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附件)

摘 要钱钟书的长篇“学人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有着杰出的现实批判功能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而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可谓是点睛之笔。对其讽刺艺术进行叙事学、修辞学及文学史意义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是《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运用讽刺艺术的原因以及《围城》讽刺艺术的文学史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2
1.1 人物形象描写中的讽刺艺术 2
1.2 人物语言描写中的讽刺艺术 3
1.3 环境场面描写中的讽刺艺术 4
2 《围城》运用讽刺艺术的原因 6
2.1 社会因素 6
2.2 文化因素 7
2.3 个人因素 8
3 《围城》讽刺艺术的文学史意义 10
3.1 对传统讽刺艺术的超越 10
3.2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钱钟书的长篇“学人小说”《围城》在小说表现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讽刺艺术的运用。在现代讽刺小说中,钱钟书的《围城》独领风骚,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特色赢得广泛读者的芳心,被读者誉为现当代的新《儒林外史》。选择研究《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因为《围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讽刺类小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是对先前讽刺文学的借鉴与超越,另一方面也对后世讽刺类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钱钟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而卓越的文学大师,《围城》作为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史上的一部非常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还具有重大的艺术成就。
1 《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和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寓言中就已经出现。用小说进行讽刺的,晋唐时代也有,明代渐渐兴盛,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史上的一部非常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还具有重大的艺术成就。
1 《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和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寓言中就已经出现。用小说进行讽刺的,晋唐时代也有,明代渐渐兴盛,但往往夸诞过甚而不近人情,词意浅露如同漫骂,没有取得较大的艺术成就。到了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出现之后,才可以称为的讽刺之书。因为吴敬梓的讽刺“秉执公心,指摘时弊”,因此堪称讽刺文学的绝唱。到后来钱钟书先生所创作的《围城》,更是把讽刺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围城》小说人物中的讽刺艺术是通过其整体叙事呈现出来的,包括其语言的描写、行为与动作的刻画、心理的揭示甚至细节描写等。
1.1 人物形象描写中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对每个人物进行形象塑造时,都要对其进行辛辣的讽刺。每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是一幅讽刺的画。《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的人物形象被作者惟妙惟肖的勾画出来,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围城》的人物描写表现出了高超的水平,这种高超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文中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上,而且这一特点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描写。从外在的肖像描写到内在的心理描写,从举手投足的行动描写到语言描写,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特点,使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比如说出场仅有一次的褚慎明,他所得来的名气主要是靠和国外著名哲学家的联系和会面所求来的。作者在对褚慎明的外貌描写的时候说:“褚哲学家害眼馋痨似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地突出眼眶,迸碎眼镜。”[1]P82生动形象却不失夸张地描绘出褚慎明的卑鄙下流。又比如说在《围城》中在描写侯营长时,则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桔皮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尽应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1]P137作者刻画出侯营长丑陋的嘴脸,表现了出了对其十分的厌恶。对当时那些伪政治家进行了辛辣讽刺。类似于这些的形象描写,在小说中多处可见,即增强了阅读者的阅读趣味,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描写苏文纨所请的朋友沈太太时,文中是这么表现的“她眼睛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多情的熟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1]P93。在这里钱钟书先生运用了奇特的比喻,不仅让读者充满联想,而且把沈太太的形象生动形象的表现在读者面前。又比如作者在描写刚刚留学归国的鲍小姐时写到:“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巾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袒胸露背,扭捏造作”。[1]P4小说中把鲍小姐比作熟肉和熏火腿。就将鲍小姐的放荡,描绘的惟妙惟肖,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围城》中无论是外貌还是体形,作者在描写过程中都以幽默诙谐的手法,不仅有比喻,小说中合理的夸张更是突出了人物的肖像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肖像描写并不是进行照相,没有必要从头到脚全部描绘。作品中之所以有大量的形像描写,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形像描写来确定或暗示该人物在作品中是正还是反,是善良还是邪恶,体现的是艺术形象和艺术需求,并不是单为画像,因此根据作者的需要往往突出一点或一个局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正是抓住人物的某一局部,用比喻却不失夸张的笔法加以渲染和扩充,使其形象更加突出,更能表现该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读者的要求和感受,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烙印。
1.2 人物语言描写中的讽刺艺术
作者在描写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对话时,也用了较多的讽刺笔法。犀利精巧的心理讽刺,不仅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有立体感,还能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围城》的语言,如果仅止于追求机智幽默,会让人觉得有些肤浅。而它的语言,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描写心理,富有神韵;表现世态,入木三分。以机智幽默的语言形式反映了人性和世态的内容,给人一种丰富、厚重和深刻的感觉。
例如:方鸿渐在饭店里多点了几样菜时,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不太浪费么?也许一切男人都喜欢在陌生的女人面前浪费。”“也许,可是并不在一切陌生的女人面前。”“只在傻女人面前,是不是?”“这话我不懂。”“女人不傻决不因为男人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1]P55这样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实际上在写出了方鸿渐的多疑的心理的同时也描写出了唐小芙看似懵懵懂懂,而实际一把抓住方鸿渐这个“老男人”的心理,不难看出唐小芙深厚的城府。又比如在汪处厚家中相亲时,赵辛楣对范小姐丝毫没有一点动心,自己只是被逼来赴宴相亲。于是,在这种尴尬的场合,为了缓和一下气氛,赵辛楣假装找话说:“这儿闷得很,没有玩的地方。”范小姐连忙接话说:“可不是吗?我也是很少与别人谈的来的人,呆在这里真闷。”大家都没有说话,又过了一会,范小姐挑起话题直接问赵辛楣,“赵先生!你喜欢看话剧吗?”赵辛楣迫于面子回答道:“比较喜欢吧!”。[1]P263通过这段对话描写读者可以看出范小姐心机,还有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