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辅纶和陶诗

题目浅析邓辅纶和陶诗[20191216163715]
摘要:邓辅纶是清末湖湘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他毕生的诗作经过他的删减结集为《白香亭诗集》。《白香亭诗集》共三卷,卷三是和陶诗共76首。本文拟从白香亭诗集的和陶诗入手,浅析邓辅纶和陶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从邓辅纶的生平经历中窥探邓辅纶写和陶诗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和陶诗的思想内容 ,大体看来和陶诗可以分为三类,叙写朋友情谊、描写田园生活、抒发济世抱负。其次是和陶诗的艺术风格,笔者把邓辅纶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延伸为三小部分:质朴的语言,率真的抒情,层次分明的结构。最后是邓辅纶写和陶诗的促成因素,笔者认为邓辅纶写和陶诗的原因有二,一是“和陶”盛况的影响,二是时代背景和身世遭遇的促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邓辅纶和陶诗思想内容艺术风格
目录
一、引言 1
二、邓辅纶“和陶诗”的思想内容 1
(一)叙写朋友情谊 1
(二)描写田园生活 2
(三)抒发济世抱负 3
三、 邓辅纶“和陶诗”的艺术风格 5
(一)质朴的语言 5
(二)率真的抒情 6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 7
四、 邓辅纶写“和陶诗”的促成因素 7
(一)“和陶”盛况的影响 8
(二)身世遭遇的促使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一、引言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湖南武冈人,父亲邓仁堃,官至江西按察使兼布政使,邓仁堃有五个儿子,邓辅纶是长子,邓辅纶五岁能诗,十三岁入州学,十五岁补学廪生,在省城城南书院毕业,道光乙酉选拔贡生,咸丰辛亥年,邓辅纶二十四岁,科第,中式举人,乡举副贡,以助饷叙内阁中书,仕宦京师。时值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东南各省,南昌形势危急,于是邓辅纶离开京师南下,协助父亲固守南昌城。后来邓仁堃被劾罢官,邓辅纶也因此谢病回乡。后经曾国藩奏请,邓辅纶做了候补浙江道员,参预军务,但是不久,粮食耗尽浙军崩溃,邓辅纶因为城陷没有恪尽职守而再次被免官。从此以后,邓辅纶退隐家乡,在湖湘、扬、豫之间游历,讲学授徒,闭门著书。后应友人邀请,主讲金陵文正学院。光绪十九年卒于江宁讲舍,终年六十六岁。他的诗作收入《白香亭诗集》中。
邓辅纶共计存诗有394首,其中和陶诗有76首,邓辅纶的和陶诗具有很高的声誉,艺术价值很高。通过对这些和陶诗的比较,笔者对这些诗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使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成因三个方面对邓辅纶和陶诗进行初步探析。
二、邓辅纶“和陶诗”的思想内容
邓辅纶少年便显露出慧根,受到世人追捧,早年从官,但是仕途坎坷,到了中年以后归乡隐居,创作了大量和陶诗,以此也表明了邓辅纶与陶渊明胸怀与心境的契合。邓辅纶“和陶诗”与陶渊明诗歌有诸多相似之处,大致可以归为一下三点。
(一)叙写朋友情谊
陶渊明一生注重交友,在从官过程中,躬耕的生活中,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归田以后的诗作中,多有涉及。朋友之间以诗相互赠送、酬答,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篇,例如《和郭主簿》、《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经钱溪》、《和刘柴桑》、《与殷晋安别》等等,都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真切情谊。邓辅纶在卷三和陶诗中也留下了不少表达朋友情谊的诗作,如《和与殷晋安别 送陈佑民观察同年之河南河北道任》中写道:“倾盖辄相知,倒屣忘劳勤。豁达见谈笑,交久弥情深。朅来寄僧居,与君幸比邻。壶榼过朋好,啸咏淹昏晨。