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水中的通感隐喻

摘 要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表达感情和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工具。本文以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为例,分析通感隐喻的概念以及如何运作。本文尝试从生理、心理的感官基础和意象图式来揭露通感隐喻的特征,以及主人公格雷诺耶是如何通感隐喻认知世界的。同时,也试图从通感隐喻的美学价值层面拓宽通感隐喻研究的理论视角,使得通感隐喻这一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
目 录
引言 1
1 通感隐喻的界定 3
1.1修辞方式 3
1.2运作机制 3
1.2.1语义冲突 4
1.2.2相似性作用 4
1.3认知建构 5
1.3.1 嗅觉感官映射到视觉感官 5
1.3.2嗅觉感官映射到触觉感官 5
2 《香水》中通感隐喻分析 6
2.1.生理感官基础与心理感官基础 6
2.1.1生理感官基础 6
2.1.2心理感官基础 7
2.2通感隐喻的意象图式 8
2.2.1强度图式 8
2.2. 2节奏图示 9
3 《香水》中通感隐喻的美学意义 10
3.1审美观照方式 10
3.2对文艺创作的启示 11
3.2.1通感隐喻作为诗人心灵对象化和心灵回归的媒介 11
3.2.2通感隐喻是人类高级精神交流和建构的中介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通感隐喻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复杂现象,但这种现象最近才开始被研究。直到现在,关于通感隐喻的本质有两种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通感隐喻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语言现象。因此,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很难就这个问题达到一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它是本质的认知模型,有自己的内在思维逻辑,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和理解。
国内外有很多研究通感和隐喻,但对于通感隐喻的研究资料还比较少,从通感隐喻的发展情况来看,它是一个跨越多个领域的理论术语,很有研究价值。
聚斯金德的短篇小说《香水》于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85年发表,到目前为止被翻译了四十多种语言,人们在研究其作品时关注最多的视人物形象,却忽视了这个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通感隐喻现象。对于《香水》中丰富的通感隐喻的分析,运用认知学和心理机制无疑是分析通感隐喻最好的办法,能够使主题更加深刻、内涵更深广,让我们了解到主人公正是因为超乎常人的嗅觉而被周围人所厌恶,也是走向谋杀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
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通感隐喻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下。王彩丽以语言学视角分析通感隐喻的语法系统,揭示是如何认知世界积累人类经验。丁薇通过对心理动词的分析,发现各类感官动词构成了心理动词。陈丽为通过对通感隐喻的建构过程分析小说的人物情感发展。
“通感”首先是由钱钟书先生从英语词通感中引入的,它是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1]这引起了学界对于通感的兴趣和研究,以张寿康为代表的学者们将它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随着学者们更深层次的探究,段会杰指出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上个世纪末,认知学在国内兴起,有学者认为通感也是一种生理现象,还可以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也有一些人认为通感是特殊的隐喻形式。
自此,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探究通感隐喻,例如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语言特征的研究,从认知学角度对通感隐喻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通感隐喻对于人类的思维发展以及改造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通感隐喻的界定
1.1修辞方式
在我们汉语中,修辞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夸张、比喻、拟人等,而通感也属于修辞的一种。通感就是在形容一个事物的时候,进行感觉转移。所谓感觉转移的意思是一个感官感觉转向另一个感官感觉,比如嗅觉向视觉转移或者味觉向嗅觉转移,这样就会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不管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日常普通语言中,通感都普遍地存在着。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技巧,通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惊奇效果;通过各种感觉的打通和交融,通感带给我们感官上的超级享受。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济慈,他更是一位将通感手法炉火纯青地运用在诗歌中的优秀代表。他的诗歌也因通感而获得形象的生动和色彩的斑斓。他对通感运用显得那样得娴熟与自如,他笔下的通感意象也是那样得光鲜与活泼。通过丰富的复杂的通感意象,较强的感觉就可以通过超乎寻常的联想能力来强化那些较弱的感觉,比如说味觉意象可以通过联想直觉很迅速地转向视觉意象,或者声音意象附带有触觉意象,如“坟墓冰凉的沉默”、“寒冷的绿色”、“阴郁的声音”、“品味音乐的视野”等等。
同样在中国,通感也首先是被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而被人们关注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修辞方法,因为它的新奇性和创造性,文学作品更是广泛地运用它。钱钟书先生是第一个将该术语引进修辞领域的作家,随后吸引了更多的修辞学家对它的关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和影”的视觉变为“旋律”“名曲”上的听觉,用“旋律”和“名曲”指光和影像乐曲的节奏有高有底,有疏有密和浓淡不一的色调。[2]
1.2运作机制
隐喻的含义是通过理解和体验一个事物达到对另一个事物的理解和体验,从一个较为简单通俗易懂的的源域映射到一个复杂的晦涩难懂的目标域。通感隐喻通过理解事物的感觉来理解和感受另一种事物。此外,它又从一个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引出另一个感觉范畴的认知域,这是人类通过已有经验去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
1.2.1语义冲突
对于语言学来说,违背常理的这种现象称之为语义冲突。通感隐喻的语义冲突较之一般隐喻来说有很大的区别,本体和介体必须一起出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和喻体。而在一般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既可以一起出现又可以只出现一个。当我们身体的某一感官受到来自外在的刺激,它会自动进行想象和联想,以便为其他感官存储这种刺激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通感隐喻的本体和介体一起出现的原因。它的作用就是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增添趣味感。如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的眼睛又大又圆,会把“眼睛”说成像黑珍珠一般;又如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中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由“山花”的视觉到“笑”的听觉,形成语义冲突———“笑是人才有的行为,而“山花”怎么像人一样“笑”呢? 一个“笑”字,意境全出,带给读者一种生机勃勃、怡然自得的感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