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
《世说新语》是南朝出版的专著,是由南朝时期宋临川的刘义庆组织了一批文人所编写的,也被称为《世说》。它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笔记"系列小说的经典之作,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志人小说的合集。它最初有八卷,被丢失后只有3卷。其具体内容主要是记述东汉时期到晋宋间一些文人和士人的言行举止与轶闻和逸事,广受后人称颂。本书通过对人物个性和语言的刻画,在人物比较中着眼于细节的精神,比较人物人品的好坏,记录汉代、三国、晋国的轶事和社会习俗。清人毛际对此的评价是:“殷、刘、王、谢的韵味情致,都可以在《世说新语》中表现出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引言 IV
1清谈玄学理论之风 6
1.1 君子雅量的处世风格 7
1.2“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 8
1.3执着——追求典雅的风致 10
2 旷世情怀 12
2.1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恬静趣味 12
2.2宽阔旷达的深情之美 13
2.3“哀情之美”——“哀人易感伤,触物増悲心” 13
2.4高洁志向之向往 14
3名士审美观的人生境地 15
3.1超然物外之感和品味人生历程 15
3.2追崇理想为之不懈奋斗 16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清谈玄学理论之风
魏晋时期盛行清谈玄理之风。从魏晋文学作品到魏晋风范,清谈之风引导着魏晋名士发现了前人没能发现的人类的美,情感的美和生命的美。本文是从诗歌魏晋和魏晋风格的角度出发的,欣赏从放浪形骸的表象下透露出来的、汉末的污浊泥泞中锻造出的风华。
人们普遍认为,“清谈”前身是汉代的“清议”,是一种基于现世政治和儒家思想对士大夫的品评及选拔官员的方式。后因政治形势的险恶,或者是因为两次党锢之祸的血腥,“清议”逐渐演变为“清谈”,成了士人相遇一不谈国情、二不谈民生,只谈老庄、周易的一场辩论赛、名师讲座和智力游戏。清谈中谈的老庄、周易,并不是对前朝冗长无趣的记录的再注再释。当时的士大夫一面受传统儒学的熏陶,一面又因政治黑暗而转向传统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这样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思想的混乱、争斗中,产生了的“新道学”,也就是所谓“玄学”,这种更为精致的辩证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才是清谈的内容。
清谈玄学是魏晋文人和士人外在风范和个性的综合性体现。清谈玄学理论可追溯到东汉年间,那时候盛行士人们群聚在同一个地方谈及一些当前时事,这个被称作清谈。玄学又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魏晋时期的审议关注形而上学,魏晋玄学的外在权威提出了勇敢的怀疑和拒绝,表明了内心人格的觉醒和奋斗,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设置主题并发表一个名为“通过”的声明,然后其他人将重复关于主题的辩论,这被称为“困难”,也可以通过谈论主作客来反复分析这一理论。第一,魏晋形而上学的兴起与魏晋风格直接相关。[1]
第二,魏晋政治局面十分的不稳定,政治上的权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战乱时常的发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学会了保全自己性命,用醉酒来表达对政治的无知。例如,“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最后便是魏晋士人们纵情享受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追求欲望和生活态度。实质上这个因素是前两个因素的形象化。《世说新语》 作为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系列小说的写作有着极为关键性的冲击。不但后人一系列的小说和戏剧写作都取材自于它,如《金古诗集》 中说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又如刘琨和祖逊的故事“闻鸡起舞”之事,体现出他们的抱负和胸怀,另一个例子是《老子》中的“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也表现出学者们对《世说新语》一定程度的尊崇和借鉴。因此,《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同样受到后人赞扬和爱慕,主要艺术表现在“记述语言是采用意味深长的言论和诗文来描写,描写言行则是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它对人物的刻画主要是描写人物的真实情况为主的,语言精炼也体现的十分明显,而且,它还使用极富独创的语言来表达人物形象的神情、体态。
1.1 君子雅量的处世风格
魏晋的名士风度,被称为“魏晋风格”,具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格,《世说新语》被称为“雅量”。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宽容和所谓的气度,更蕴含着名士贤达们身处乱世的从容心态和自我情感的宣导与收放。钻研《世说新语》这部亦文亦史的经典之作,可知魏晋名士的风流的确代表着中华的另外一种可能。魏晋名士的“雅量”,就《世说新语》观之,则是风流名士们处乱而不惊的从容笃定和个人情绪的喜怒哀乐从不形于色。
