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投射论古船中的人性两极(附件)
摘 要《古船》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张炜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大变革出发对社会进行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反思。作者直面人性,拷问人性,剖析着洼狸镇人在苦难中对于人性“善”与“恶”的坚守以及陷落。本文从人性的两极——“善”与“恶”入手,通过作者所展现出的“善”与“恶”理解人性中的复杂存在,再通过探究“善”“恶”之源,阐释人性中的存续相悖。
目 录
1 引言 1
2 “善”的传递 2
2.1 良善的播种 2
2.2 懵懂的萌芽 3
2.3 奋力的抗争 4
3 “恶”的覆灭 6
3.1 娇嫩的花蕾 6
3.2 妖艳的罂粟 7
3.3 坠泥的落英 8
4 “善”与“恶”的并存 10
4.1 “善”“恶”之源 10
4.2 人性中的存续相悖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人性中的善与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伦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自古以来,多少人围绕这一问题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慢慢思索后就会发现人性与善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对于人性“善”与“恶”的定义只是在将本身放入一定的情境中结合伦理道德所得出的结论。
从“性善论”到“性恶论”到后来的“亦善亦恶论”,无一不是在揭示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人性善与恶的探索。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大意是人一出生是善良的,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会慢慢走上“善”的反方向——“恶”。而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意思是人生出来,本性即是恶的,需要后天的引导。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引导,那么就会依然遵循着“恶”的本性去发展。最早提出“亦善亦恶论”的则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保持和发展这两种自然属性则关键在于后天培养,即后天培养“善”,则人之善性不断增长,压制着恶性;如若后天“恶”的影响较为显著,则恶性就会压过善性。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张炜作为这一时期较为显著的作家,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农村为背景,对农村乡野文化进行了寻根之旅,《古船》应运而生。张炜通过洼狸镇的变革映射了整个新中国的变迁。作者在对于人性的拷问中,揭露了尊严的被蹂躏,被摧残,通过老隋家与老赵家对于粉丝大厂的争夺充分体现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
《古船》对于人性的拷问颇值玩味,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人类对于“善”与“恶”评判?外界物质对于精神领域的影响究竟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对于“善”与“恶”人类自身又能影响改变多少?
2 “善”的传递
“《古船》叙述了洼狸镇数十年的苦难,叙述了人对人的凶残,叙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冤仇。”[1]P57张炜用简朴的语言阐释了人性的复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洼狸镇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可是就算经历了再多的屠杀,再多的血腥,恐惧仍旧压在每一个洼狸镇人的心头。还是会有那一点点的光明带给他们新生活的希望。《古船》——“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2]P232,揭示着人性的同时也思考着人性。
2.1 良善的播种
隋抱朴作为《古船》中绝对的主线人物,经历了洼狸镇数十年的苦难,抱朴的内心经受了多次的考验与磨砺,他的心坚定地向着“善”念,一路走来的坎坷与磨难也使得他曾动摇过,最终他依旧坚守了本心的“善”。
每件事情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的内心养成依旧如此。隋抱朴在经历了诸多苦难之后依旧保持着一颗向善之心,这与他的家庭影响以及经历都是分不开的。隋抱朴生于富贵之家,从小接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在他的人生中出现的最“离经叛道”的只有二叔隋不召。虽然隋不召挣脱了伦理道德的禁锢,走向了洼狸镇之外的远方,但他的内心依旧纯善,从未忘却初心。“大家明白他流了一路血,血快流尽了才从马背上跌下来”[3]P46父亲隋迎之的还账以及最后惨死,隋抱朴都曾亲眼见证着,此间的种种都在隋抱朴的内心播种着良善的种子。隋抱朴信仰《共产党宣言》,他坚定地认为《共产党宣言》会带他走出内心的压抑,会带给他新的生活,一个小红本,当隋抱朴遭遇变故时,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共产党宣言》,从书中汲取着力量,寻求着精神的寄托。隋不召则更为信仰《海道针经》,他少时离家,外出闯荡,归来时带回了《海道针经》,《海道针经》伴随了他大半辈子,每逢洼狸镇有重大事件发生,他都会从《海道针经》寻找解救,他内心执拗地认定世间万物都有其定数,也有其运行规律。郭运是洼狸镇上的赤脚医生,他的医术并不精湛,但是他以一个高于大多数洼狸镇人的视角看着洼狸镇的苦难,他信仰《天问》,从《天问》中找寻着解救整个洼狸镇的方法,也找寻着能够净化人心的方法,以透彻的眼光看着洼狸镇的遭遇,“清醒”的活着。
