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早期诗歌的特点及其影响(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在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舒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女性诗人,她的诗融合了当时西方的现代思想,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发挥了较强烈的主观性。本文主要对舒婷早期诗歌的诗意表现、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早期诗歌的影响三个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以她诗歌中具有的双重性特点、浪漫主义特点以及中西结合的特点为主;而舒婷早期诗歌的影响则体现在对朦胧诗派的影响,对新爱情观的影响以及对女性意识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舒婷的诗歌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站在一种审视社会、审视男权的高度进行创作的。舒婷的早期诗歌体现了对当时时代的反抗也呼吁了对当时女性地位的解放。其作品强调探寻生命的本意,旨在传递积极的生活理念。
Key words: Shu Ting; Poetry;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目 录
1 引言 1
2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及其诗意表现 2
2.1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 2
2.2 舒婷早期诗歌诗意的表现 2
3 舒婷早期诗歌的创作特点 5
3.1 双重性的特点 5
3.2 浪漫主义的特点 6
3.3 中西结合的特点 6
4 舒婷早期诗歌的影响 9
4.1 对朦胧诗派的影响 9
4.2 对新爱情观的影响 11
4.3 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舒婷的早期诗歌是诗坛的一股清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打开了现当代诗歌创作的新的大门,“女性意识”觉醒,“自我意识”焕发,其诗歌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抒情与理性的诉求,诉说出新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诗人寄望于诗歌爱情的平等和自由,女性解放而独立,这是一种个性张扬的体现。即是一种崇高的自我人本主义思想的延伸。舒婷的诗歌特点鲜明,以丰富的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是美的产物,是时代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进步体现。
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如同在聆听一曲优美醉人的笛子,又如同在欣赏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在静静地欣赏一条徜徉奔腾的小溪,流动着生命的缤纷色彩。带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生命的无限向往,诗人将生活之中的点滴美好一一道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记录留存,赞美和宣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带有哲学启发式的诗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2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及其诗意表现
在研究舒婷早期诗歌的时候,主要是依赖于对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诗歌整体的诗意表现来进行分析的。舒婷的诗歌是公认的“人性进步”和“女性意识走向诗坛”的代表,这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下的思想领域的变革。对于她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今时代的真实反应或者是未来趋势的前沿性展现。舒婷是具有进步意识的女性诗人,是时代的前行者。舒婷早期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流是属于自我本体性的觉醒,也是社会女性群体质疑和审视当时社会的“大胆行为”。
2.1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
舒婷早期创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正处于朦胧诗派萌芽发展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层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人们思想解放,人本主义文学得到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个人的主体思维。人们强调由“人”出发,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受时代的影响,舒婷早期诗歌意象体现了浓厚的“我”的色彩。她的诗歌依托于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整体意境,主要体现在其抒发情感的表达上以及抒情风格的形成上。并在诗歌的意象上描绘勾勒了一个真善美的主观世界,这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高度化结合以及 巧妙地展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高度融合。
1979年,舒婷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致橡树》引起了整个诗坛的轰动,该诗中包含了一种对时代性的呼吁。从女性角度出发,呼吁了一种新的爱情观。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诗作,彰显了人性的解放。紧接着她又发表了两篇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这两首诗歌进一步奠定了舒婷在诗坛的地位。
2.2 舒婷早期诗歌诗意的表现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立足于现实的唯美又结合了超越现实的残酷,从心灵深处散发着文学的芳香。她的诗歌是苦难中的涅槃,泪水中的笑容。其写作的主体性强烈地突出在了诗歌中,以女性的视角全新地摸索和探寻,满满地包含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因而在其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舒婷式”的风格。例如《双桅船》中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我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抑或说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即双桅并在,隐含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除此之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意味着向往光明的追求及信念。舒婷在此诗中提出了女男应同甘共苦,地位平等的主张。
