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仙”到鬼”唐宋文人对李贺的批评研究(附件)
摘 要独具个性的诗人李贺以其诗歌风格的独特性使得后世对其的批评褒贬不一,唐代评其“仙”、宋代评其“鬼”就有明显审美差异。造成这种审美差异的原因是唐宋文人的审美倾向、唐宋文学审美的变化以及唐宋文化背景下文人对李贺不同批评的政治、文化、经济原因。
目 录
绪论 1
1 唐宋文人对李贺的批评与研究 2
1.1 唐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2
1.2 宋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3
2 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性分析 5
3 唐宋文人审美差异的原因 6
3.1 政治原因 6
3.2 文化原因 7
3.3 经济原因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作为中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李贺的诗歌在中唐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影响和地位。唐五代时期对李贺尤为推崇,在许多人的文章中对李贺的崇拜毫不吝啬,言语间对李贺的赞美溢于言表,在许多文章中甚至将其“神”话甚至“仙”化。而到了宋朝,对于李贺的文章及其评价却渐被颠覆,大多是以“鬼”或“鬼仙”这种介乎于“仙”和“鬼”之间的词语来形容。本文在研究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上试图深入探讨唐宋文人文学审美的变化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 唐宋文人对李贺的批评与研究
李贺,字长吉,据朱自清先生的考证,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病故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死时年仅27岁。[1]p61李贺以其不蹈常袭故的写作手法和其创造性的想象成为中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性也由此而生。
1.1 唐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最早杜牧对李贺诗歌的评价《李贺集序》中写道:
云烟之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昂昂,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3]p148
不难看出杜牧给予了李贺极高的评价,连用9个不足高度赞扬了李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者认为李贺的思想内容上不及屈原,但在艺术形式上却是丝毫不差,甚至还高出了一些。甚至还表明如果不是因为李贺只活了27岁,在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加以完善,是完全可以超越离骚的。作者认为李贺的才华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表达出杜牧对李贺的赞赏与钦佩。
而在之后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李贺小传》中更是描述了: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奶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5]p841
以及唐代人张读在《宜室志》中有类似的记载:
一夕梦贺来,如平生时,白夫人曰:“某幸得为夫人子,而夫人念某且深,故从小奉亲命,能诗书,为文章。所以然者,非止求一位而自饰也,且欲求大门族,上报夫人恩。岂期一日死,不得奉晨夕之养,得非天哉!然某虽死,非死也,乃上帝命。”夫人讯其事,贺曰:“上帝,神仙之君也。近者迁都于月圃,构新宫,命曰‘白瑶’,以某荣于词,故召某与文士数辈,共为新宫记。帝又作凝虚殿,使某辈纂乐章。今为神仙中人,甚乐。愿夫人无以为念。”既而告去。夫人寤,甚异其梦,自是哀少解。[6]p162
从以上材料可以知道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描绘出了李贺不同于常人的相貌“细瘦,通眉,长指爪。”在文章中写到了27岁李贺病重的时候,忽然一位穿着红衣服的人骑着赤龙,手拿着写满太古篆文的信来找他,说天帝建造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去写文章点赞,你和我走吧,那里的生活很好,一点也不苦。李贺想到母亲,哭泣不止。还说有目击者看见烟云升起,还听到了车轮和音乐的声音。作为记录者的李商隐对李贺奉天命为白帝楼作记成仙而去深信不疑,还郑重表明这是李贺的姐姐王氏亲口说的,她很老实,不会说谎。从这离奇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在李商隐的文章中已经将李贺的形象“仙”化了。而后张读的《宣室志》中在“白玉楼”的基础上又加以渲染升华,添加了李贺给太夫人托梦的情节,再次将李贺的“仙”化形象升华。
以及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中写道的“李贺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偶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8]冯贽《云仙杂记》中更是写道“有人谒李贺,见其久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9]其中描述的李贺仿佛若一个飘飘然的神仙一般,拥有着超人般的能力,只是将偶有所得投入囊中,往地上吐了三次,杰作便跃然纸上。
在唐人的这些文学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代文人心目中的李贺,多是以带着仙气的神仙一般,才华横溢,怪笔生端,凡人莫及的形象出现的。
1.2 宋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诗镜总论》的作者陆时雍在文章中写道“妖怪惑人,藏其本相,异声异色,极伎俩以为之。照入法眼,自立破耳。然则李贺其妖乎!”[2]p110而后又在《唐诗镜》中写道“世传李贺为诗中之鬼,非也,鬼之能诗文者多也,其言清而哀。贺乃魔耳,魔能眯闷迷人。”[4]p802他直接指出了李贺是个有异才但却不入与大道的“诗妖”还批评李贺是个“魔头”,说他的诗歌能“眯闷迷人”。张表臣在其《珊瑚钩诗话》中提到的“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1]p21。意思说李贺的诗歌中的常常带有牛鬼蛇神的意象,经常拿出来吓人,言外之意便是说李贺是“鬼”了。李东阳说:“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於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1]p29李东阳肯定了李贺诗歌华美雕琢但同时又批判了李贺诗歌内容的贫瘠,不能带给人启示,说其“非大道”,不是正统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写道“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1](p21)严羽在言论中直接将李贺定义为“鬼仙”。
