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水浒》观评析

黄人《水浒》观评析[20191210155456]
内容摘要:在近代研究《水浒传》的学者之中,常熟籍的黄人是很突出、很特别的一位。他在《小说小话》、《小说林发刊辞》等刊物上发表过关于《水浒传》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包括宋江原型问题、宋江人格问题、人物描写手法问题),《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的版本和小说作者的学养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对黄人的《水浒》观进行评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题的研究,对纪念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先驱,对促进《水浒传》的深入探讨,对繁荣常熟地方文化,相信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黄人水浒传人物思想版本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黄人关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研究 1
(一)宋江原型问题 2
(二)宋江人格问题 3
(三)人物描写手法 5
三、黄人关于《水浒传》思想内容的研究 6
四、黄人关于《水浒传》版本的研究 8
五、关于小说作者的学养问题 9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黄人《水浒》观评析
一、引言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一,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无法撼动的重要地位。研究《水浒传》的学者古往今来并不少,其中,近代有一位很突出、很特别,却没得到足够重视,他就是常熟籍黄人。
黄人(1866-1913),原名振元,字慕安。中年时期更名为黄人,字摩西。别署蛮、野蛮、野黄、梦闇、诗虎。江苏常熟浒浦人。生于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旧历七月二十八日子夜。1900年后在东吴大学担任教授,后来又进入南社。他曾经主编小说期刊《小说林》,所撰写的《小说林发刊辞》、《小说小话》在晚清小说论著中也是较为有名的。摩西身处清末革命风起云涌之秋,他向往民主与科学,乃若为其后五四运动所揭麾帜做前驱者,博学多才,对文学史研究卓有成就。民国二年癸丑(1913),因愤懑国事,忽患狂疾,送于苏州齐门外疯人院医治。农历九月十六日逝世于问村家宅,终年四十八岁。
黄人是近代较早研究《水浒传》的学者,他的观点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黄人曾在《小说小话》、《小说林发刊辞》等发表过他对《水浒传》的独特见解。黄人提出:“小说之描写人物,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最忌搀入作者论断”;“小说虽属理想,亦自有分际,若过求完善,便属拙笔,《水浒传》之宋江人格虽不纯,自能生观者崇拜之心”;“《水浒》一书,纯是社会主义”;“然愈无赖愈见其英雄,真匪夷所思矣,而又确为情理所有者,此所以为奇妙也,此种颊上添毫手段,惟盲左有之,史迁尚有不逮也”;“残缺其章回,正以完全其精神也”等等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足以一新读者耳目。
目前,对黄人《水浒》观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本人的论文固然不可能填满这一空间,但可以做出有益的补充。我们学校地处黄人故乡常熟,今年又恰逢黄人逝世100周年之际,本课题的研究,对于纪念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先驱者,对于促进《水浒传》研究,对于繁荣常熟地方文化,相信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下面就择要介绍黄人的《水浒》观,并逐一进行具体的评价。
二、黄人关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研究
《水浒》在人物塑造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全书人物形象立体,人物性格鲜明,每个重要人物都是多面的,不单一的。相对此前小说(比如《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类型化倾向,这无疑是一大进步。黄人对于《水浒》人物描写的研究有独到的看法。
(一)宋江原型问题
黄人认为宋江的原型是郭解,他在《小说小话》中提到:“《游侠》中郭解一传为蓝本,而构成宋公明之历史。郭之家世无征,产不逾中人;而宋亦田舍之儿,起家刀笔,非如柴进之贵族,卢俊义之豪宗也。郭短小精悍;而宋亦一矮黑汉,非有凛凛雄姿,亭亭天表也。解亡命馀生;宋亦刀头残魄,非有坊表之清节,楷模之盛誉也”
