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及其根源
题目论《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及其根源[20191216163801]
内容摘要: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是淫欲与邪恶的象征,《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衍生而来,但是和《水浒传》相比,潘金莲的悲剧形象在《金瓶梅》更具有人性化的转变。众所周知,《金瓶梅》中的故事是托言宋朝、实言明朝中叶以后的市井生活,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潘金莲是《金瓶梅》中形象较之丰满的一个人物,通过对其形象的细致描写,使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淫妇、妒妇、悍妇的典型。但是,她身上也有太多的无奈,性格中有着太多的复杂性,她的人生过程充满了悲剧性。试从潘金莲卑贱的出身、坎坷的命运、失败的婚姻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她的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扭曲和变态,从而不可遏制地步入了悲剧命运的深渊。而她自身性格的缺陷、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理念及其文化传承则是潘金莲悲剧形象的根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潘金莲悲剧形象根源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看潘金莲人物形象的转变 1
(一)《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脸谱化 1
(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人性化 2
三、《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探究 3
(一)卑贱的出身 3
(二)辗转的命运 4
(三)失败的婚姻 4
四、《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的根源 6
(一)自身性格 6
(二)时代背景 7
(三)创作理念 11
(四)文化传承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论《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及其根源
一、引言
《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杀嫂的故事衍生出来的长篇巨制。在施耐庵笔下,潘金莲被脸谱化,成为淫欲与邪恶的象征,这也成了中国最为传统的评价尺度。“他倒无端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洋洋万字也就写了潘金莲两件事,一件事是诱引武松,另一件事是通奸西门庆。这两件事也就是潘金莲短暂的一生的缩影和素描。作者不惜笔墨尽染潘金莲淫欲无度之态。第二十四回题目则直奔主题,将潘金莲直名“淫妇”。至此以后,潘金莲淫妇的形象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祸水、淫荡、狠毒的典型。后来《金瓶梅》取材与此,一方面,在《水浒传》的基础之上,将潘金莲的纵欲张扬至极至。用书中孙雪娥对她的评价:“说起来比养汉老婆还浪,一夜没汉子也不成的,背地里干的那茧儿,人干不出,他干出来”;而另一方面,《金瓶梅》不同于《水浒传》,《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在刻画这一人物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了对这一女子的同情,强调潘金莲“坏女人”的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潘金莲是一个女人,性别角色与定位注定了女人在那样一个昏暗时代,她的聪明与才华是不允许展露的,而她出众的外貌更成为拖累她人生的包袱,这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灾难等着她。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一切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妻妾制度和男权制度,她不得不去顺从,并不得不扭曲自己的心性以谋求自身的造化与发展,从而使潘金莲形象更具有人性化的悲剧。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仅从作品表面,感性地去认识和理解人物,更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深处着手,挖掘深度。
二、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看潘金莲人物形象的转变
(一)《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脸谱化
《水浒传》一书主要是描写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故事的中心内容是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描绘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并直至失败的过程。施耐庵对一百零八位好汉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描写勾勒。他们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性格特色,性格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潘金莲这个人物形象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片段中的角色,她的出现只是为了武松上梁山作铺垫。在《水浒传》中,一个偶然的邂逅,让潘金莲结识了西门大官人,并在王婆的引诱下,两个人勾搭成奸。后来,两人的奸情被武大郎发现,武大郎因此被西门庆重伤。又在王婆的挑唆下,潘金莲将亲夫毒死。武松归来,知道真相后,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为兄长报了仇,也因此被发配沧州。