纵观宋代李贺批评,有关于唐代文人心目中李贺的形象渐渐被颠覆,更多受到的是宋朝文人的批判。有人直接称其为“鬼”,有人则以“鬼仙”这种介乎于仙和鬼之间的词来形容李贺。在宋朝文人的如此定性下,后代文人也基本都延续了“鬼仙”、“鬼才”这种说法。如清朝叶燮《原诗》中的“李贺鬼才,其造语入险,正如苍颉造字,可使鬼夜哭。”[7]p6042 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性分析
目 录
绪论 1
1 唐宋文人对李贺的批评与研究 2
1.1 唐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2
1.2 宋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3
2 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性分析 5
3 唐宋文人审美差异的原因 6
3.1 政治原因 6
3.2 文化原因 7
3.3 经济原因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作为中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李贺的诗歌在中唐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影响和地位。唐五代时期对李贺尤为推崇,在许多人的文章中对李贺的崇拜毫不吝啬,言语间对李贺的赞美溢于言表,在许多文章中甚至将其“神”话甚至“仙”化。而到了宋朝,对于李贺的文章及其评价却渐被颠覆,大多是以“鬼”或“鬼仙”这种介乎于“仙”和“鬼”之间的词语来形容。本文在研究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上试图深入探讨唐宋文人文学审美的变化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 唐宋文人对李贺的批评与研究
李贺,字长吉,据朱自清先生的考证,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病故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死时年仅27岁。[1]p61李贺以其不蹈常袭故的写作手法和其创造性的想象成为中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性也由此而生。
1.1 唐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最早杜牧对李贺诗歌的评价《李贺集序》中写道:
云烟之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昂昂,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3]p148
不难看出杜牧给予了李贺极高的评价,连用9个不足高度赞扬了李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者认为李贺的思想内容上不及屈原,但在艺术形式上却是丝毫不差,甚至还高出了一些。甚至还表明如果不是因为李贺只活了27岁,在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加以完善,是完全可以超越离骚的。作者认为李贺的才华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表达出杜牧对李贺的赞赏与钦佩。
而在之后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李贺小传》中更是描述了: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奶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5]p841
以及唐代人张读在《宜室志》中有类似的记载:
一夕梦贺来,如平生时,白夫人曰:“某幸得为夫人子,而夫人念某且深,故从小奉亲命,能诗书,为文章。所以然者,非止求一位而自饰也,且欲求大门族,上报夫人恩。岂期一日死,不得奉晨夕之养,得非天哉!然某虽死,非死也,乃上帝命。”夫人讯其事,贺曰:“上帝,神仙之君也。近者迁都于月圃,构新宫,命曰‘白瑶’,以某荣于词,故召某与文士数辈,共为新宫记。帝又作凝虚殿,使某辈纂乐章。今为神仙中人,甚乐。愿夫人无以为念。”既而告去。夫人寤,甚异其梦,自是哀少解。[6]p162
从以上材料可以知道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描绘出了李贺不同于常人的相貌“细瘦,通眉,长指爪。”在文章中写到了27岁李贺病重的时候,忽然一位穿着红衣服的人骑着赤龙,手拿着写满太古篆文的信来找他,说天帝建造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去写文章点赞,你和我走吧,那里的生活很好,一点也不苦。李贺想到母亲,哭泣不止。还说有目击者看见烟云升起,还听到了车轮和音乐的声音。作为记录者的李商隐对李贺奉天命为白帝楼作记成仙而去深信不疑,还郑重表明这是李贺的姐姐王氏亲口说的,她很老实,不会说谎。从这离奇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在李商隐的文章中已经将李贺的形象“仙”化了。而后张读的《宣室志》中在“白玉楼”的基础上又加以渲染升华,添加了李贺给太夫人托梦的情节,再次将李贺的“仙”化形象升华。
以及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中写道的“李贺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偶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8]冯贽《云仙杂记》中更是写道“有人谒李贺,见其久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9]其中描述的李贺仿佛若一个飘飘然的神仙一般,拥有着超人般的能力,只是将偶有所得投入囊中,往地上吐了三次,杰作便跃然纸上。
在唐人的这些文学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代文人心目中的李贺,多是以带着仙气的神仙一般,才华横溢,怪笔生端,凡人莫及的形象出现的。
1.2 宋代文人对李贺的批评
《诗镜总论》的作者陆时雍在文章中写道“妖怪惑人,藏其本相,异声异色,极伎俩以为之。照入法眼,自立破耳。然则李贺其妖乎!”[2]p110而后又在《唐诗镜》中写道“世传李贺为诗中之鬼,非也,鬼之能诗文者多也,其言清而哀。贺乃魔耳,魔能眯闷迷人。”[4]p802他直接指出了李贺是个有异才但却不入与大道的“诗妖”还批评李贺是个“魔头”,说他的诗歌能“眯闷迷人”。张表臣在其《珊瑚钩诗话》中提到的“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1]p21。意思说李贺的诗歌中的常常带有牛鬼蛇神的意象,经常拿出来吓人,言外之意便是说李贺是“鬼”了。李东阳说:“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於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1]p29李东阳肯定了李贺诗歌华美雕琢但同时又批判了李贺诗歌内容的贫瘠,不能带给人启示,说其“非大道”,不是正统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写道“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1](p21)严羽在言论中直接将李贺定义为“鬼仙”。
纵观宋代李贺批评,有关于唐代文人心目中李贺的形象渐渐被颠覆,更多受到的是宋朝文人的批判。有人直接称其为“鬼”,有人则以“鬼仙”这种介乎于仙和鬼之间的词来形容李贺。在宋朝文人的如此定性下,后代文人也基本都延续了“鬼仙”、“鬼才”这种说法。如清朝叶燮《原诗》中的“李贺鬼才,其造语入险,正如苍颉造字,可使鬼夜哭。”[7]p6042 唐宋文人对李贺批评的差异性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