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枷锁”下的妇女命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形象探析(附件)

摘 要鲁迅小说对在传统礼教的桎梏下旧中国寡妇形象的塑造具有鲜明性及深刻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寡妇形象、再嫁寡妇形象、拟寡妇形象的简单梳理,以寡妇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探讨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的内涵。体会鲁迅关于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想观点,对读者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社会思想有重要作用。 目 录
引言 1
1 “四大枷锁”对寡妇的禁锢 2
1.1 “四大枷锁”的桎梏 2
1.2 “四大枷锁”桎梏下的寡妇 3
2 寡妇形象探析 5
2.1 寡妇的形象——单四嫂子 5
2.2 再嫁寡妇的命运——祥林嫂 6
2.3 “拟寡妇”的命运——爱姑、子君 7
3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的内涵 10
3.1 女性独立内涵 10
3.2 女性解放内涵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鲁迅被毛泽东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P124他的反封建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是对于中国妇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在小说《祝福》、《明天》、《离婚》、《伤逝》等作品中刻画了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等几个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寡妇”、“拟寡妇”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中总是表达了自己对不觉悟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惜之情,并依据自己的启蒙思想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原因进行探讨,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及封建主义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对寡妇的迫害和摧残,并对如何拯救中国妇女,解放中国妇女,让中国妇女重获新生和自由进行积极的探索。
1 “四大枷锁”对寡妇的禁锢
1.1 “四大枷锁”的桎梏
封建“四大枷锁”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封建统治体系的核心,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四大枷锁”对寡妇的禁锢
1.1 “四大枷锁”的桎梏
封建“四大枷锁”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封建统治体系的核心,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2]P31
封建国家的政权,如朝廷、军队、衙门等国家机器,以及成文法律和不成文的习俗都对妇女压迫歧视虐待。因为国家机器以及法律都是在男权社会体系之下的,为维护男权和等级制度服务的,因此在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和奴役意识,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收到政权的压制。
在封建家庭制度之下,家族或宗族势力丢女性的压迫包括丈夫家的家族,和女性自身的家族两方面。在封建社会族权仅次于政权,属于民间统治势力。在很多地方政权和族权往往合二为一,联合起来进行管理和压迫。在族权中,对女性的统治表现在,女性的权利地位低下,人格不能独立,婚姻受到摆布与操控。
封建社会人们是指人们迷信天命,迷信鬼神的意识和行为,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男尊女卑、歧视虐待妇女的内容。神权对妇女的统治遍及的范围很广,从生产、生活、婚姻家庭、妇女的行动,到妇女怀孕女人不能跨越各种生产工具,如犁耙、锄头、扁担、刀、斧、猎枪、马组绳等等。如果被女人跨越,使用它们就不吉利,女人不能动男子的猎枪和火药壶等,动了就打不到野兽,甚或被野兽咬伤等,生育、死亡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神权之下女性受到的歧视和限制。
夫权是四大枷锁中对妇女捆得最紧,残害最深的一个。“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3]P78“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所讲的就是夫权思想。它说的是在家庭中,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丈夫对妻子具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支配权。
1.2 “四大枷锁”桎梏下的寡妇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人们四条极大的绳索,而寡妇则是妇女中受四大绳索束缚最严重者。何为寡妇,顾名思义就是丧夫的人。由寡妇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为依托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寡妇一语的内涵。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妇女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她们不被当做具有主体性的“人”,而是被视为“物”,视为可被占有和买卖的财产,视为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料和传宗接代的工具,封建宗法制家庭中的寡妇们更是难逃这样的命运。
早在原始氏族部落时期,实行群婚制,男女关系平等,互有多位配偶,此时并无“寡妇”之说。“自从母系制度衰微,男系制度确立以来,人类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一部男性征服和压制女性的历史。”[4]P20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父系氏族社会里,男性成为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和统治者,女性从此以附属品的地位存在。男性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性与血缘关系的单纯性,确保私有财产的子孙继承权,男性要求女性对自己忠贞专一,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贞操观念,“寡妇”也随之产生。
但是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初期,寡妇在不妨害家族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与继承权情况之下是允许改嫁。直至宋朝程朱理学盛行,存天理灭人欲,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主张,它鼓吹女子贞节的重要性,对寡妇的要求苛刻至极。明清时期,统治阶级沿袭理学规约,以法律形式褒奖女子的贞操节烈,从而将这一理道德规范上升为官方律令。“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她,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痛苦,也是姑且勿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家的痛楚。”[4]P99至此,中国的寡妇们跌入暗无天日、欲诉无门的痛苦深渊,她们被封建男权专制锁链紧紧捆缚,动弹不得。
在“四大枷锁”至酷之下的寡妇群体无疑是可怜可叹的,她们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重重压制之下隐忍、挣扎,没有生的希望,也没有死的寄托。
2 寡妇形象探析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鲁迅对旧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是十分关注的,由于生存环境、家庭出身、性格气质、价值观念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其笔下寡妇形象也各不相同。如《祝福》里的祥林嫂和柳妈、《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伤逝》里的子君,《离婚》里的爱姑等。
2.1 寡妇的形象——单四嫂子
在男子主导的社会里,从事劳动生产的主要是男子,妇女的分工主要是只是操持家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