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梯度效应在青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概念与理论2
2.1 相关概念释义2
2.2 相关理论2
3 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3
3.1 年龄梯度的表现5
3.2 学历梯度的表现6
3.3 职业梯度的表现6
3.4 收入梯度的表现7
3.5 社会地位梯度的表现8
4 择偶梯度效应存在的原因8
4.1 传统男高女低传统婚配模式的存在9
4.2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9
4.3 女性主义的兴起11
4.4 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11
5 择偶梯度效应对青年择偶的影响12
5.1 导致青年择偶婚姻挤压12
5.2 加剧剩男、剩女现象13
5.3 增加青年择偶成本和风险14
5.4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4
6 解决择偶梯度效应问题的对策15
6.1 呼吁婚配模式的变革15
6.2 倡导健康婚恋观15
6.3 构建和谐婚恋市场16
6.4 社会工作介入16
结论 18
致谢 19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调查问卷22
1 引言
择偶作为一种人类个体行为,是人生中重要的环节。它是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直接影响着一生的幸福。择偶梯度效应是指男性择偶向下找,女性择偶向上找;女性在职场每上一个台阶,在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偶上的选择余地就越小[1]。
择偶梯度效应导致现代都市婚姻的性别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尤其在城市出现了大量“剩女”,同时在农村又存在大量“光棍”。本课题就是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对这一择偶梯度效应作深入探讨,试图揭示这一效应在目前城市的最新表现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城市择偶困境,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择偶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择偶梯度效应对城市青年的影响及表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择偶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教育、职业、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重要变量。其中理论研究包括了择偶梯度理论、婚姻挤压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研究择偶。更是以择偶梯度理论的研究最为典型。
本课题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外,还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探讨择偶梯度效应问题,针对淮安这座城市的择偶梯度效应表现及影响进行研究。在调查中选取了年龄、职业和收入等梯度分析择偶梯度效应的表现,提出全面系统地解决择偶困境的建议,这非常有利于提高课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人们正确地对待择偶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择偶梯度效应进行分析及研究,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以分析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探讨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权威性资料,从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的表现出发,指出目前的择偶梯度效应的影响,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提出解决择偶梯度现象的具体建议,帮助人们正确对待择偶问题。
本课题将基于其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融入自己的思考,增添自己的特色。首先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讨择偶梯度效应问题。其次在调查中选取了年龄、职业和收入等梯度分析择偶梯度效应的表现,这是非常有利于提高课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后是本课题将对淮安这座城市,将其作为调查样本,进行择偶梯度效应的表现及影响研究。
此次调查主要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现状,以点及面,探讨择偶梯度效应的具体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困境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讨论,以期为解决择偶梯度效应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此外,还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出发,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方式,探讨社会工作在解决择偶梯度效应给淮安市青年带来困境问题的介入,以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择偶选择。
2 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释义
择偶梯度是指男女在婚配问题上,男性总是倾向于找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女性做配偶,以便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则更多对配偶的学历、职业、薪金、社会地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体现出了“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以寻找坚实的依靠,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增强增加的幸福归属感[1]。
择偶梯度效应是指男性择偶向下找,女性择偶向上找;女性在职场每上一个台阶,她们在择偶上的选择余地就会越来越小[1]。择偶梯度效应城市青年婚姻的性别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尤其在城市出现了大量“剩女”,同时在农村又存在大量“光棍”的现象。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指人们之所以被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于他(她)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而这些资源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如“性格、收入、才能、社会地位等。假设某人的某一种社会资源不足,但是他可以通过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出现了择偶梯度,产生了择偶梯度效应[2]。
2.2.2 婚姻挤压理论
婚姻挤压是人口社会学的典型概念,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群体中出现的数量不
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相应女性的需要,或者女性相对不足,
无法满足男性择偶的需要。其实也就是说在一夫一妻制现行的社会中,适婚婚龄男女
人数相差较大、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大部分男性或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出现的困境等一
系列现象[3]。
2.2.3 择偶梯度下的婚配模式
根据经济能力和社会能力,社会地位的不同,可以将男性和女性从高到低分为A,
B,C,D四类,而根据择偶梯度则形成了如下的婚姻模式:A男B女,B男找C女,
C男找D女,因此,被最终剩下来的则只有站在象牙塔尖上的A女和各方面素质都
不如意的D男[4]。从其中不难发现象牙塔尖的A女和D男都会被剩下。
2.2.4 同类匹配理论
同类匹配理论是指人们择偶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年龄、社会地位、学历
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相近的异性为配偶,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在其所属的特定社会阶层
或社会群体范围内去选择自己的婚姻伴侣,“而大部分处于适婚年龄的青年在社会化
表2 择偶的学历要求选项分布表
择偶的学历要求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有效 A 比自己高 87 38.0 40.8
传统婚配模式 149 74.9
女性主义的兴起 97 48.9
表10 认为择偶梯度现象会导致婚姻挤压的选项分布表
选项 人数 有效百分比(%)
1 引言1
2 概念与理论2
