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口语偏误分析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摘 要“汉语桥”比赛是由国家汉办举行的国际汉语比赛项目。我们从比赛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诸多偏误。而本文主要以第十六届(2017年)“汉语桥”竞赛的复赛和决赛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词汇偏误和语法偏误,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便我们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规避这些偏误,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启示。
目 录
引 言 1
1“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分析 2
1.1 “汉语桥”比赛中主要词汇偏误分析 2
1.1.1 近义词的误用 2
1.1.2 量词的误用 3
1.1.3 关联词的误用或缺失 3
1.2 “汉语桥”比赛中主要语法偏误分析 4
1.2.1 语序不当 4
1.2.2 成分多余与缺失 5
1.2.3 断句 6
2 “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口语偏误产生的原因 7
2.1 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7
2.2 学习的环境造成的偏误 7
2.3 文化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偏误 7
3 “汉语桥”选手的口语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8
3.1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8
3.2 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8
3.3 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国家不断的加强文化输出、提高文化软实力,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了中国并且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一个大趋势下,由中国国家汉办[1]主办的“汉语桥”[2]比赛就这样出现了。“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发展迅速,与其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等相较于之前的一片空白来说越来越完善。学术界对“汉语桥”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节目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的内涵;二是通过对试题的分析,探究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借鉴意义;三是从传播传媒的角度进行剖析和研究。例如:
段爱峰《汉语桥文化符号研究》[3]一文中,通过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符号学知识,探究了“汉语桥”节目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喻坤《“汉语桥”比赛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4],一文对“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口语偏误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王龙吟《“汉语桥”大赛试题分析及其对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5]一文,以三届(十二、十三、十四届)的“汉语桥”比赛为例,不仅分析了偏误对课堂教学的启示,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
王伟鑫《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6]一文,以第十四届汉语桥比赛为例结合传播学加以分析。
成海萍《“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传播现象》[7]通过运用“传播学”知识,进一步分析“汉语桥”比赛中所呈现的传播现象。
总体来说,关于汉语桥的国内外研究相较于之前来说已经丰富了很多,但还是有分布不均的情况,汉语桥作为最典型的汉语推广节目,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喜爱,也为对外汉语专业提供了参考价值。
本文全部的语料来源,均来自湖南卫视“汉语桥”比赛视频。我们从这些语料中分析出选手产生的偏误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对选手的偏误进行归纳还总结出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找到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启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使文章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同时,前人是通过对往届的节目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本文通过对最新的第六届(2017)年从复赛到决赛节目中选手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使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性。
1“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分析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们开始学习汉语,而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偏误出现。在分析过 2017届“汉语桥”比赛后,我们总结出留学生学习汉语主要出现的口语偏误集中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
1.1 “汉语桥”比赛中主要词汇偏误分析
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子与词汇的关系就好比树林和树木。如果少了树木怎么能组成一片树林呢?所以,学好词汇才能为日后的语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词汇教学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分析节目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的词汇偏误主要在以下几点:
1.1.1 近义词的误用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但是我们在分析留学生在近义词方面的偏误时就不仅是指那些意义相近的词语,还特别指那些有相同语素的词。 在“汉语桥” 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选手都是因为没有准确的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和区别,造成近义词混淆,所以就比较容易出现误用。比如以下例句:
(1)*但好我有一直支持我的老师。(王安琪)
改:还好我有一直支持我的老师。
(2)*我们的特别产品。(麦卡.斯里兰卡)
改:我们的特色产品。
(3)*我感情特别快乐。(马克思.悉尼)
改:我感觉特别快乐。
(4)*本来他想做好一件事,可是他后来变砸了。(林智明.泰国)
改:可是他后来搞砸了。
(5)*我以为这个比赛是一个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凯莉)
改:我认为这个比赛是一个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
例(1)中文里没有但好一词,根据语境应该改为“还好”;例(2)很显然该选手混淆了“特别”与“特色”的意义,“特别”是十分、非常的意思,而“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所表现的独特风采,根据语境故选“特色”;例(3)混淆了“感情”和“感觉”的意义,“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情”是人物内心的一种复杂感受,根据语境故选“感觉”;例(4)中文中没有“变砸了”这一说,根据语境应该是“搞砸了”;例(5)该选手混淆了“以为”和“认为”的用法,“认为”语气较为肯定,表示看法和判断,“以为”语气不大肯定。所以此处应该用“认为”。
1.1.2 量词的误用