所谓“处乱不惊”,字面上讲就是“乱”而不惊,几至泰山压于前而不变色。在魏晋南北朝,这种“乱”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大乱”,是管理失序、社会崩塌时视人命如草芥的“乱”,所以说其“大”,这是因为这种“混乱”可能会危及生命,生死攸关。魏晋名士的“雅量”,在于临此“大乱”而不惊,甚至从容赴死,诚所谓“视死忽如归”。临此“大乱”而不惊的“雅量”,是曹子建朝堂上七步吟诗的等闲,是谢安赴桓温“鸿门宴”的从容,是裴楷被捕后奋笔疾书的沉着,是李势妹横眉冷对南康公主时的坚毅果敢,更是嵇康弹琴长啸、慷慨赴死的坦然与优雅
魏晋名士“处乱不惊”的“雅量”,是风度与气质,也是修养和胸怀。“大乱”面前的不惊,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是危难面前的镇定,是视死如归的坦然。它源于对时局冷静而果敢的分析,源于对现实社会深刻且睿智的判断,源于自我人格精神的完善与升华。“小乱”而不惊,是时代风气下的自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是彼此的慷慨和宽容,是对自我无心之失的坦然与洒脱,是自由个性的张扬,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豪的任性。或以为临“大乱”而不惊的“雅量”能救命,但于魏晋这个“乱世”,此言差矣。雅量,慷慨赴死可也,希图救命无用!在那个强权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名士自我虽风流,命却握在强权手。谢安从容赴宴的背后,是他的地位和实力做后盾。桓温放过他,与项羽的妇人之仁不同,更不是被谢安的镇定所震慑,而是碍于王谢堂前燕炙手可热的家族权势罢了。这也从反面说明,桓温并非鲁莽武夫,同样深谋远虑,处事周全。否则,谢安的从容,不过是激怒桓温的导火索罢了,他越是神态自若越是命悬一发。以此类比,若南康公主气量狭小,逼仄善妒,任凭李势妹再怎么果敢沉毅,都不过促使南康公主“成全”了她慷慨赴死的决心罢了。所以,正如稽康纵然有断头台上弹琴长啸慷慨赴死的雅量,纵然三千太学生长跪相求,都改变不了司马氏的文王心。魏晋的学者的“雅量”也体现在他们的情感宣泄,耐心和情感中,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所以谢安得知小儿辈大破贼,要强忍内心的喜悦而不变声色;所以顾雍得知爱子的死讯,却宁把手掌掐出血也不露悲哀之情于面色。有论者说,魏晋名士这方面的“雅量”太过虚伪冷酷。我却认为,这正是范仲淹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是作为将帅必备的雅量与品格,因为战胜固然可喜,但喜极却会生悲;倘主帅得意忘形,则其骄败不远矣。败仗虽然可悲,但主帅因因一仗之胜负而气馁,只会导致军心乱士气灭而已,哀兵必胜,哀将则必败。所以喜怒不形于色的“雅量”,非不真也,是顾全大局也。其实,魏晋名士多任性自由,率真质朴,多情多义。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引言 IV
1清谈玄学理论之风 6
1.1 君子雅量的处世风格 7
1.2“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 8
1.3执着——追求典雅的风致 10
2 旷世情怀 12
2.1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恬静趣味 12
2.2宽阔旷达的深情之美 13
2.3“哀情之美”——“哀人易感伤,触物増悲心” 13
2.4高洁志向之向往 14
3名士审美观的人生境地 15
3.1超然物外之感和品味人生历程 15
3.2追崇理想为之不懈奋斗 16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清谈玄学理论之风
魏晋时期盛行清谈玄理之风。从魏晋文学作品到魏晋风范,清谈之风引导着魏晋名士发现了前人没能发现的人类的美,情感的美和生命的美。本文是从诗歌魏晋和魏晋风格的角度出发的,欣赏从放浪形骸的表象下透露出来的、汉末的污浊泥泞中锻造出的风华。
人们普遍认为,“清谈”前身是汉代的“清议”,是一种基于现世政治和儒家思想对士大夫的品评及选拔官员的方式。后因政治形势的险恶,或者是因为两次党锢之祸的血腥,“清议”逐渐演变为“清谈”,成了士人相遇一不谈国情、二不谈民生,只谈老庄、周易的一场辩论赛、名师讲座和智力游戏。清谈中谈的老庄、周易,并不是对前朝冗长无趣的记录的再注再释。当时的士大夫一面受传统儒学的熏陶,一面又因政治黑暗而转向传统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这样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思想的混乱、争斗中,产生了的“新道学”,也就是所谓“玄学”,这种更为精致的辩证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才是清谈的内容。
清谈玄学是魏晋文人和士人外在风范和个性的综合性体现。清谈玄学理论可追溯到东汉年间,那时候盛行士人们群聚在同一个地方谈及一些当前时事,这个被称作清谈。玄学又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魏晋时期的审议关注形而上学,魏晋玄学的外在权威提出了勇敢的怀疑和拒绝,表明了内心人格的觉醒和奋斗,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设置主题并发表一个名为“通过”的声明,然后其他人将重复关于主题的辩论,这被称为“困难”,也可以通过谈论主作客来反复分析这一理论。第一,魏晋形而上学的兴起与魏晋风格直接相关。[1]
