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中唐明皇形象探析(附件)

摘 要唐明皇,即历史上的李隆基,洪昇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塑造出的一位帝王。唐明皇和杨玉环是《长生殿》中的主要人物,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更是让人感慨不已。洪昇将李隆基写成一个犯了错误而又能悔改的平凡人物,虽然拥有帝王身份、然而却有着平民意识和思想的人物。洪昇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立体的性格描写,给读者展现出来了独特的帝王形象。
目 录
1 绪论 1
2 《长生殿》中唐明皇的形象 2
2.1 钟情帝王 2
2.2 凡人天子 4
3 唐明皇人物设定成因 6
3.1 尊史重真 6
3.2 亡国之痛 7
4 唐明皇形象的意义 9
4.1 反衬臣子 9
4.2 作者寓托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论
洪昇是中国清代卓越的戏曲大家,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
《长生殿》,汉族戏曲昆曲经典剧目,是一部很出色的传奇戏曲。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洪昇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长生殿》在第二十五出之前,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在第二十六出之后,主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一代兴亡。
关于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有流传,题材也是多种多样,洪昇在之前的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帝王罕有”的钟情者。洪昇通过描写李、杨二人的“钗盒情缘”,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真情进行了歌颂,同时也是对汤显祖美颂真情的继承与发展。
洪昇将唐王朝中盛衰的历史悲剧以安史之乱作为本剧的背景,《长生殿》追求的是历史感的真实,并不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彰显出洪昇非凡的史识。洪昇在选定题材时必定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借助艺术形象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洪昇在尊重历史事件的同时,根据内心需求塑造出的帝王形象,是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2 《长生殿》中唐明皇的形象
唐明皇李隆基在当时社会扮演着很特别的一个角色,他在位时期掌管唐朝朝政有四十多年,不但开创了盛世,还经历了唐朝盛衰的变化。洪昇在美颂真情的继承基础上,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为切入点塑造了一个别样的唐明皇。
2.1 钟情帝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1]洪昇自己讲诉浏览了《长恨歌》、《梧桐雨》以及《惊鸿记》等作品后,那些都不是自己心中所想要看到的。根据前人流传的故事,洪昇利用李、杨爱情塑造了一位钟情的帝王。李、杨爱情经历了波折也经历了团圆。《定情》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结合的开始,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的第一次团圆,李隆基封杨玉环为贵妃,华清池赐浴,设宴,之后入西苑,花烛,以金钗钿盒定情,约定从此以后互相厮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制度,在李隆基时代,并非像现在社会这样非要求一夫一妻制不可,男人也不一定需要产生专一的爱情。权利的拥有者李隆基,作为一个拥有九五之尊的帝王,更是可以拥有大量的后妃。随着剧情的展开,唐明皇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也由浅入深,由世间简单的儿女之情升华到最后的精神上的互相依傍。
在《定情》时李、杨二人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他们之间的“偕老之盟”还没有经过任何的考验。最开始李隆基只是为了寻找美貌的女子来慰籍自己,哪怕已经拥有了貌美的杨玉环,李隆基仍然不满足,所以在此之后很快就有了《幸恩》、《献发》和《复召》。唐明皇和虢国夫人之间产生暧昧,致使杨玉环发脾气,后来李隆基因为杨玉环献发对其逐而复召,说明他还是看中二人之间的钗盒情缘。李隆基并不是马上专情于杨玉环,《絮阁》一出李隆基不忘旧情,召梅妃同宿于翠华西阁,杨玉环大闹西阁,她把作为帝王的李隆基视为与她平等的人来相恋相爱,李隆基面对杨玉环的质问时,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惭愧。这种惭愧和心虚已经不仅仅是害怕怕杨玉环吃醋哭闹,其中更是含有一份害怕心爱之人伤心痛苦的怜惜之情。他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行为,甚至为自己的合法行为而羞愧,李隆基的这些表现已经不同于一般的惧内,他实际上已经承认了杨玉环专一爱情的要求是合理的。[2]与梅妃重温旧情的风波又成为了李杨爱情发展的助力。李隆基对杨玉环不但不责怪,反而称赞她。经过虢国夫人和梅妃事件后,李隆基开始正视二人的感情,同时在爱情上排除杂念。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情,就是他与杨结合后,经过一系列条件下曲折的产生然后发展起来的。[3]
二人经过这些波折以后,这才有了《密誓》。虽然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与于一身,但是她不满足于寻常帝王给予后妃的一点点恩宠,表现出她对平等、专一、至死不渝爱情的追求。二人七夕在长生殿采用了民间男女相互盟誓的方法许下承诺。他们二人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的爱情比普通夫妻更艰难。李隆基从爱恋她的美貌进而欣赏她的才华,最后付出真心发誓要与之生生世世结为夫妻,这是帝王家罕有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密誓》后他们的爱情开始由最初的声色之好渐渐转向了情真意切的真心爱恋。他再也不仅仅是肤浅的沉迷于杨玉环的姿色,两人都通晓音律,拥有共同的爱好,一首《霓裳羽衣曲》使二人的心灵更加紧密,也让二人的爱情有了一个契合点。即使在国破家亡之际,他也真心怜惜贵妃,用心呵护她,不忍心让她受舟车劳顿之苦,不忍心吵醒熟睡的她,还说是自己连累了贵妃,可以看出李隆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是他们感情的又一次转折,生死离别让二人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埋玉》是既“七夕盟誓”之后缔成了“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情缘。李隆基与杨玉环面临生离死别的一场考验,更是体现出李隆基对杨玉环那种深切的爱。李隆基的哭是对杨玉环的爱,是搁舍不下的爱,是真挚的爱,继而有书中写道:
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
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4]P64
这里可以看出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一片真情,真挚的感情也升华到了顶峰,李隆基一个重情、专情的形象已经形成。贵妃的死,不是二人爱情的结束,而是两人异世之恋的转折和升华。既《埋玉》后的下半部,洪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二人之间的矢志不渝的爱情。身为帝王,无法留住生命的另一半,致使李隆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李隆基不悔对杨玉环的爱,他后悔对她之前爱得不够深,后悔自己明明是帝王却被逼得不能保全心爱之人的性命,恨不能与她同死,唐明皇在失去爱人之后,无法抑制的爱情与思念强烈的从内心流泻出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
佳人已逝,此恨绵绵无绝期,为了缓解失去爱人的痛楚和对心爱之人的日益渐深的思念,他为自己的贵妃塑像、建庙,改葬。李隆基内心撕心裂肺的痛没有人理解,他只能对着雕像独自流泪。他们阴阳两隔,把此生再难以相逢的痛苦诉说给天上的神仙,最终李、杨之间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神仙,他和她之间的爱情成为“精诚不散”的理想化爱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