从小的经历使得隋抱朴的内心有着沉重的家族原罪感,“我是老隋家有罪的一个人”[3]P82一直以来的原罪感开始使得隋抱朴压抑着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独自一人待在老磨坊,在那个狭小黑暗的磨屋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单调而枯燥的工作,寻求着内心的慰藉与暂时的安宁。[4]P132
2.2 懵懂的萌芽
世间万物的孕育都存在机缘,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年经历的变故都在隋抱朴的内心播下了“良善”的种子,在隋抱朴慢慢成长起来时,这颗种子也在开始萌芽,慢慢生长。
“老隋家的命运也许注定了要与这些老磨屋连在一起”[3]P13洼狸镇三大家族:老隋家、老赵家、老李家。相较其他两家而言,一直是老隋家较为兴盛。老隋家主要以粉丝业为主,白龙粉丝世界闻名。在隋迎之死后,粉丝大厂进行了责任承包,由赵多多承包。当隋见素提出要夺回粉丝大厂时,“它谁的也不是。它是洼狸镇的。”[3]P39这是隋抱朴说给隋见素的话。此时的隋抱朴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变。由于老隋家的遭遇以及从小接受的教育的影响,使得他极度压抑着自己的内心。在赵多多承包粉丝大厂之后,隋抱朴走进老磨屋,重复着单调而枯燥的工作,可是他从未放下对粉丝大厂的关怀,在粉丝大厂发生倒缸事件后,他总是会走出来扶缸。从小接受的传统伦理教育使得他内心纯善,隋抱朴经历了父亲的惨死也见证了后母的惨死以及整个洼狸镇的苦难与流血,他开始恐惧,开始压抑自己本心。同时他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读它,心想我们从哪里走过来?还要走到哪里去?”[3]P107他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求着答案,他想要改变洼狸镇的现状,想要从根本上唤醒洼狸镇,可以使其回到以往的鼎盛时期,同时这也是隋抱朴自己的内心救赎。妻子的惨死,叔父的落魄,妹妹的怪病,兄弟的执拗使得隋抱朴的内心有着浓重的家族“原罪感”,他认为老隋家是被诅咒的家族,老隋家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隋家三兄妹的情爱经历更使得隋抱朴发出了“老隋家的这一辈人儿可以有爱情,但不可以有婚姻”[3]P6162的感慨。[4]P124自己妻子的惨死,见素的失恋以及含章的怪病使得她三四十岁依旧没有嫁出去,隋抱朴将此间种种都归咎于家族的原罪感。现实的压迫与内心沉重的家族原罪感使得隋抱朴形成复杂的人性性格,一方面他极力压抑着自己内心,一方面又希望可以彻底的释放自己,于是就发生了“雷雨之夜的事情”[3]P79事情的发生使得隋抱朴内心的原罪感更为严重,内心的枷锁又加重了一层。他更加压抑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压抑自己的内心冲动,小心翼翼的生存着。[5]P132
目 录
1 引言 1
2 “善”的传递 2
2.1 良善的播种 2
2.2 懵懂的萌芽 3
2.3 奋力的抗争 4
3 “恶”的覆灭 6
3.1 娇嫩的花蕾 6
3.2 妖艳的罂粟 7
3.3 坠泥的落英 8
4 “善”与“恶”的并存 10
4.1 “善”“恶”之源 10
4.2 人性中的存续相悖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人性中的善与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伦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自古以来,多少人围绕这一问题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慢慢思索后就会发现人性与善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对于人性“善”与“恶”的定义只是在将本身放入一定的情境中结合伦理道德所得出的结论。
从“性善论”到“性恶论”到后来的“亦善亦恶论”,无一不是在揭示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人性善与恶的探索。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大意是人一出生是善良的,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会慢慢走上“善”的反方向——“恶”。而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意思是人生出来,本性即是恶的,需要后天的引导。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引导,那么就会依然遵循着“恶”的本性去发展。最早提出“亦善亦恶论”的则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保持和发展这两种自然属性则关键在于后天培养,即后天培养“善”,则人之善性不断增长,压制着恶性;如若后天“恶”的影响较为显著,则恶性就会压过善性。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张炜作为这一时期较为显著的作家,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农村为背景,对农村乡野文化进行了寻根之旅,《古船》应运而生。张炜通过洼狸镇的变革映射了整个新中国的变迁。作者在对于人性的拷问中,揭露了尊严的被蹂躏,被摧残,通过老隋家与老赵家对于粉丝大厂的争夺充分体现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
《古船》对于人性的拷问颇值玩味,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人类对于“善”与“恶”评判?外界物质对于精神领域的影响究竟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对于“善”与“恶”人类自身又能影响改变多少?