我不赞同黄人的上述观点,宋江的原型并不是郭解,而只是有郭解的影子。据《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记载,郭解是汉朝人,短小精悍,不饮酒。但是,宋江却是宋朝人。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巨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总之,大量历史文献证明,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历史上他是北宋宣和年间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后来接受招安投降朝廷。
宋江和郭解确实有相似之处。正如黄人在《小说小话》中提到,从外貌上看,“郭短小精悍;而宋亦一矮黑汉,非有凛凛雄姿,亭亭天表也”。从生平来看,“解亡命馀生;宋亦刀头残魂,非有坊表之清节,楷模之盛誉也。”并且无论是认识或是不认识他们的人,都很崇拜他们,甚至愿意为他们而死,真英雄就是具有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能令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良、平失其智,金、张、陶、顿失其富贵故论历史之人格,首推郭解。”
但是,两人更有不同之处。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宋江,郓城县人,字公明,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郭解不饮酒,而宋江常与梁山兄弟喝酒吃肉。从品性上看,“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但宋江并非阴险毒辣之人,他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视梁山好汉为自家兄弟。《史记·游侠列传》记载郭解“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这点宋江也不具备。宋江只是一个小小的押司,哪有那么多钱去行侠仗义,但是宋江擅长交友的本领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结交了像柴进、晁盖这样的有钱人物,还有一些没权没势但听话卖命的江湖人物,例如李逵。像宋江这样的小吏,无论对朝廷还是江湖的事都十分清楚,所以行事十分方便。所以在本人看来毫无疑问,宋江并不是郭解,只是有郭解的影子罢了。
那么,黄人为什么会认为《史记·游侠》郭解传是宋江经历的蓝本呢?这正反映了《水浒传》人物塑造的典型化。作者以却有其人的宋江为原型,又添加了许多其他人物的元素,小说中的宋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他是某一类人物的代表,又是特定的“这一个”。应该说,《水浒传》里宋江的形象比《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形象,要丰富生动得多,也真实可信得多。
《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不是郭解,但是,黄人注意从人物原型角度来分析小说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于我们解读古典小说,是很有启发的。
(二)宋江人格问题
黄人认为:“宋江人格虽不纯,而能生观者崇拜之心。”
我个人非常同意黄人的这个观点。古来无真正完全之人格,《水浒传》整部小说虽然是属于理想化的,但自有分际,若过求完善,便属拙笔。黄人将《野叟曝言》的文素臣与杨戬、孙悟空做比较,更加突出《水浒》人物形象的立体、多面。《水浒》作者施耐庵将宋江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艺术魅力。对他人,宋江有时待人真诚、义薄云天,有时却是虚情假意、城府极深。对朝廷,上梁山他蓄意谋反,决心招安之后,又对朝廷忠心耿耿,肝脑涂地。说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也并不为过。
首先来说说宋江的优点:
第一点,仗义疏财。在他担任押司期间,曾多次慷慨救济他的下属,并且不求回报。在民间,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他扶人之困,帮别人排忧解难,被称为“及时雨”,他喜欢结交能人义士,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人缘极好。
第二点,宋江十分孝义,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又被称为“孝义黑三郎”。他招安做官的动机之一也是为了能更好地侍奉父母,不再让父母认为自己不争气。
第三点,作为梁山的领袖,他不计较来投奔者的出身、本领等,只要诚心投奔他,都以兄弟视之,因此能聚合人心,团结同伙。比如卢俊义初入伙时有心想当梁山首领,但是最终还是心悦诚服地排在宋江之下。
第四点,在宋江所处的时代,男人娶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宋江却对亡妻依然专一,这从他对阎婆惜的谄媚不假辞色可以看出来。
第五点,宋江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梁山好汉本领各不相同,性格脾气也不相同,而且大多自由散漫,但是宋江却能够团结带领他们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与官兵做斗争。宋江作为梁山首领,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才能安排工作。例如吴用足智多谋,于是做了军师;神行太保戴宗脚程快,就担任传递讯息等具有时效性的工作。这样,让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又优势互补,增强合力,这是梁山义军多次击败朝廷官军的重要原因。
