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血中作家的自我投射

摘 要《冷血》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一部以真实的文学素材、独特的写作视角、严谨的创作态度,历时六年而成的长篇非虚构小说。小说采用旁观者视角,以新闻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如实描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高超的文学手法,融入了卡波特自身特有的情感与风格。卡波特在创作前后均將自我的某一方面投射在《冷血》中,使得《冷血》成了继《蒂凡尼的早餐》之后卡波特的代表作,实现了卡波特开创一种新文体的主观追求。本文将从卡波特与《冷血》之间的联系入手,以卡波特的成长经历与个人情感与愿望为侧重点,探索卡波特其人与《冷血》其书的联系,详细论述作家的个人情感、写作风格时如何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并将结合作品创作的社会大背景以及作家身处的历史时期对作家产生的影响,再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卡波特是如何有意无意地将自我投射在小说之中。
目 录
引 言 1
1 自我投射 3
2 人物身上的情感投射 4
2.1 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4
2.2 其他人物的形象 7
3 创作过程中的愿望投射 10
3.1 个人愿望的体现 10
3.2 公众愿望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卡波特与海明威齐名。对于很多不喜欢读书的美国人来说,二十世纪初的作家只知道两个:一个是在古巴钓鱼、在非洲打猎、被报纸疯狂报道的海明威;一个是照片经常刊登在社交新闻版、衣着鲜亮的“小小可怕人物”卡波特。正如海明威的作品体现出他的硬汉精神,卡波特的作品也反应出卡波特自身独特的风格。卡波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童年时期,深受父母离异、家庭悲剧的影响;少年时期,饱受校园暴力和军校条律的折磨,十七岁便退学走上社会,一边在报社打杂一边笔耕不止;青年时期,凭借短篇小说《米利亚姆》获得欧亨利文学奖,一举成名,从此专事写作;中年时期,凭借《冷血》走上人生巅峰,随后在纽约举办了那场举世闻名、至今仍为人称道的“黑白舞会”,之后彻底陷入酒精、毒品、流言蜚语的泥潭,一蹶不振,直到死神降临。
《冷血》是卡波特的巅峰之作,开“非虚构小说”(n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nfiction novel)之先河,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1]全书讲述了一桩无明显动机灭门案的始末。故事由四声枪响、四条人命、两个凶手、一条亡命路和六年监禁到一朝处决等标志性事件串联起来。书中探讨了造成这桩令人战栗的谋杀案的原因――人性的泯灭、精神的异常、金钱对人的腐蚀和全体人类社会的冷血。卡波特历时六年创作《冷血》,将全部心血投入其中,二者互相成就,互相影响。当我们谈论到作家与作品的联系时,往往会说“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相似,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人生观、世界观。绝大部分情况下,作家与作品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例如文科阅读题常考的题型“文中某字某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说明了,作品中作家的影子无处不在。作家如同母亲,作品如同孩子,正如母亲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孩子一样,作家在创作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我投射在作品中,从而使作品打上作家的标志。
因此,本文将从《冷血》来反观卡波特的内心世界,探讨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探究作家与作品之间的联系。
1 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认为他人亦如此。
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投射,是一种无形却真实存在于人类自身的事物,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下意识的,它们在人自身的外部现实中寻找一个与它们相似的他人他物,然后它们把自己投射在这个合适的吸引物中。投射不是人能有意识地主动得进行的,投射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自发地反应自己的自主功能。正因为自我投射是主体在与自我相似的事物上进行反应的,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被投射物来反观投射的发起者,即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实意图或心理特征。因此通过分析研究卡波特在《冷血》中的自我投射,有助于对卡波特进行直观又确切的认识。
自我投射包括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两方面内容。情感投射是指认为他人或他物与自己好恶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他物。具体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秀可爱;与此相反,对自己厌恶的人,越看越觉得讨厌反感。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最常见,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愿望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于他人他物,要求他人他物必须符合自己的期望。
2 人物身上的情感投射
考虑到《冷血》的题材是非虚构小说,其特点是将历史事件与文学结合,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更注重探寻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而在内心世界的探寻过程中,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卡波特在进行书中人物形象塑造时,对不同人物运用了不同的描述手法,施在每个人物身上的笔墨是不尽相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除去小说创作的自身需要之外,与卡波特的情感倾向是分不开的。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是有好恶之分的。在《冷血》的创作中,卡波特的情感大多倾注在佩里身上,这种情感投射,体现在作品中,便是佩里与迪克的形象的差异。整个犯罪过程中,迪克是主谋,但真正行凶的是佩里,是佩里冷血地枪杀了三名受害者,在审判中,二人均未确切表现出悔意,但书中佩里被塑造为一个有悔过之心的、令人同情的形象,而迪克的形象却是毫无悔意、令人生厌的。这正说明了作者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并通过人物的言行句句体现出来。尤其对于卡波特这样一位擅长写自传性作品、缺乏想象力的作家来说。他笔下的人物,在源于现实的基础上,被他赋予了自身的情感特征。
2.1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冷血》的主人公为两个谋杀犯,佩里和迪克。在审判期间,两个杀人犯一直被关押在监狱里,长达五年。而卡波特对监狱题材的关注,对某些囚犯的同情是有迹可循而非凭空出现的。如1950年的短篇小说《宝石吉他》(A Diamond Guitar),讲述了两个囚犯施其弗和第科的故事,卡波特对施其弗寄予了同情和怜悯。正因为之前创作过这类小说,在之后的《冷血》中,卡波特保持了这种对囚犯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并将之投射在佩里的身上。
佩里的形象塑造的非常丰满生动,足以引人同情。虽然在犯罪过程中迪克是主谋且一直心存杀意,但确凿无疑的是佩里先开枪并毫不犹豫地虐杀了克拉特夫妇与他们的儿子。虽然在灭绝人性方面二人似乎不相上下,但若非要比较,显然佩里的行为更令人发指。可读过《冷血》,读者会发现,从头到尾都很难对佩里进行唾弃与批判,更别说恨之入骨。为什么?这正是因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投射所致。
卡波特四岁父母离异便被寄养在亲戚家,九岁才被母亲接入继父家中,小卡波特的童年,父爱母爱是缺失的;卡波特身高161cm,时常为自己的身高而感到自卑;双亲那冲动而又短暂的不幸婚姻对卡波特影响颇深,卡波特终身未婚未育,虽有同性情人陪伴,但最终死于童年挚友家中。
佩里母亲酗酒滥交,对儿女不闻不问,最终死于酗酒,父亲暴躁孤僻,时常打骂孩子,小佩里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反而经受了可怕的家庭暴力;佩里身高160cm,车祸后还变成了瘸子,他无比痛恨自己丑陋的小短腿;受悲惨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佩里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尝试触碰爱情与婚姻。
而迪克,拥有谈不上完美但至少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迪克的父母是老实和蔼的农民,他们非常宠爱迪克,迪克身体强健,成年后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膝下有一双可爱的儿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