2.1 相关概念释义2
2.2 相关理论2
3 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3
3.1 年龄梯度的表现5
3.2 学历梯度的表现6
3.3 职业梯度的表现6
3.4 收入梯度的表现7
3.5 社会地位梯度的表现8
4 择偶梯度效应存在的原因8
4.1 传统男高女低传统婚配模式的存在9
4.2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9
4.3 女性主义的兴起11
4.4 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11
5 择偶梯度效应对青年择偶的影响12
5.1 导致青年择偶婚姻挤压12
5.2 加剧剩男、剩女现象13
5.3 增加青年择偶成本和风险14
5.4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4
6 解决择偶梯度效应问题的对策15
6.1 呼吁婚配模式的变革15
6.2 倡导健康婚恋观15
6.3 构建和谐婚恋市场16
6.4 社会工作介入16
结论 18
致谢 19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调查问卷22
1 引言
择偶作为一种人类个体行为,是人生中重要的环节。它是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直接影响着一生的幸福。择偶梯度效应是指男性择偶向下找,女性择偶向上找;女性在职场每上一个台阶,在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偶上的选择余地就越小[1]。
择偶梯度效应导致现代都市婚姻的性别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尤其在城市出现了大量“剩女”,同时在农村又存在大量“光棍”。本课题就是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对这一择偶梯度效应作深入探讨,试图揭示这一效应在目前城市的最新表现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城市择偶困境,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择偶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择偶梯度效应对城市青年的影响及表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择偶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教育、职业、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重要变量。其中理论研究包括了择偶梯度理论、婚姻挤压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研究择偶。更是以择偶梯度理论的研究最为典型。
本课题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外,还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探讨择偶梯度效应问题,针对淮安这座城市的择偶梯度效应表现及影响进行研究。在调查中选取了年龄、职业和收入等梯度分析择偶梯度效应的表现,提出全面系统地解决择偶困境的建议,这非常有利于提高课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人们正确地对待择偶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择偶梯度效应进行分析及研究,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以分析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探讨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权威性资料,从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的表现出发,指出目前的择偶梯度效应的影响,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提出解决择偶梯度现象的具体建议,帮助人们正确对待择偶问题。
本课题将基于其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融入自己的思考,增添自己的特色。首先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视角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讨择偶梯度效应问题。其次在调查中选取了年龄、职业和收入等梯度分析择偶梯度效应的表现,这是非常有利于提高课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后是本课题将对淮安这座城市,将其作为调查样本,进行择偶梯度效应的表现及影响研究。
此次调查主要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择偶梯度效应在淮安市青年中的表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现状,以点及面,探讨择偶梯度效应的具体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困境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讨论,以期为解决择偶梯度效应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此外,还从社会学的婚姻家庭理论出发,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方式,探讨社会工作在解决择偶梯度效应给淮安市青年带来困境问题的介入,以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择偶选择。
2 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释义
择偶梯度是指男女在婚配问题上,男性总是倾向于找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女性做配偶,以便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则更多对配偶的学历、职业、薪金、社会地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体现出了“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以寻找坚实的依靠,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增强增加的幸福归属感[1]。
择偶梯度效应是指男性择偶向下找,女性择偶向上找;女性在职场每上一个台阶,她们在择偶上的选择余地就会越来越小[1]。择偶梯度效应城市青年婚姻的性别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尤其在城市出现了大量“剩女”,同时在农村又存在大量“光棍”的现象。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指人们之所以被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于他(她)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而这些资源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如“性格、收入、才能、社会地位等。假设某人的某一种社会资源不足,但是他可以通过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出现了择偶梯度,产生了择偶梯度效应[2]。
2.2.2 婚姻挤压理论
婚姻挤压是人口社会学的典型概念,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群体中出现的数量不
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相应女性的需要,或者女性相对不足,
无法满足男性择偶的需要。其实也就是说在一夫一妻制现行的社会中,适婚婚龄男女
人数相差较大、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大部分男性或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出现的困境等一
系列现象[3]。
2.2.3 择偶梯度下的婚配模式
根据经济能力和社会能力,社会地位的不同,可以将男性和女性从高到低分为A,
B,C,D四类,而根据择偶梯度则形成了如下的婚姻模式:A男B女,B男找C女,
C男找D女,因此,被最终剩下来的则只有站在象牙塔尖上的A女和各方面素质都
不如意的D男[4]。从其中不难发现象牙塔尖的A女和D男都会被剩下。
2.2.4 同类匹配理论
同类匹配理论是指人们择偶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年龄、社会地位、学历
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相近的异性为配偶,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在其所属的特定社会阶层
或社会群体范围内去选择自己的婚姻伴侣,“而大部分处于适婚年龄的青年在社会化
表2 择偶的学历要求选项分布表
择偶的学历要求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有效 A 比自己高 87 38.0 40.8
传统婚配模式 149 74.9
女性主义的兴起 97 48.9
表10 认为择偶梯度现象会导致婚姻挤压的选项分布表
选项 人数 有效百分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