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鹿原小说中白嘉轩的形象(附件)

摘 要作为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重要人物,白嘉轩既具有传统农民朴实、善良的本质,也追求中国固有文化中的仁义孝悌目标,但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他又暴露出了落后、保守、自私甚至残忍的一面,不失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义类地主的文学典型。白嘉轩的这些性格特点,是受到封建礼教以及传统文化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目 录
引言 1
1 白嘉轩的人物塑造 2
1.1 农耕文明的守护之人 2
1.2 白鹿精魂的现实代表 2
2 白嘉轩的性格特征 4
2.1 勤劳节俭 4
2.2 仁义孝悌 5
2.3 自私固执 5
3 白嘉轩形象的审美意义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引言
《白鹿原》皇皇巨著,影响巨大。小说中人物形象更是纷繁芜杂,各有特点。而白嘉轩无疑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性格以及围绕其自身的许多事情都可谓是《白鹿原》一书中一大关键。白嘉轩仁义、残暴的两重性一直是学界探究的重点,其文学审美意义也在于他打破了传统的地主与雇工之间那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他将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世人做了很好的表率,为人们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白嘉轩以其优秀的品质和杰出的人格魅力打破了以往人们心中狡猾、自私、残酷无情的地主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创造陈规。
1 白嘉轩的人物塑造
1.1 农耕文明的守护之人
《白鹿原》以史诗的形式重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秘史”。小说在开头部分不断地向上追溯,为中国历史社会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画卷,这是儒家统治下的“农耕文明”,它以伦理道德为表位。农耕经济、宗法制度下的传统道德有极强的生命,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显示出这种道德的负作用,白嘉轩的痛苦与悲哀也来自于这种道德在农耕经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中。他是以农耕社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的代表,[1]P7“自强不息”的实践意志确立了白嘉轩顽强的人格精神。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文化,它是封建宗法制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传统的农耕文化理想就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理想,就是农民的以土地为依托的“桃花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道德有极强的生命,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显示出这种道德的负作用,白嘉轩的痛苦与悲哀也来自于这种道德在农耕经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中。他是以农耕社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的代表,[1]P7“自强不息”的实践意志确立了白嘉轩顽强的人格精神。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文化,它是封建宗法制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传统的农耕文化理想就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理想,就是农民的以土地为依托的“桃花源”式的传统理想。
白嘉轩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统文化守护者首先要维护农耕文化。白嘉轩在对待土地问题是始终坚持“耕读传家”,将土地视为一切,可以说土地就是他的生命基点。白嘉轩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旦长时间不下地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当他被黑娃打折腰康复后说了一句话:“我爱受罪,我由不得出力下苦是生就的,我干着活儿浑身就痛快,要是两天不干活儿,胳膊软了,腿也软了。”[2]P201他说的这些话道出了他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多数视土地为生命的人的心声,辛勤劳动就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灵魂。传统的白嘉轩式中国农民享受的是劳动的过程,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土地情结,即使今天不再有固守土地的观念,但土地仍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
1.2 白鹿精魂的现实代表
早在中国古代,鹿就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白鹿原》这样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小说中,陈忠实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千百年来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圣洁生灵白鹿的形象。无论是从历史文化的反映还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来说,白鹿形象都具有写实性和幻想性,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魔幻意象。[3]P93
从小说描写的故事来看,白鹿也是一个传说。换言之,白鹿亦作为一个传说而存在于小说描写的历史故事中。在《白鹿原》小说中,作者对白鹿是这样描写的:“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2]P231无论是从真实的史料记载,还是从小说描写的故事来看,白鹿都有其存在的依据。白鹿,始终作为一个吉祥的精灵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因此,可以说,《白鹿原》中白鹿精灵意象的塑造,是基于神话传说的创造,而非作家的凭空捏造。
小说中的白鹿首先出现是在白嘉轩奉命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他发现在一片土地下面埋着一个粉白色的蘑菇似的怪物,后来他凭借着记忆将这幅画画给姐夫朱先生,朱先生看完笑了,说是一只鹿。于是,白嘉轩在朱先生的指引下,朝着白鹿形象的方向想象下去,就这样,白鹿的形象深入到他的心中。后来,白嘉轩的父亲托梦迁坟,法官选择的最终坟址也与白鹿精灵出现的位置相吻合,因此,白鹿精灵的形象便深入人心。其次,白灵在给郝县长送信回来的路上,也有过这样的幻觉,她仿佛看到一只雪白的小鹿在原坡的沟壑上一闪而过。再次,白嘉轩、白赵氏、朱白氏都有过白鹿预言白灵死亡的梦境。而在朱先生死时,朱白氏看到前院里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白鹿精灵就这样不断地在人们的梦境、幻想与现实中穿梭,于是,白鹿精灵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了。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的白鹿原人不断地追逐着白鹿精灵的足迹,而白鹿精魂的精华所在就是“善”与“美”。而作为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在得到埋着白鹿精灵的那块宝地后,便不计前嫌救济李寡妇、立乡约、修祠堂、建学堂、送雇工之子黑娃上学,对雇工鹿三更如自家兄弟一般,努力践行“仁义白鹿村”的白鹿精神。
2 白嘉轩的性格特征
2.1 勤劳节俭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对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说,勤劳节俭是不可或缺的,在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依靠勤劳节俭,才有生存的希望。在当今社会中,讲排场、比阔气、浪费这些行为随处可见,因而我们要坚决杜绝这些文化中的糟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白嘉轩是陈忠实作品中的一个新型地主形象,他作为一个地主,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上与士阶层的朱先生形成了一个对应。[4]P26虽然他拥有地主身份,但仍然忘不了自己的本性。传统的文化使得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土地异常重视和热爱,从而使得他们格外勤奋和辛苦。白嘉轩家的门楼上写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足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耕耘和读书看得有多重要。[5]P61他们那个时期的人都将耕耘看作是正经的立业之本,将读书看作是唯一的出仕之途,这一点可以从白氏的起家看出。每天天一亮就开始打扫院子,男耕女织,井井有条,正是因为受此影响,白嘉轩才对“勺勺客”起家的鹿家嗤之以鼻,他认为只有靠耕耘和读书发家致富的人才是值得人们尊敬和敬仰的。他觉得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才是一切,他将土地视为一切,所以才有了后来他对孝文卖地行为的痛心疾首,他将卖地这种行为视之为背叛祖业的不孝之道。只要一提起男耕女织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就会很自觉地和落后腐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这种生活模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白嘉轩在发家前后看待劳动一贯所持的立场是发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8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