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选家形象研究(附件)

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的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该书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众多而各异的文人形象,选家则是其中一类。国内外对于选家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首先剖析了该书中重点刻画的几个选家形象,着重从这些人对待选家这一职业的态度,以及如何成为选家这两个方面来着眼。其次深入探讨选家这一类文人群体产生的社会、个人原因。最后讨论作者创作这一类形象的动机,以期对这类人物,乃至对《儒林外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目 录
引言 1
1《儒林外史》中的各类选家形象 2
1.1以马純上为代表的兢兢业业的选家 2
1.2以匡超人为代表的投机取巧的选家 3
1.3以蘧公孙为代表的投机取巧的选家 4
2选家出现的原因 6
2.1社会根源 6
2.2个人动机 7
3选家形象在书中出现的意义 8
3.1批判八股制度对士子心灵的戕害 8
3.2对社会前途的担忧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吴敬梓的挚友程晋芳说《儒林外史》一书,“穷极文士情态”。闲斋老人在序《儒林外史》时又认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此后,胡适先生则认为,“批评明朝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的宗旨”。而《儒林外史》开篇说道,“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批评文人士对富贵功名的追求是本书的主题。本文不探讨《儒林外史》的写作宗旨,单就其中的一类人物——选家,进行解剖分析。
历来对选家有三种解释:1.古代负责铨选举士的人。 2.旧时称选集科场墨卷八股文章的人。 3.指选编文集的人。这里的选家则指后两种,他们依靠帮助考生选编时文谋生,有的是为了名,如蘧公孙,也有的是为了利,如匡超人,当然,也有些是单纯对八股文的狂热膜拜,如马二先生。
那么他们一开始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成为选家的呢?他们对待自己的职业态度如何?作者塑造选家形象的目的又是什么?这里先从作者都塑造了哪些选家形象说起。
1 《儒林外史》中的各类选家形象
选家并非作者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儒林外史》中凭空杜撰的一个职业,而是在早明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在南朝(陈)徐陵的《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中第一次出现了“选家”这种称呼。上面记载:“若朝散之流,行止之属,门户相似,人才不殊,选家斟酌,无能为尔。”这里选家的解释是:负责铨选举士的人。还有一种解释是指选编文集的人。 鲁迅 《华盖集》:“虽然有什么选家在那里放出他那伟大的眼光,选印我的作品,我也照例给他一个不管。”[9]P162
不过《儒林外史》里的选家与这两种都不同。在书中,选家专门指选集科场墨卷八股文章的人。
1.1以马纯上为代表的兢兢业业的选家
马静,字纯上,是浙江处州府生员,人称马二先生。“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2]P141于是只能靠作八股选家为生。
《儒林外史》中最有代表性的选家应该就是马二先生了,也是作者重点塑造的选家形象。本书虽然只用了三回的篇幅展开他的故事,但这个迂腐酸儒又兢兢业业的形象却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从一方面说来,马二先生是个古道热肠,善良重义的人。面对相与了几面的蘧公孙,就引为知己。蘧公孙遭奸人算计时,是他仗义疏财,花掉了自己身上几乎全部的银子,全然不顾这些银子是自己花费了两个多月选书才得来的辛苦钱。而且并不图公孙归还,“就是我这一项银子,也是为朋友上一时激于意气,难道就要你还?”[2]P153这种施恩不图报的真性情确是很值得赞扬的。并且吩咐公孙,或是把箱子劈开,或是烧化,切不可再留着惹事!这份心思,“消除祸根,为朋友谋,这番心思真可谓尽心尽力矣”[2]P153。
从另一方面来说,马二先生在书中的身份是选家,他的选家形象是作者刻画的重中之重。
那么马二先生是如何成为选家的,书中并没有交代,作者借公孙的眼安排他出场。公孙见到书店的一个报贴写着“本坊敦请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乡会墨程”,心里想到:这原来是个选家。
马二先生是八股文的狂热追随者。公孙最开始在文海楼拜会他,他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份,“小弟补廪二十四年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2]P141从他“补廪二十四年”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仅是个一落再落的落第士子,还是个八股文的狂热膜拜者,是封建教育体制的忠实粉丝。他不仅自己狂热,还向匡超人也灌输自己的这种思想。第十五回,马二先生替匡超人饯行,他说道:“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瞧这满脸正经的说教模样,还说道,“那害病的父亲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对八股文虔诚笃信到如此地步,只怕无人可出其右,真真是腐儒之见,可笑又可叹!
既然崇拜八股,那么马二先生对成为选家是不甚甘心的,“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由此可见,马二先生亦不以选家“是个了局”。尽管做了选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他对八股文的狂热从没冷却过。加之马二先生是个认真且善良的人,自己考不上但衷心希望其他晚生后辈能考上,所以他尽心竭力的对待选八股文这一行当。“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还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2]P142加之文翰楼店主人对他“三百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的不满,也侧面反映了马二先生对待每一篇文章都精益求精的态度。真可谓“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马二不仅在批、选八股文章上兢兢业业,绝不敷衍,更是对选家这一职业也充满了敬畏的态度。第十三回中,他向蘧公孙宣讲自己选文章和批文章的原则,说了些“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辞赋气。带注疏气不过失之余少文采,带辞赋气便有碍于圣贤口气”[2]P142的硬道理,又说些垂范于人的话,以树立作为一个选家良好的榜样[20]。他谆谆教导蘧公孙“站封面亦非容易之事”,不肯为一时的朋友意气,坏了数十年“虚名”的严谨,这其中就透着一种方正态度,与另外几个选家如萧金炫之流等,接了银子,随随便便就将诸葛天申的名字挂在自己选书名下的做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亦褒亦贬,时褒时贬,其实是褒中寓贬,真可谓字字含情。
1.2以匡超人为代表的投机取巧的选家
说匡超人是投机取巧的选家,这从他成为选家的偶然性就可以看出端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