舒婷的诗意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种独有的魅力。通过舒婷的诗歌我们可以读出她对于情感的态度,即敢于质疑权威,走下神坛,悲怜地去看世界。因此这一态度在她的整个诗句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舒婷的诗歌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造方式使得读者更进一步地触及诗歌内涵与本真。
舒婷早期诗歌中所表现的诗意除了少有含蓄的绵绵情意外大多以直观而强烈的情感态度体现出来。她将现代诗的时代特性与古典审美的标准结合,融合锻造形成了其特有的写作风格。
3 舒婷早期诗歌的创作特点
舒婷早期诗歌的风格与现在的风格有所差异。早期主要是通过对其创作特点的剖析来感受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人性意味以及想自由求取平等爱情的时代女性诉求。她的早期诗歌具有双重性,是在理性主义大环境下展开的浪漫主义,理性和感性在她的诗歌中完美的结合;角色在“小我”与“大我”之间自由地转换;其诗歌的整体意境也因此得到了升华。舒婷惯用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手法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作诗”,而是基于现实理想主义精神色彩的浪漫抒情,想要寻求人性的彻底释放。随着西方学界思想的传入,舒婷的诗歌还体现出了中西学界的思想,基本上是汲取二者的精华,以古典艺术手法抒发西方外来思想中的饱含先进性的部分,这对其诗歌早期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1 双重性的特点
在分析舒婷早期诗歌内容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创作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双重性,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抒情质感,同时也兼顾了含蓄的表现之美。二者统一并对情感作出直接性抒发,其包含了当时时代传统的固有性也包含了一种超时代的个人主义精神。在新时期舒婷的诗歌被人们认为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者间的较量。在最初的文学批评中,浪漫主义只存在于古典、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在诗歌领域蔓延,模糊了现实性和浪漫想象的界限,并且逐步由想象向诗歌的抒情能力发展。舒婷的早期诗歌创作就体现了以上理论的发展。从文本表达的形式和表达创作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双重性深刻地刻画在时代变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中。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中“话在我说”已经被明确的体现出来,而后经历了“我在说话”的发展时期,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现代化觉醒。从舒婷的《致橡树》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浓郁的爱情色彩中包含着的人文意识;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不但强调了自我意识,而且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下,表现了对广大女同胞的关怀。 舒婷“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情怀,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社会女性群体中,又将所有女性的心声以自“我”的口的方式进行宣泄,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思想的进步。
Key words: Shu Ting; Poetry;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目 录
1 引言 1
2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及其诗意表现 2
2.1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 2
2.2 舒婷早期诗歌诗意的表现 2
3 舒婷早期诗歌的创作特点 5
3.1 双重性的特点 5
3.2 浪漫主义的特点 6
3.3 中西结合的特点 6
4 舒婷早期诗歌的影响 9
4.1 对朦胧诗派的影响 9
4.2 对新爱情观的影响 11
4.3 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舒婷的早期诗歌是诗坛的一股清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打开了现当代诗歌创作的新的大门,“女性意识”觉醒,“自我意识”焕发,其诗歌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抒情与理性的诉求,诉说出新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诗人寄望于诗歌爱情的平等和自由,女性解放而独立,这是一种个性张扬的体现。即是一种崇高的自我人本主义思想的延伸。舒婷的诗歌特点鲜明,以丰富的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是美的产物,是时代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进步体现。
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如同在聆听一曲优美醉人的笛子,又如同在欣赏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在静静地欣赏一条徜徉奔腾的小溪,流动着生命的缤纷色彩。带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生命的无限向往,诗人将生活之中的点滴美好一一道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记录留存,赞美和宣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带有哲学启发式的诗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2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及其诗意表现