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第一次与西门庆饮酒,就显得过于主动和热情,而且两人的奸情被王婆假装撞破怒骂时,《水浒传》中写道:“那妇人扯住裙儿道:‘干娘饶恕则个’。”《金瓶梅》中写:“那妇人慌的扯住他裙子,红着脸,低了头,只说得一声:‘干娘饶恕’。”多了“慌”、“红着脸”、“低了头”,把一个初次偷情,尚觉羞耻的少妇形象具体真实地刻画出来,而不是《水浒传》中那个“久惯牢成”的淫妇。而在《金瓶梅》中,她所有的言语都是答话,没有一句主动的话,多半是在听王婆与西门庆的谈话。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对书中所有的女性都是轻蔑的,丑化了所有的女性,所以对潘金莲的这个女性形象也避免不了批评和讥讽。施耐庵把潘金莲写成水性杨花,专门勾搭男人的淫荡的坏女人,没有性格转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潘金莲“脸谱化”了,潘金莲这个名字只是女性的淫欲与邪恶的代名词,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特色,只是纯“坏”,没有原因的“坏”。所以,我们很难对《水浒传》中的金莲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人性化
《水浒传》到《金瓶梅》,潘金莲从一个类型化、脸谱化、符号化的淫妇形象,变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登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淫娃荡妇。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说话、行事均淫荡、狠毒,使人杀之为快。在《金瓶梅》中,潘金莲这个人物形象就变得丰满起来,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也变得复杂多面。她贪婪、淫欲、妒忌、工于心计、充满了欲望,性格的复杂性,让她更像一个“人”。潘金莲变成淫妇,是一步步地“渐变”,并非一下子变得太坏,而是随着故事发展的情节,她的人物性格也在随之变化,细述了在当时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个人物性格转变的过程。原本她是一个美丽单纯而又多才多艺的女孩,但是在被社会黑暗势力欺压下,为了生存与自由,变成了一个善妒、恶毒、心狠手辣的女人。
《三字经》中有一句古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每个人都是一尘不染地来到这个世界,带着质朴的纯真,潘金莲也是。可是在那个时代,贫穷的家庭,卑贱的身份只能是受到欺凌的命运。环境改变命运,环境影响性格,当时复杂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把人染的形形色色。潘金莲原本就是一个普通人,可是却掉进命运的染缸,然后一点一点地被时代染色,被时代毒害,从人变成非人。一个女人不断地被买被卖,生无所依。虽说潘金莲容颜貌美,才色双绝,但却嫁给了猥琐鄙陋的矮子武大郎,也难怪潘金莲人性要渐渐地被扭曲了。遇到西门庆,原以为幸福的生活即将开始,可是生活却又给她开了莫大的玩笑,这才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作为侍妾,既没财也没权,地位卑贱,为了能够在这个西门大家族中生存下去,她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自己保护自己。于是,只要能够保全自己,她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时候,何谈人性呢?
这渐变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被社会和时代主题所影响的。兰陵笑笑生把潘金莲塑造地很成功,把她还原成了“人”,她的人性如何一点一点被泯灭,“潘金莲”不仅仅只是淫欲的代名词。潘金莲的人生悲剧性在于她所生存的时代环境逼着她走向绝望与堕落。
三、《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探究
较之《水浒传》,《金瓶梅》的作者描绘了潘金莲人性走向扭曲的整个过程,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这一女性身上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悲剧”,就是将美丽撕破,血淋淋地呈现给读者。
(一) 卑贱的出身
《水浒传》对潘金莲的出身的交代语焉不详——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仅仅交代潘金莲是使女出身,其做使女前的境况并未提及,且接下来对潘金莲的介绍也仅仅局限于一点——“有些颜色”。施耐庵仿佛以此传达这样一层意思:大户缠她是她的错误,因为受到了她的诱惑,从而认定潘金莲是红颜祸水。
而在《金瓶梅》中对潘金莲的出身则有非常详细的叙述——
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他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十五岁的时节,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于张大户家,长成一十八岁,出落的脸衬桃花,眉弯新月。(《金瓶梅》第一回)
