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附件)

摘 要 《莺莺传》的创作语言艺术特色具有叙述语言精练准确,文笔高雅、形象具体畅达,简捷且带有表现力、语言内容紧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语言文雅大方,闪烁着人性的光彩等的语言艺术特色。
目 录
引言 1
1.文人对《莺莺传》的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分析 2
2.分析《莺莺传》语言创作艺术特色............................2
2.1.叙述语言精练准确,文才雅致 2
2.2.文笔高雅、形象具体畅达,简捷且带有表现力 3
2.3.语言内容紧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 4
2.4.语言文雅大方,闪烁着人性的光彩 5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1 引言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唐传奇时,提到过两位作家:一位是“多所著作,影响亦甚大而名不甚彰者曰李公佐”,另一位则是“所作不多而影响甚大,名亦甚盛者曰元稹。”[1]P58从中不难看出元稹的文学作品的造诣之高,而《莺莺传》作为元稹“常数不多的传奇作品中的代表,其文学成就可见一斑。”[1]P38文章故事跌宕起伏,崔莺莺与众不同的命运和性格特征让文章的语言艺术魄力远远不同于当时那个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始读《莺莺传》时,每位读者必然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享受:小说所具备言语的简洁、明澈、清爽、隽洁,并且在平淡的故事描摹中,有着一种由深情而迸发出柔和的诗意。而这种美的享受可以完全归功于作者元稹超群的语言表达技巧。
1 文人对《莺莺传》的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分析
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所运用的言语,着重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语言特征。骈体文所独有的词汇和音节的和谐搭配,使当时文章具有抑扬顿挫的音律格调和句子的精炼严谨,而这刚好是唐传奇小说所保留的,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便于文人阅览。而文章中骈体文独特词汇的穿插使用,使得文章读起来更加整齐和流畅。在表露感情时,多采用四句连用,犹如江河之水一泻万里,让人不经想起当时唐代所盛行的变文。
另一方面,它又汲取了市民文化中的那种朴素而自由的语言风格,打破了传统的骈体文所具有的那种四六对仗形式,进而减少了太过多典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堆垒,这就恰好形成了唐传奇小说中那种既富有现实主义风格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特殊语言艺术特色。
《莺莺传》的语言艺术特色正好吻合以上两个特点,是当时唐传奇小说的最好例证。“这些语言特征是由它当时的那种文人性、笔记性和史传性所决定的”。[2]作者元稹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那种诗人所独具的气质使得他所创作的小说的语言文字极具富有诗意,色彩鲜明的语言艺术特色和真挚情感的包含;前朝像《世说新语》这类的笔记小说中所具有的那种语言的幽默风趣特色在《莺莺传》这篇小说中也可以找到其遗韵。
2 分析《莺莺传》语言创作艺术特色
《莺莺传》语言具有叙述语言的精炼准确,文采雅致、生动流畅,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语言、语言的繁简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极其心理变化、语言典雅雍容端庄,闪耀着文人性的光辉等的艺术特色,此章节就从这几个方面对《莺莺传》进行语言艺术特色的分析。
2.1 叙述语言精练准确,文才雅致
《莺莺传》所具有的也是当时小说所具有的独特性,即文章语言的叙述性结构看似很紧凑却又不失其灵活性,精简却又不乏准确,语言简短并且不失韵味,对主人公的遭遇和整个事件的发展顺序描摹的精简却又不失体面,作者单单用了两千余字,就将其一个混迹于上层社会的少女为了追求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好爱情不惜自己通过内心的苦苦挣扎,将重重矛盾抛弃。勇敢地摧毁当时的一切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一心只为爱情。却不曾想竟然被一个用情不专、薄情寡义的伪君子张生所摒弃的凄凉故事情节叙述的那么的哀婉。
当张生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时,“张惊,为之礼。”[3]P在这里作者仅仅用了一个字“惊”,使得更加准确地描绘出这个“真好色者”的张生,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时那一刹之间的心理反应。因为文中的这个“惊”并不是一般情况下的那种自然而然所表现出来的惊讶,其中更多的包含着张生对绝色女子盼望多年而今突然看到崔莺莺这种绝色女子后不可掩饰的喜悦那种兴奋,更包含着对这个绝色少女的绝色外表的叹慕。
作者在文中又提及一句话“张自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3]P,仅用一个“惑”字就将张生由喜到忧的内心波澜与崔莺莺表面的坦然自若行成鲜明而又简洁的对比,进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文章内容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文章中这些精练、准确的语言风格不能不令读者为之叹服。
2.2 文笔高雅、形象具体畅达,简捷且带有表现力
本文小说语言具有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其语言是在真实的描摹生活的场景,往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那种美的感受。语言色彩的瑰丽,柔美缜密,并且具有形象鲜明、描摹生动的特点,譬如作者在描摹莺莺外貌与形态时,并没有使用诸如“闭月羞花,亭亭玉立,秀色可餐,冰肌玉骨”[2]之类的陈腔滥调,而是更加着重刻画这个美少女当时的神情意志。她并不擦脂抹粉,巧施装扮,“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但却“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3]P为了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受,作者在刻画莺莺的神态举止、面部表情,以至于它的客观效果,都将会逼真的描摹出来。
另外作者还借用比拟的手法进而达到语言的生动自然和清晰准确。譬如在崔莺莺给张生的信中,通过比譬、象征的艺术手法,就把莺莺内心的复杂感情细致真实地表现出来:譬如用“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2]来形容对张生的爱情的忠诚,确实已经很感人了,但就其张生的外在形象性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突出,于是为了来比譬张生与崔莺莺互相之间爱情的坚贞不渝,就将进一步借用赠送给张生玉环、乱丝、文竹茶碾子等礼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兼乱丝一绚、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3]就把崔莺莺对张生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忧虑万端的心理状态,很形象很鲜明的描摹出来了。
小说中还借用人们所熟知的古代人物、典故做比喻,来形容所描写的对象或说明人物的处境和心情,如用“登徒子好色”来表现张生的“真好色”;用“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2]的典故来形象地说明莺莺当时委身于张生时的境况,进而取得了良好的语言艺术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