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死场看萧红
摘 要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生死场》诞生以来,关于这部作品的解释与评价颇多,大多将其视为一部“民族寓言”或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的反帝国主义作品。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重读《生死场》会发现最震撼人心的是萧红在这部作品中呈现的农村里所有生命体的生死轮回的景象,这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其独有的写作意识。本篇论文主要以《生死场》作为解读的对象,试图分析萧红作品中的独特意识:生命意识、女性意识及悲剧意识。
目 录
引 言 5
第一章 生命意识 6
1.1由《生死场》探究萧红的生命意识 6
1.2《生死场》的生命意识的独特价值 8
第二章 女性意识 10
2.1《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10
2.2《生死场》中女性意识的独特色彩与局限性 11
第三章 悲剧意识 14
3.1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共性——悲剧意识 14
结 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完成于1934年9月9日,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帮她写后记,从而在文坛上造成了强烈的反响和巨大的轰动,萧红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而奠定了萧红成为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抗日作家的地位。这是一部描写“九一八” 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生活的小说。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富有乡土色彩的生存图景。全书共分为十七节,前十节写的是中华民国“太平时期”的日子。与同一时期的作家一样,萧红也写在地主的压迫下,农民的反抗和阶级斗争,也想表达内心的不满,但是她着重描绘的是繁殖、伦理关系,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卑微。
全篇小说以十一节为转折点,转入“满洲国”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写到这时,人们才突然醒悟,发现自己是中华儿女,因为无法生存所以必须反抗。
小说较一般的“左翼文学”或者“抗战文学”有所不同,它有着更为深厚的人本主义内涵。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自问世以来,一直拥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关于《生死场》的评价一直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从最开始将它定义为抗日革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文学代表作,到后面被解读为深刻描绘纯粹的女性主义,再到今天,我们重新品读《生死场》,可以很容易看出,《生死场》从头至尾充满着萧红独特的、带有悲剧性的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这样一个全篇展示东北农村生活的文本,无情节,无主角,却有着它最原始的生气,并且像一个跳脱的生命,有着对无情残酷的生活现实以及毫不回避的罪恶生命体验,同时它也像一部重场景,重细节,布满意象的电影。
第一章 生命意识
1.1由《生死场》探究萧红的生命意识
《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都在写“九一八”事件之前的十几年,东北的这两个村子的人们是在怎样的生存困境中挣扎的,不管是生产或生病,又或是病了没钱医治,因为贫穷潦倒而忽视了一个个独立的活的生命个体,最后草率地死亡。
通过一个东北小农村一群人甚至牲畜生生死死的生命状态来体现最原始的生命意识,写法上可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作品中惊心动魄的力量直逼人心。萧红在这部作品中极力书写乡民们的生命意识是如何麻木。《生死场》就像是一本生命之书,阐释着底层老百姓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惨重而又沉痛的代价,以及一个个生命个体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为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造成的尚未觉醒、昏睡的状态。萧红不仅用她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笔下的人物,还故作冷静地叙述着她所熟知的村民,好像在叙述一个个跟她无关的故事,但又让人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
在《生死场》中,第六章《刑罚的日子》是体现生命意识最典型的例子,这里所说的“刑罚的日子”,就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生产的日子。萧红一开始描述房子后边草堆上的狗是怎么样地在生孩子,猪又是如何生崽子,然后再写到人怎样生产及人是怎样对待生产。作者特意用这样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一样,对待生命如此草率。将新生命的诞生写可怕、恐怖、痛苦与恐惧,真真切切地展现了充满血腥与脏污的生产过程,将生命意识表现得更加深刻和丰富,也使文章进一步升华。
“这边孩子要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佣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生命降临没有带来幸福与喜悦,却给人以痛苦与悲哀,这样的描写不禁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而当时人们的生命意识又是如何的麻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描写妇人在生产的时候,萧红这样写到:
“可是罪恶的孩子,总不能生产,外面鸡叫的时候,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她开始准备葬衣,在恐怖的烛光里四下翻寻衣裳,全家为了死的黑影所骚动。”
生育不只是哺乳动物的繁衍过程,更是人类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生育对她们来说简直是推不掉的责任和使命。作者将生产的苦难,也是女性天职的苦难写出来,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基本苦难感。她感慨道: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这句感慨露骨至极,由生到死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必须经历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生死场》的主题,萧红用大量的篇幅来呈现出所有的生命完成生老病死的苦难过程,没有主线,没有铺陈,她要写的就是这个生命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是萧红独特的心灵感受。
再如第七节《罪恶的五月节》中写王婆服毒,当还存留一口气的王婆挣扎在生命边缘时,他的丈夫想到的不是救她而是烦恼着买棺材、寻地、掘坑。王婆的女儿为着自己唯一的亲人将要死去而哭泣,却遭到男人们的嚷叫:“抬呀!该抬了。收拾妥当再哭!”仿佛一个人的生命无关紧要,可以随时放弃,而这个生命离开后的仪式更加重要。女儿的到来让人们知道到了王婆为什么要服毒,原来是当她那当“胡子”的儿子没了。此时的人们已经接受王婆死了,却没想到事态突然变化:
“忽然她的嘴角流出一些黑血,并且她的嘴唇像有点像是起动,终于她大吼两声”可是这时候大家不是为着这生命的迹象而挽救,却竟以为是死尸还魂,慌乱之余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竟然用扁担压!