这段话详细交代了她是穷裁缝的六女儿,出身低贱,且父亲早逝,因为贫穷,被母亲卖给一个皇族大户——王招宣府中。幼年为奴,在人生中很是不幸,吃了不少苦头。可是,期间她习学弹唱、读书写字,尽显聪慧的本性。然而不久,王招宣死了。她又在十五岁时被卖给了张大户,在张大户家做使女。《金瓶梅》作者如此详细的交代,显而易见,表明了潘金莲身世的悲剧,因为出身低贱,生活贫困,无论她再怎么冰雪聪明、倾国倾城,都摆脱不了被卖、被买、被践踏的命运。她卑微的出身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无力主宰自身的命运、没有独立的人格。在社会的最底层,潘金莲只能忍受各种封建势力的打压,被卑贱命运车轮的碾压,让潘金莲向悲剧命运越陷越深,在苦海中不能自拔。
(二)辗转的命运
潘金莲出生在一个穷裁缝家里,曾两度被卖,生活对她是残酷的。九岁时,她被卖到王招宣府里,虽然也得到文化的启蒙、技艺的训练,但从后面的情节可知,这座府第中弥漫着淫贱的空气,潘金莲绝不是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花朵。之后潘金莲被卖给老朽荒淫的张大户,又转嫁给“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丑陋窝囊的武大郎。在遇到西门庆之前,二十五岁的潘金莲已趟过太多的污泥浊水,积聚了太多的委屈与怨恨。嫁给西门庆之后,原以为自己遇上了如意郎君,从此以后比翼双飞、举案齐眉,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她将自己送进了人生更大的悲剧里面。复杂的家庭关系,让她为保地位变得残忍狠毒。辗转的命运终于让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变质了,她开始扭曲自己的人格,她非常了解底层社会,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白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混沌世界中出人头地。
生活的穷困对潘金莲影响是巨大的。穷街陋巷的生活经历,自然不允许她有太多的温情和谦让。当人们以鄙视的口气谈起潘金莲的淫荡时,也许没有人想过,经济困窘是这个事事争强的女人的“软肋”,而“色相”则是这个穷裁缝之女的唯一武器和优势。
(三)失败的婚姻
婚姻是女人一生的归宿,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全部托付给了一个男人,幸福的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渴望,不幸的婚姻却是女人悲惨命运的开始,亦如潘金莲。男权社会的封建婚姻在玩弄着这个可怜可悲又可恨的女人,让她的生活从此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她的人性之光也在这黑暗中渐渐熄灭。
对于婚姻,潘金莲没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只能嫁给又矮又丑的猥琐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就连紫石街的浪浮子弟也这样说:“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口里!”可见,此等姻缘如何可笑。这对无论从外形还是性格都不相配的可笑的“鸳鸯”,演绎着命运的无奈。显而易见,这次错配的婚姻只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潘金莲出嫁后,仍然逃脱不了张大户的淫威魔爪,这次婚姻,说到底只是张大户更好的占有潘金莲的一个陷阱。潘金莲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婚姻的坟墓中,她满是委屈抱怨,可也无人倾诉。她的《山坡羊》唱词中云:
内容摘要: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是淫欲与邪恶的象征,《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衍生而来,但是和《水浒传》相比,潘金莲的悲剧形象在《金瓶梅》更具有人性化的转变。众所周知,《金瓶梅》中的故事是托言宋朝、实言明朝中叶以后的市井生活,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潘金莲是《金瓶梅》中形象较之丰满的一个人物,通过对其形象的细致描写,使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淫妇、妒妇、悍妇的典型。但是,她身上也有太多的无奈,性格中有着太多的复杂性,她的人生过程充满了悲剧性。试从潘金莲卑贱的出身、坎坷的命运、失败的婚姻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她的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扭曲和变态,从而不可遏制地步入了悲剧命运的深渊。而她自身性格的缺陷、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理念及其文化传承则是潘金莲悲剧形象的根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潘金莲悲剧形象根源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看潘金莲人物形象的转变 1
(一)《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脸谱化 1
(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人性化 2
三、《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探究 3
(一)卑贱的出身 3
(二)辗转的命运 4
(三)失败的婚姻 4
四、《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的根源 6
(一)自身性格 6
(二)时代背景 7
(三)创作理念 11
(四)文化传承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论《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及其根源
一、引言