量词是表示数量单位的词, 又称为单位词[10]p111114。量词对于我们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有规则的东西,却还是有一些滥用的现象,比如说滥用“个”。所以这些五花八门的量词对外国人来说就更不友好了,他们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以下是我们总结的本届“汉语桥”选手关于量词的偏误:
(6)他有一个真心。(陈锐杰.柬埔寨)
改:他有一颗真心。
目 录
引 言 1
1“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分析 2
1.1 “汉语桥”比赛中主要词汇偏误分析 2
1.1.1 近义词的误用 2
1.1.2 量词的误用 3
1.1.3 关联词的误用或缺失 3
1.2 “汉语桥”比赛中主要语法偏误分析 4
1.2.1 语序不当 4
1.2.2 成分多余与缺失 5
1.2.3 断句 6
2 “汉语桥”比赛中选手的口语偏误产生的原因 7
2.1 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7
2.2 学习的环境造成的偏误 7
2.3 文化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偏误 7
3 “汉语桥”选手的口语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8
3.1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8
3.2 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8
3.3 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国家不断的加强文化输出、提高文化软实力,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了中国并且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一个大趋势下,由中国国家汉办[1]主办的“汉语桥”[2]比赛就这样出现了。“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发展迅速,与其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等相较于之前的一片空白来说越来越完善。学术界对“汉语桥”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节目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的内涵;二是通过对试题的分析,探究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借鉴意义;三是从传播传媒的角度进行剖析和研究。例如:
段爱峰《汉语桥文化符号研究》[3]一文中,通过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符号学知识,探究了“汉语桥”节目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喻坤《“汉语桥”比赛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4],一文对“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口语偏误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王龙吟《“汉语桥”大赛试题分析及其对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5]一文,以三届(十二、十三、十四届)的“汉语桥”比赛为例,不仅分析了偏误对课堂教学的启示,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
王伟鑫《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6]一文,以第十四届汉语桥比赛为例结合传播学加以分析。
成海萍《“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传播现象》[7]通过运用“传播学”知识,进一步分析“汉语桥”比赛中所呈现的传播现象。
总体来说,关于汉语桥的国内外研究相较于之前来说已经丰富了很多,但还是有分布不均的情况,汉语桥作为最典型的汉语推广节目,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喜爱,也为对外汉语专业提供了参考价值。
本文全部的语料来源,均来自湖南卫视“汉语桥”比赛视频。我们从这些语料中分析出选手产生的偏误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对选手的偏误进行归纳还总结出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找到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启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使文章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同时,前人是通过对往届的节目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本文通过对最新的第六届(2017)年从复赛到决赛节目中选手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使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性。
1“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分析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们开始学习汉语,而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偏误出现。在分析过 2017届“汉语桥”比赛后,我们总结出留学生学习汉语主要出现的口语偏误集中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
1.1 “汉语桥”比赛中主要词汇偏误分析
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子与词汇的关系就好比树林和树木。如果少了树木怎么能组成一片树林呢?所以,学好词汇才能为日后的语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词汇教学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分析节目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桥”比赛中留学生的词汇偏误主要在以下几点:
1.1.1 近义词的误用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但是我们在分析留学生在近义词方面的偏误时就不仅是指那些意义相近的词语,还特别指那些有相同语素的词。 在“汉语桥” 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选手都是因为没有准确的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和区别,造成近义词混淆,所以就比较容易出现误用。比如以下例句:
(1)*但好我有一直支持我的老师。(王安琪)
改:还好我有一直支持我的老师。
(2)*我们的特别产品。(麦卡.斯里兰卡)
改:我们的特色产品。
(3)*我感情特别快乐。(马克思.悉尼)
改:我感觉特别快乐。
(4)*本来他想做好一件事,可是他后来变砸了。(林智明.泰国)
改:可是他后来搞砸了。
(5)*我以为这个比赛是一个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凯莉)
改:我认为这个比赛是一个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
例(1)中文里没有但好一词,根据语境应该改为“还好”;例(2)很显然该选手混淆了“特别”与“特色”的意义,“特别”是十分、非常的意思,而“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所表现的独特风采,根据语境故选“特色”;例(3)混淆了“感情”和“感觉”的意义,“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情”是人物内心的一种复杂感受,根据语境故选“感觉”;例(4)中文中没有“变砸了”这一说,根据语境应该是“搞砸了”;例(5)该选手混淆了“以为”和“认为”的用法,“认为”语气较为肯定,表示看法和判断,“以为”语气不大肯定。所以此处应该用“认为”。
1.1.2 量词的误用
量词是表示数量单位的词, 又称为单位词[10]p111114。量词对于我们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有规则的东西,却还是有一些滥用的现象,比如说滥用“个”。所以这些五花八门的量词对外国人来说就更不友好了,他们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以下是我们总结的本届“汉语桥”选手关于量词的偏误:
(6)他有一个真心。(陈锐杰.柬埔寨)
改:他有一颗真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