第六点,宋江本人也足智多谋,善于提出正确、巧妙的战略战术,带领梁山好汉在许多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例如“智取无为军”,还有支援攻打东昌府并收服了没羽箭张清。
第七点,宋江同情劳动群众,也懂得收买人心,带领其他梁山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许多百姓都愿意追随他们。
再来看宋江此人的缺点:
第一点,宋江虽然收留了阎婆惜,但又因为阎婆惜发现晁盖给宋江的私信,加以要挟,宋江愤怒之下将其杀害。阎婆惜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若宋江真是大善之人,应该不会妄动杀念。
第二点,宋江也有虚伪的一面。多次在别的好汉来投奔他时,他总是假意要将梁山第一把交椅让出,但这其实只是他收买人心的一个方式。在我看来,在梁山还是晁盖做首领时,宋江就觊觎首领之位了。在晁盖中毒箭之后,晁盖折箭起誓谁为其报仇谁就可以做梁山首领,当时宋江内心就蠢蠢欲动了。吴用、林冲等人的话正中他下怀。
第三点,有时奸诈,玩弄权术。正如《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提到:“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
第四点,宋江愚忠。他不顾其他梁山好汉的反对,一心想要归顺朝廷。他内心认为博取功名,封妻荫子才是正道,而这恰恰让梁山走向了灭亡。高俅唆使皇帝赐死宋江,宋江恪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喝毒酒身亡,临死还欺骗李逵,让其也喝下毒酒,他怕李逵破坏他的忠义之名。
总之,宋江此人在作者笔下是个形象非常饱满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发展变化,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脸谱化的,呈现出特定时代典型人物的复杂性,显得比较真实、可信。总体看,《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刻画,产生的艺术效果就是“人格不纯,而能生观者崇拜之心”。
(三)人物描写手法
首先,黄人认为:《水浒传》人物描写中运用了“颊上添毫手段”。
黄人在《小说小话》中提到:“ 《水浒》鲁智深传中,状元桥买肉妙矣,而尚不如瓦官寺抢粥之妙也。武松传中景阳冈打虎奇矣,而尚不如孔家庄杀狗之奇也。何则?抑豪强,伏鸷猛,自是英雄本色,能文者尚可勉力为之;若抢粥吃狗,真无赖之尤矣。然愈无赖愈见其英雄,真匪夷所思矣,而又确为情理所有者,此所以为奇妙也。此种颊上添毫手段,惟盲左有之,史迁尚有不逮也。”
“颊上添毫”一说出自于《晋书·顾恺之传》:“尝图裴楷橡,颊上夹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是一以贯之的足智多谋,尽忠守职。从他初出茅庐便作出“隆中对”,到后来的草船借箭,甚至在死之后都吓退了同样以智谋著称的司马懿,真可谓“多智而近妖”,他所有的计谋都是成功的无可挑剔的。因此人们一提到诸葛亮便将他当作神一样膜拜,脱离了普通人的形象特征。《三国演义》作者在刻画小说中诸葛亮这个人物时没有突破性,过于单一化。而《水浒传》中的吴用也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谋士,他在梁山泊中的地位近似蜀汉政权里的诸葛亮。吴用足智多谋,比如“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双用连环计”等等。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的褒奖吴用,也描写了他行事时不择手段的一面,例如为了逼朱仝上山,竟然和宋江定下计策,让李逵劈死了四岁的小衙内,体现出了他人性的黑暗面。又如为了强拉卢俊义上山,就去卢俊义府上题反诗,险些害了卢俊义性命。可见《水浒传》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比较全面的,立体的,人物优缺点共存,更加的生动鲜活。
“颊上添毫”是一种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艺术手段,是我国古代绘画画人,小说写人中成功运用的技巧,它属于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黄人把原本是绘画的术语,借用为文学术语,小说评论术语,形象地指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特长,这是有创意的。
其次,黄人认为“描写人物最忌搀入作者论断”,也就是要善于客观描写。
黄人指出:“小说之描写人物,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最忌搀入作者论断,如《水浒》之写侠。”
《水浒》中梁山好汉虽有一百零八位,但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作者笔下的人物有较强的立体感,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中的人们。较之《西游记》,唐僧师徒是绝对的正派,妖怪是绝对的反派。又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绝对的智者,几乎没有什么缺点。《水浒传》比之前描写人物的小说作品更上了一个层次,更加的全面,生动,形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