在研究舒婷早期诗歌的时候,主要是依赖于对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诗歌整体的诗意表现来进行分析的。舒婷的诗歌是公认的“人性进步”和“女性意识走向诗坛”的代表,这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下的思想领域的变革。对于她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今时代的真实反应或者是未来趋势的前沿性展现。舒婷是具有进步意识的女性诗人,是时代的前行者。舒婷早期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流是属于自我本体性的觉醒,也是社会女性群体质疑和审视当时社会的“大胆行为”。
2.1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
舒婷早期创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正处于朦胧诗派萌芽发展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层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人们思想解放,人本主义文学得到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个人的主体思维。人们强调由“人”出发,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受时代的影响,舒婷早期诗歌意象体现了浓厚的“我”的色彩。她的诗歌依托于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整体意境,主要体现在其抒发情感的表达上以及抒情风格的形成上。并在诗歌的意象上描绘勾勒了一个真善美的主观世界,这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高度化结合以及 巧妙地展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高度融合。
1979年,舒婷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致橡树》引起了整个诗坛的轰动,该诗中包含了一种对时代性的呼吁。从女性角度出发,呼吁了一种新的爱情观。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诗作,彰显了人性的解放。紧接着她又发表了两篇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这两首诗歌进一步奠定了舒婷在诗坛的地位。
2.2 舒婷早期诗歌诗意的表现
舒婷早期的诗歌创作立足于现实的唯美又结合了超越现实的残酷,从心灵深处散发着文学的芳香。她的诗歌是苦难中的涅槃,泪水中的笑容。其写作的主体性强烈地突出在了诗歌中,以女性的视角全新地摸索和探寻,满满地包含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因而在其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舒婷式”的风格。例如《双桅船》中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我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抑或说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即双桅并在,隐含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除此之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意味着向往光明的追求及信念。舒婷在此诗中提出了女男应同甘共苦,地位平等的主张。
舒婷的诗意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种独有的魅力。通过舒婷的诗歌我们可以读出她对于情感的态度,即敢于质疑权威,走下神坛,悲怜地去看世界。因此这一态度在她的整个诗句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舒婷的诗歌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造方式使得读者更进一步地触及诗歌内涵与本真。
舒婷早期诗歌中所表现的诗意除了少有含蓄的绵绵情意外大多以直观而强烈的情感态度体现出来。她将现代诗的时代特性与古典审美的标准结合,融合锻造形成了其特有的写作风格。
3 舒婷早期诗歌的创作特点
舒婷早期诗歌的风格与现在的风格有所差异。早期主要是通过对其创作特点的剖析来感受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人性意味以及想自由求取平等爱情的时代女性诉求。她的早期诗歌具有双重性,是在理性主义大环境下展开的浪漫主义,理性和感性在她的诗歌中完美的结合;角色在“小我”与“大我”之间自由地转换;其诗歌的整体意境也因此得到了升华。舒婷惯用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手法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作诗”,而是基于现实理想主义精神色彩的浪漫抒情,想要寻求人性的彻底释放。随着西方学界思想的传入,舒婷的诗歌还体现出了中西学界的思想,基本上是汲取二者的精华,以古典艺术手法抒发西方外来思想中的饱含先进性的部分,这对其诗歌早期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1 双重性的特点
在分析舒婷早期诗歌内容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创作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双重性,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抒情质感,同时也兼顾了含蓄的表现之美。二者统一并对情感作出直接性抒发,其包含了当时时代传统的固有性也包含了一种超时代的个人主义精神。在新时期舒婷的诗歌被人们认为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者间的较量。在最初的文学批评中,浪漫主义只存在于古典、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在诗歌领域蔓延,模糊了现实性和浪漫想象的界限,并且逐步由想象向诗歌的抒情能力发展。舒婷的早期诗歌创作就体现了以上理论的发展。从文本表达的形式和表达创作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双重性深刻地刻画在时代变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中。
舒婷早期诗歌创作中“话在我说”已经被明确的体现出来,而后经历了“我在说话”的发展时期,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现代化觉醒。从舒婷的《致橡树》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浓郁的爱情色彩中包含着的人文意识;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不但强调了自我意识,而且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下,表现了对广大女同胞的关怀。 舒婷“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情怀,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社会女性群体中,又将所有女性的心声以自“我”的口的方式进行宣泄,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思想的进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