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的湘西民俗

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特别是作品中对于民俗的描写,沈从文将民俗作为描写《边城》的背景,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民俗成为了表现作品内容的媒介,所以,在对《边城》的研究中民俗是至关重要的,《边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湘西民俗在被描写的同时又表现出自身的审美意蕴和价值。《边城》借一系列具有民俗寓意和功能的具体活动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及信息,营造出文章朦胧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风格。本文将从《边城》中的民俗,更深入的了解湘西民俗。
目 录
引 言 1
1 湘西主要的婚俗 2
1.1 “走车路”——听父母 2
1.2 “走马路”——唱情歌 3
2 湘西的节庆习俗 5
2.1 端午节习俗活动 5
2.2 中秋节习俗活动 6
2.3 新年习俗活动 7
3 湘西人对傩神的信仰 9
4 湘西的丧葬民俗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边城》从沈从文的笔下流出的是美丽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又用笔将这个美丽的地方写出来,展现给人们,《边城》中民俗意蕴深厚,是一部将民俗融于作品的乡土小说。民俗学者陶立曾说过:"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还是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1]p5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P8沈从文在《边城》中事件人物等的描述中,把民俗作为写作背景来描绘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在展现的同时,将湘西的民俗也传递给人们。
把朴实却意蕴丰厚的湘西民俗世界作为书写背景,并将其中的人事件、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等要素聚集在民俗学语境的框架里。《边城》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读者感受最真切的就是《边城》中对湘西民俗的描绘细腻而又美好,每一位读过《边城》的人都会被它其中淳朴又美好的民间习俗及活动所感染:端午节穿新衣、喝雄黄酒、看赛龙舟和捉鸭子比赛;中秋节的青年男女在月下对歌,新年的舞狮子龙灯,放鞭炮等等,看到这一切热闹的场面好像身临其境,自己也不禁兴奋起来。这些美丽动人的风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画,飘散着泥土的清香,表现出了这个小镇浓浓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在这儿,沈从文用抒情性的话语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湘西民俗画,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边城》中的民俗的描写仿佛一把钥匙,为读者们打开了《边城》的大门,让读者走进了湘西的民俗世界,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走进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1 湘西主要的婚俗
在几千年以来的中华文明中,男女之间关系一直是比较隐讳的,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的湘西苗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众多的婚恋习俗,他们的婚恋主要以自由自主的婚恋习俗为主,其缔结婚姻的方式有自主自由式、说和自由式和说合古典式三种。自主自由式习俗比较开放,多尊重男女双方的意见,与现代的婚恋方式相近,男女双方在活动中结识,通过自由恋爱走向婚姻,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有着自主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现在苗族的青年男女多用这种婚姻缔结方式。[3]p2说合自由式比较像我们汉族的说亲、介绍,是经过亲朋好友的介绍,男女双方再通过游方活动认识恋爱;而第三种说和古典式则是由父母双方及男女自身都同意了的婚俗形式。但是在苗族大多数青年人都向往自主自由式婚姻,比如在贵州,“苗族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歌叫作‘马郎歌’,男女公开自由社交活动的草场叫作‘马郎坡’,青年男女择偶的社交活动叫作‘摇马郎’。他们在‘马郎坡’上谈情说爱,双方情投意合之后就可以谈婚论嫁,即使父母,也无权干涉。”[4]P3
《边城》中的苗族恋爱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恋爱方式的特别,在苗族人们聚居的茶峒小镇,有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婚恋方式,所谓走车路,即通过媒人上门提亲来促成婚姻,这是苗族的说合式婚俗在受到汉族婚俗的影响时产生的一定的变化形成的,而走马路则趋向于之前讲过的三种婚俗方式中的自主自由式婚俗。在《边城》中,沈从文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她及身边的人不同的婚俗观念及不同的追求爱情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与外界不同的、开放的婚俗。“走车路”和“走马路”这两个不同的婚嫁民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深层的婚俗结构。
1.1 “走车路”——听父母
“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走车路”是由父母双方商量缔结的,有这汉族婚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味,婚姻的缔结是父母双方的意思,如何安排也是父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与当事人人无关,他们的意见也无关紧要,有着堂而皇之而名正言顺的特大过于感情,是父母之命的结果,其中蕴含着包办婚姻色彩的婚俗观念。受当年翠翠母亲与一个“营兵”私下相爱但却收到社会的非难最终殉情的影响,翠翠的爷爷希望翠翠的婚姻不要像她的母亲一样,能够“走车路”,有媒人来正式提亲为翠翠选择丈夫,他心里一直想要把翠翠许配给天保,所以当他得知天保对翠翠有意思的时候,就暗示天保:“大老,你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5]P21而当他知道了中秋节的曲子是挪送而不是天保唱的时候,仍然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对翠翠说:“大老也很好的”,并且试探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不答应?”[5]P35天保倾向于传统的婚姻,从遇到翠翠对她有意思就想要“走车路”,把与翠翠的婚姻放在了老船工的意见想法之上,仿佛只要老船工答应了,这个事情就成了,并不关心翠翠爱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傩送。而天保最后的悲剧结尾,也就表明了“走车路”是陈旧的,是压抑的,是传统民俗中陈旧的观念,在苗族青年的心里还是倾向于“走马路”的。而“走车路”虽然是苗族传统婚俗中的“说合自由式”与“说合古典式”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在苗族青年中不受欢迎,大多数人倾向于“自主自由式”的婚恋习俗。
1.2 “走马路”——唱情歌
“走马路”与“走车路”截然不同,它表现了湘西人民在选择婚姻时自由,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于阻碍,彰显了自由率真的人性。这是一条有着现代自由恋爱这个开放观念的路,爱情胜过婚姻,情感大于责任,它可以跨越贫富不均的高墙,有着典型的苗族婚俗特点。老船工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周围草丛里虫子的叫声,为翠翠讲述了她的母亲通过对歌与一位军人相爱的故事,于是,这个故事就在翠翠的内心中,埋下了以唱歌来选择情人的种子。就在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的时候,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5]P45翠翠所做的这个梦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憧憬,在翠翠心里,想要与傩送对歌相应和,轻而易举就摘到了平时摘不到的虎耳草也暗示着翠翠此时心中已经接受了为她唱歌的傩送。以对歌来追求爱情的方式,是湘西特有的民间风俗,也表现了他们对纯洁爱情的向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