快速,也是比较好入门的文体,这就为篆书的复兴和广泛应用提供了一个契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篆书的繁荣。
1.2.2碑和墓志的风行
篆书本就是甲骨文演变而来,碑和墓志的风行给了篆书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碑,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基于文字的石头,是所有文字和刻石的总称。最初的石碑并没有刻字这一现象,也不具有任何纪念意义。后来是在人死后入葬时,在墓坑的旁边树立石碑,在石碑上凿孔,用来系上绳子便于下棺。真正的人物碑刻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立碑树徳"这一做法开始被采用,甚至成为后世传统,就是今天,也沿用当时这一做法。对于这一现象,“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碑的记载,这也是碑作为篆书复兴原因的一个实证。碑和墓志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相对而言,篆书也就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