第二,魏晋政治局面十分的不稳定,政治上的权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战乱时常的发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学会了保全自己性命,用醉酒来表达对政治的无知。例如,“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最后便是魏晋士人们纵情享受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追求欲望和生活态度。实质上这个因素是前两个因素的形象化。《世说新语》 作为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系列小说的写作有着极为关键性的冲击。不但后人一系列的小说和戏剧写作都取材自于它,如《金古诗集》 中说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又如刘琨和祖逊的故事“闻鸡起舞”之事,体现出他们的抱负和胸怀,另一个例子是《老子》中的“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也表现出学者们对《世说新语》一定程度的尊崇和借鉴。因此,《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同样受到后人赞扬和爱慕,主要艺术表现在“记述语言是采用意味深长的言论和诗文来描写,描写言行则是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它对人物的刻画主要是描写人物的真实情况为主的,语言精炼也体现的十分明显,而且,它还使用极富独创的语言来表达人物形象的神情、体态。
1.1 君子雅量的处世风格
魏晋的名士风度,被称为“魏晋风格”,具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格,《世说新语》被称为“雅量”。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宽容和所谓的气度,更蕴含着名士贤达们身处乱世的从容心态和自我情感的宣导与收放。钻研《世说新语》这部亦文亦史的经典之作,可知魏晋名士的风流的确代表着中华的另外一种可能。魏晋名士的“雅量”,就《世说新语》观之,则是风流名士们处乱而不惊的从容笃定和个人情绪的喜怒哀乐从不形于色。
所谓“处乱不惊”,字面上讲就是“乱”而不惊,几至泰山压于前而不变色。在魏晋南北朝,这种“乱”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大乱”,是管理失序、社会崩塌时视人命如草芥的“乱”,所以说其“大”,这是因为这种“混乱”可能会危及生命,生死攸关。魏晋名士的“雅量”,在于临此“大乱”而不惊,甚至从容赴死,诚所谓“视死忽如归”。临此“大乱”而不惊的“雅量”,是曹子建朝堂上七步吟诗的等闲,是谢安赴桓温“鸿门宴”的从容,是裴楷被捕后奋笔疾书的沉着,是李势妹横眉冷对南康公主时的坚毅果敢,更是嵇康弹琴长啸、慷慨赴死的坦然与优雅
魏晋名士“处乱不惊”的“雅量”,是风度与气质,也是修养和胸怀。“大乱”面前的不惊,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是危难面前的镇定,是视死如归的坦然。它源于对时局冷静而果敢的分析,源于对现实社会深刻且睿智的判断,源于自我人格精神的完善与升华。“小乱”而不惊,是时代风气下的自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是彼此的慷慨和宽容,是对自我无心之失的坦然与洒脱,是自由个性的张扬,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豪的任性。或以为临“大乱”而不惊的“雅量”能救命,但于魏晋这个“乱世”,此言差矣。雅量,慷慨赴死可也,希图救命无用!在那个强权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名士自我虽风流,命却握在强权手。谢安从容赴宴的背后,是他的地位和实力做后盾。桓温放过他,与项羽的妇人之仁不同,更不是被谢安的镇定所震慑,而是碍于王谢堂前燕炙手可热的家族权势罢了。这也从反面说明,桓温并非鲁莽武夫,同样深谋远虑,处事周全。否则,谢安的从容,不过是激怒桓温的导火索罢了,他越是神态自若越是命悬一发。以此类比,若南康公主气量狭小,逼仄善妒,任凭李势妹再怎么果敢沉毅,都不过促使南康公主“成全”了她慷慨赴死的决心罢了。所以,正如稽康纵然有断头台上弹琴长啸慷慨赴死的雅量,纵然三千太学生长跪相求,都改变不了司马氏的文王心。魏晋的学者的“雅量”也体现在他们的情感宣泄,耐心和情感中,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所以谢安得知小儿辈大破贼,要强忍内心的喜悦而不变声色;所以顾雍得知爱子的死讯,却宁把手掌掐出血也不露悲哀之情于面色。有论者说,魏晋名士这方面的“雅量”太过虚伪冷酷。我却认为,这正是范仲淹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是作为将帅必备的雅量与品格,因为战胜固然可喜,但喜极却会生悲;倘主帅得意忘形,则其骄败不远矣。败仗虽然可悲,但主帅因因一仗之胜负而气馁,只会导致军心乱士气灭而已,哀兵必胜,哀将则必败。所以喜怒不形于色的“雅量”,非不真也,是顾全大局也。其实,魏晋名士多任性自由,率真质朴,多情多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