《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杀嫂的故事衍生出来的长篇巨制。在施耐庵笔下,潘金莲被脸谱化,成为淫欲与邪恶的象征,这也成了中国最为传统的评价尺度。“他倒无端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洋洋万字也就写了潘金莲两件事,一件事是诱引武松,另一件事是通奸西门庆。这两件事也就是潘金莲短暂的一生的缩影和素描。作者不惜笔墨尽染潘金莲淫欲无度之态。第二十四回题目则直奔主题,将潘金莲直名“淫妇”。至此以后,潘金莲淫妇的形象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祸水、淫荡、狠毒的典型。后来《金瓶梅》取材与此,一方面,在《水浒传》的基础之上,将潘金莲的纵欲张扬至极至。用书中孙雪娥对她的评价:“说起来比养汉老婆还浪,一夜没汉子也不成的,背地里干的那茧儿,人干不出,他干出来”;而另一方面,《金瓶梅》不同于《水浒传》,《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在刻画这一人物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了对这一女子的同情,强调潘金莲“坏女人”的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潘金莲是一个女人,性别角色与定位注定了女人在那样一个昏暗时代,她的聪明与才华是不允许展露的,而她出众的外貌更成为拖累她人生的包袱,这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灾难等着她。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一切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妻妾制度和男权制度,她不得不去顺从,并不得不扭曲自己的心性以谋求自身的造化与发展,从而使潘金莲形象更具有人性化的悲剧。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仅从作品表面,感性地去认识和理解人物,更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深处着手,挖掘深度。
二、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看潘金莲人物形象的转变
(一)《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脸谱化
《水浒传》一书主要是描写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
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第一次与西门庆饮酒,就显得过于主动和热情,而且两人的奸情被王婆假装撞破怒骂时,《水浒传》中写道:“那妇人扯住裙儿道:‘干娘饶恕则个’。”《金瓶梅》中写:“那妇人慌的扯住他裙子,红着脸,低了头,只说得一声:‘干娘饶恕’。”多了“慌”、“红着脸”、“低了头”,把一个初次偷情,尚觉羞耻的少妇形象具体真实地刻画出来,而不是《水浒传》中那个“久惯牢成”的淫妇。而在《金瓶梅》中,她所有的言语都是答话,没有一句主动的话,多半是在听王婆与西门庆的谈话。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对书中所有的女性都是轻蔑的,丑化了所有的女性,所以对潘金莲的这个女性形象也避免不了批评和讥讽。施耐庵把潘金莲写成水性杨花,专门勾搭男人的淫荡的坏女人,没有性格转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潘金莲“脸谱化”了,潘金莲这个名字只是女性的淫欲与邪恶的代名词,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特色,只是纯“坏”,没有原因的“坏”。所以,我们很难对《水浒传》中的金莲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人性化
《水浒传》到《金瓶梅》,潘金莲从一个类型化、脸谱化、符号化的淫妇形象,变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登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淫娃荡妇。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说话、行事均淫荡、狠毒,使人杀之为快。在《金瓶梅》中,潘金莲这个人物形象就变得丰满起来,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也变得复杂多面。她贪婪、淫欲、妒忌、工于心计、充满了欲望,性格的复杂性,让她更像一个“人”。潘金莲变成淫妇,是一步步地“渐变”,并非一下子变得太坏,而是随着故事发展的情节,她的人物性格也在随之变化,细述了在当时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个人物性格转变的过程。原本她是一个美丽单纯而又多才多艺的女孩,但是在被社会黑暗势力欺压下,为了生存与自由,变成了一个善妒、恶毒、心狠手辣的女人。
《三字经》中有一句古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每个人都是一尘不染地来到这个世界,带着质朴的纯真,潘金莲也是。可是在那个时代,贫穷的家庭,卑贱的身份只能是受到欺凌的命运。环境改变命运,环境影响性格,当时复杂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把人染的形形色色。潘金莲原本就是一个普通人,可是却掉进命运的染缸,然后一点一点地被时代染色,被时代毒害,从人变成非人。一个女人不断地被买被卖,生无所依。虽说潘金莲容颜貌美,才色双绝,但却嫁给了猥琐鄙陋的矮子武大郎,也难怪潘金莲人性要渐渐地被扭曲了。遇到西门庆,原以为幸福的生活即将开始,可是生活却又给她开了莫大的玩笑,这才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作为侍妾,既没财也没权,地位卑贱,为了能够在这个西门大家族中生存下去,她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自己保护自己。于是,只要能够保全自己,她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时候,何谈人性呢?