2 “善”的传递
“《古船》叙述了洼狸镇数十年的苦难,叙述了人对人的凶残,叙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冤仇。”[1]P57张炜用简朴的语言阐释了人性的复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洼狸镇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可是就算经历了再多的屠杀,再多的血腥,恐惧仍旧压在每一个洼狸镇人的心头。还是会有那一点点的光明带给他们新生活的希望。《古船》——“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2]P232,揭示着人性的同时也思考着人性。
2.1 良善的播种
隋抱朴作为《古船》中绝对的主线人物,经历了洼狸镇数十年的苦难,抱朴的内心经受了多次的考验与磨砺,他的心坚定地向着“善”念,一路走来的坎坷与磨难也使得他曾动摇过,最终他依旧坚守了本心的“善”。
每件事情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的内心养成依旧如此。隋抱朴在经历了诸多苦难之后依旧保持着一颗向善之心,这与他的家庭影响以及经历都是分不开的。隋抱朴生于富贵之家,从小接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在他的人生中出现的最“离经叛道”的只有二叔隋不召。虽然隋不召挣脱了伦理道德的禁锢,走向了洼狸镇之外的远方,但他的内心依旧纯善,从未忘却初心。“大家明白他流了一路血,血快流尽了才从马背上跌下来”[3]P46父亲隋迎之的还账以及最后惨死,隋抱朴都曾亲眼见证着,此间的种种都在隋抱朴的内心播种着良善的种子。隋抱朴信仰《共产党宣言》,他坚定地认为《共产党宣言》会带他走出内心的压抑,会带给他新的生活,一个小红本,当隋抱朴遭遇变故时,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共产党宣言》,从书中汲取着力量,寻求着精神的寄托。隋不召则更为信仰《海道针经》,他少时离家,外出闯荡,归来时带回了《海道针经》,《海道针经》伴随了他大半辈子,每逢洼狸镇有重大事件发生,他都会从《海道针经》寻找解救,他内心执拗地认定世间万物都有其定数,也有其运行规律。郭运是洼狸镇上的赤脚医生,他的医术并不精湛,但是他以一个高于大多数洼狸镇人的视角看着洼狸镇的苦难,他信仰《天问》,从《天问》中找寻着解救整个洼狸镇的方法,也找寻着能够净化人心的方法,以透彻的眼光看着洼狸镇的遭遇,“清醒”的活着。
从小的经历使得隋抱朴的内心有着沉重的家族原罪感,“我是老隋家有罪的一个人”[3]P82一直以来的原罪感开始使得隋抱朴压抑着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独自一人待在老磨坊,在那个狭小黑暗的磨屋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单调而枯燥的工作,寻求着内心的慰藉与暂时的安宁。[4]P132
2.2 懵懂的萌芽
世间万物的孕育都存在机缘,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年经历的变故都在隋抱朴的内心播下了“良善”的种子,在隋抱朴慢慢成长起来时,这颗种子也在开始萌芽,慢慢生长。
“老隋家的命运也许注定了要与这些老磨屋连在一起”[3]P13洼狸镇三大家族:老隋家、老赵家、老李家。相较其他两家而言,一直是老隋家较为兴盛。老隋家主要以粉丝业为主,白龙粉丝世界闻名。在隋迎之死后,粉丝大厂进行了责任承包,由赵多多承包。当隋见素提出要夺回粉丝大厂时,“它谁的也不是。它是洼狸镇的。”[3]P39这是隋抱朴说给隋见素的话。此时的隋抱朴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变。由于老隋家的遭遇以及从小接受的教育的影响,使得他极度压抑着自己的内心。在赵多多承包粉丝大厂之后,隋抱朴走进老磨屋,重复着单调而枯燥的工作,可是他从未放下对粉丝大厂的关怀,在粉丝大厂发生倒缸事件后,他总是会走出来扶缸。从小接受的传统伦理教育使得他内心纯善,隋抱朴经历了父亲的惨死也见证了后母的惨死以及整个洼狸镇的苦难与流血,他开始恐惧,开始压抑自己本心。同时他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读它,心想我们从哪里走过来?还要走到哪里去?”[3]P107他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求着答案,他想要改变洼狸镇的现状,想要从根本上唤醒洼狸镇,可以使其回到以往的鼎盛时期,同时这也是隋抱朴自己的内心救赎。妻子的惨死,叔父的落魄,妹妹的怪病,兄弟的执拗使得隋抱朴的内心有着浓重的家族“原罪感”,他认为老隋家是被诅咒的家族,老隋家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隋家三兄妹的情爱经历更使得隋抱朴发出了“老隋家的这一辈人儿可以有爱情,但不可以有婚姻”[3]P6162的感慨。[4]P124自己妻子的惨死,见素的失恋以及含章的怪病使得她三四十岁依旧没有嫁出去,隋抱朴将此间种种都归咎于家族的原罪感。现实的压迫与内心沉重的家族原罪感使得隋抱朴形成复杂的人性性格,一方面他极力压抑着自己内心,一方面又希望可以彻底的释放自己,于是就发生了“雷雨之夜的事情”[3]P79事情的发生使得隋抱朴内心的原罪感更为严重,内心的枷锁又加重了一层。他更加压抑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压抑自己的内心冲动,小心翼翼的生存着。[5]P13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