萧红以原始、真切的笔触写出了这种死亡的可怕感觉和它对人的生命的威胁。她不仅写出了人就像动物一样,愚昧而又惊惧地面对死亡,还写出了人生的无力与麻木,这种非生非死,虽生犹死的状态,犹如被蒙眼的驴,在磨盘边机械地、无止境地在岁月的年轮边不停转圈,直至死亡。
目 录
引 言 5
第一章 生命意识 6
1.1由《生死场》探究萧红的生命意识 6
1.2《生死场》的生命意识的独特价值 8
第二章 女性意识 10
2.1《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10
2.2《生死场》中女性意识的独特色彩与局限性 11
第三章 悲剧意识 14
3.1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共性——悲剧意识 14
结 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完成于1934年9月9日,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帮她写后记,从而在文坛上造成了强烈的反响和巨大的轰动,萧红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而奠定了萧红成为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抗日作家的地位。这是一部描写“九一八” 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生活的小说。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富有乡土色彩的生存图景。全书共分为十七节,前十节写的是中华民国“太平时期”的日子。与同一时期的作家一样,萧红也写在地主的压迫下,农民的反抗和阶级斗争,也想表达内心的不满,但是她着重描绘的是繁殖、伦理关系,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卑微。
全篇小说以十一节为转折点,转入“满洲国”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写到这时,人们才突然醒悟,发现自己是中华儿女,因为无法生存所以必须反抗。
小说较一般的“左翼文学”或者“抗战文学”有所不同,它有着更为深厚的人本主义内涵。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自问世以来,一直拥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关于《生死场》的评价一直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从最开始将它定义为抗日革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文学代表作,到后面被解读为深刻描绘纯粹的女性主义,再到今天,我们重新品读《生死场》,可以很容易看出,《生死场》从头至尾充满着萧红独特的、带有悲剧性的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这样一个全篇展示东北农村生活的文本,无情节,无主角,却有着它最原始的生气,并且像一个跳脱的生命,有着对无情残酷的生活现实以及毫不回避的罪恶生命体验,同时它也像一部重场景,重细节,布满意象的电影。
第一章 生命意识
1.1由《生死场》探究萧红的生命意识
《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都在写“九一八”事件之前的十几年,东北的这两个村子的人们是在怎样的生存困境中挣扎的,不管是生产或生病,又或是病了没钱医治,因为贫穷潦倒而忽视了一个个独立的活的生命个体,最后草率地死亡。
通过一个东北小农村一群人甚至牲畜生生死死的生命状态来体现最原始的生命意识,写法上可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作品中惊心动魄的力量直逼人心。萧红在这部作品中极力书写乡民们的生命意识是如何麻木。《生死场》就像是一本生命之书,阐释着底层老百姓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惨重而又沉痛的代价,以及一个个生命个体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为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造成的尚未觉醒、昏睡的状态。萧红不仅用她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笔下的人物,还故作冷静地叙述着她所熟知的村民,好像在叙述一个个跟她无关的故事,但又让人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
在《生死场》中,第六章《刑罚的日子》是体现生命意识最典型的例子,这里所说的“刑罚的日子”,就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生产的日子。萧红一开始描述房子后边草堆上的狗是怎么样地在生孩子,猪又是如何生崽子,然后再写到人怎样生产及人是怎样对待生产。作者特意用这样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一样,对待生命如此草率。将新生命的诞生写可怕、恐怖、痛苦与恐惧,真真切切地展现了充满血腥与脏污的生产过程,将生命意识表现得更加深刻和丰富,也使文章进一步升华。
“这边孩子要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佣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生命降临没有带来幸福与喜悦,却给人以痛苦与悲哀,这样的描写不禁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而当时人们的生命意识又是如何的麻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描写妇人在生产的时候,萧红这样写到:
“可是罪恶的孩子,总不能生产,外面鸡叫的时候,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她开始准备葬衣,在恐怖的烛光里四下翻寻衣裳,全家为了死的黑影所骚动。”
生育不只是哺乳动物的繁衍过程,更是人类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生育对她们来说简直是推不掉的责任和使命。作者将生产的苦难,也是女性天职的苦难写出来,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基本苦难感。她感慨道: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这句感慨露骨至极,由生到死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必须经历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生死场》的主题,萧红用大量的篇幅来呈现出所有的生命完成生老病死的苦难过程,没有主线,没有铺陈,她要写的就是这个生命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是萧红独特的心灵感受。
再如第七节《罪恶的五月节》中写王婆服毒,当还存留一口气的王婆挣扎在生命边缘时,他的丈夫想到的不是救她而是烦恼着买棺材、寻地、掘坑。王婆的女儿为着自己唯一的亲人将要死去而哭泣,却遭到男人们的嚷叫:“抬呀!该抬了。收拾妥当再哭!”仿佛一个人的生命无关紧要,可以随时放弃,而这个生命离开后的仪式更加重要。女儿的到来让人们知道到了王婆为什么要服毒,原来是当她那当“胡子”的儿子没了。此时的人们已经接受王婆死了,却没想到事态突然变化:
“忽然她的嘴角流出一些黑血,并且她的嘴唇像有点像是起动,终于她大吼两声”可是这时候大家不是为着这生命的迹象而挽救,却竟以为是死尸还魂,慌乱之余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竟然用扁担压!
萧红以原始、真切的笔触写出了这种死亡的可怕感觉和它对人的生命的威胁。她不仅写出了人就像动物一样,愚昧而又惊惧地面对死亡,还写出了人生的无力与麻木,这种非生非死,虽生犹死的状态,犹如被蒙眼的驴,在磨盘边机械地、无止境地在岁月的年轮边不停转圈,直至死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