这渐变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被社会和时代主题所影响的。兰陵笑笑生把潘金莲塑造地很成功,把她还原成了“人”,她的人性如何一点一点被泯灭,“潘金莲”不仅仅只是淫欲的代名词。潘金莲的人生悲剧性在于她所生存的时代环境逼着她走向绝望与堕落。
三、《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形象探究
较之《水浒传》,《金瓶梅》的作者描绘了潘金莲人性走向扭曲的整个过程,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这一女性身上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悲剧”,就是将美丽撕破,血淋淋地呈现给读者。
(一) 卑贱的出身
《水浒传》对潘金莲的出身的交代语焉不详——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仅仅交代潘金莲是使女出身,其做使女前的境况并未提及,且接下来对潘金莲的介绍也仅仅局限于一点——“有些颜色”。施耐庵仿佛以此传达这样一层意思:大户缠她是她的错误,因为受到了她的诱惑,从而认定潘金莲是红颜祸水。
而在《金瓶梅》中对潘金莲的出身则有非常详细的叙述——
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他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十五岁的时节,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于张大户家,长成一十八岁,出落的脸衬桃花,眉弯新月。(《金瓶梅》第一回)
这段话详细交代了她是穷裁缝的六女儿,出身低贱,且父亲早逝,因为贫穷,被母亲卖给一个皇族大户——王招宣府中。幼年为奴,在人生中很是不幸,吃了不少苦头。可是,期间她习学弹唱、读书写字,尽显聪慧的本性。然而不久,王招宣死了。她又在十五岁时被卖给了张大户,在张大户家做使女。《金瓶梅》作者如此详细的交代,显而易见,表明了潘金莲身世的悲剧,因为出身低贱,生活贫困,无论她再怎么冰雪聪明、倾国倾城,都摆脱不了被卖、被买、被践踏的命运。她卑微的出身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无力主宰自身的命运、没有独立的人格。在社会的最底层,潘金莲只能忍受各种封建势力的打压,被卑贱命运车轮的碾压,让潘金莲向悲剧命运越陷越深,在苦海中不能自拔。
(二)辗转的命运
潘金莲出生在一个穷裁缝家里,曾两度被卖,生活对她是残酷的。九岁时,她被卖到王招宣府里,虽然也得到文化的启蒙、技艺的训练,但从后面的情节可知,这座府第中弥漫着淫贱的空气,潘金莲绝不是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花朵。之后潘金莲被卖给老朽荒淫的张大户,又转嫁给“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丑陋窝囊的武大郎。在遇到西门庆之前,二十五岁的潘金莲已趟过太多的污泥浊水,积聚了太多的委屈与怨恨。嫁给西门庆之后,原以为自己遇上了如意郎君,从此以后比翼双飞、举案齐眉,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她将自己送进了人生更大的悲剧里面。复杂的家庭关系,让她为保地位变得残忍狠毒。辗转的命运终于让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变质了,她开始扭曲自己的人格,她非常了解底层社会,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白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混沌世界中出人头地。
生活的穷困对潘金莲影响是巨大的。穷街陋巷的生活经历,自然不允许她有太多的温情和谦让。当人们以鄙视的口气谈起潘金莲的淫荡时,也许没有人想过,经济困窘是这个事事争强的女人的“软肋”,而“色相”则是这个穷裁缝之女的唯一武器和优势。
(三)失败的婚姻
婚姻是女人一生的归宿,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全部托付给了一个男人,幸福的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渴望,不幸的婚姻却是女人悲惨命运的开始,亦如潘金莲。男权社会的封建婚姻在玩弄着这个可怜可悲又可恨的女人,让她的生活从此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她的人性之光也在这黑暗中渐渐熄灭。
对于婚姻,潘金莲没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只能嫁给又矮又丑的猥琐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就连紫石街的浪浮子弟也这样说:“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口里!”可见,此等姻缘如何可笑。这对无论从外形还是性格都不相配的可笑的“鸳鸯”,演绎着命运的无奈。显而易见,这次错配的婚姻只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潘金莲出嫁后,仍然逃脱不了张大户的淫威魔爪,这次婚姻,说到底只是张大户更好的占有潘金莲的一个陷阱。潘金莲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婚姻的坟墓中,她满是委屈抱怨,可也无人倾诉。她的《山坡羊》唱词中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