湘舟有近诺,岳色当平分。将腾五龙驾,同拾三花春。悠悠衡阳雁,去去崧高云。翻飞一高异,羽翼何由因。奇才半屠钧,志士甘窭贫。黾勉宏吐握,时慰山中人。”“有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在朋友上任离别之际,作者回忆了与友人从一见如故,日夜交谈,到同游衡山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读来令人动容。有一见如故的友人,也有敬仰多年的朋友,《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就表达了对湘乡朱恢元、衡阳何璞园、武陵陈伯焘三位友人的敬仰:“垂老颇自放,于世罕所欣。偶纵觞咏乐,思笔者眼中人。数子时过余,得非文字因。才锋各颖发,词条蔚云臻。后生良足畏,弦歌况相闻。遗经发孔壁,钻仰诚精勤。斐然狂狷姿,期与揍鲁邻。假年余何叹,离群卧资滨。” 湘乡朱恢元、衡阳何璞园、武陵陈伯焘是校经堂的佼佼者,当时邓辅纶住在浩园,三人各“携诗卷相质,毫翰往复,并有赠章。”邓辅纶作诗作为赠答,表达了期望与良友成为邻居的美好愿望。有理想中的邻居,也有现实生活中结识的淳朴的好邻居,邓弥之择邻而居,与周围的文士们诗酒自乐,他在《和移居》中写道:“饥来且乞食,客至多赋诗。时时出妙语,呼友更定之。吾党二三子,有酒辄笔者思。鸡黍递相招,取适微酣时。此邦信为乐,葺茅将在兹。人生亦易足,何用诈与欺。”生活在这样的邻里之间,享受着其乐融融的淳朴而满足的生活,作者最后发出了感叹:这样的人生怎么还需要用到欺诈的手段呢?没有欺诈,没有有色眼镜,邻里之间坦诚相待,以诗会友,心界开阔,天地万物自然宽广。
君子之交淡如水,邓辅纶与朋友之间的情谊看似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不像李白《赠汪伦》那样情深万丈,但是细细品来,却能回味出甘甜的滋味。
(二)描写田园生活
陶渊明最让世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田园诗了,古往今来,无数人追随他的脚步,寻找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期待过着田园牧歌般恬然自适、潇洒自由的生活。也希望能够怀着一颗纯真、释然的心来面对生活。邓辅纶在中年以后在家乡归隐,也像陶渊明那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躬耕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由此也创作出了许多田园诗,赞美自然风光,歌颂淳朴的劳动人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其胸怀和心境可见一斑。其中赞美田园风光的诗句随处可见:《<归园田居>五首》中有诗句:“秫酿十馀亩,楹书两三间。梅柳荣户外,松桂齐檐前。嘉蔬饱畦露,寒灌横墟烟。鳬起禾黍中,鸟归乔木巅。”赞美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再和前诗》也有诗句赞:“珍木郁千章,炊香出前墟。长湖长新绿,好风度平畲。”《<和郭主簿>二首》中有诗句“时雨流膏泽,芳液畴能斟。”“九畹滋田隅,八桂映阶列。”松桂、梅柳,映衬着良田十亩,鸟儿自在歌唱,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好一幅美丽清新的乡村景色,令人心驰神往,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的环境里,乐趣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再和前诗》中作者写道:“漾舟柳阴下,举网不云劬。得鱼辄自煮,此乐阿兄无。蔬秫取自足,酒外无一须。”泛舟,抓鱼,自给自足的生活,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作者以愉快轻松的笔调,述说了在家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自己不羡慕奢华的享受,不追求荣华富贵,喜欢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意愿。他在《和酬刘柴桑 三赠希陶丈》中也描写了这样的生活:“樵汲不出户,有池松四周。君家好园林,当暑如凉秋。放舟逐于钓,携柑憩原畴。为问纨绮中,有君奇趣不。摆脱鹏与鷃,始悟逍遥游。”有池塘,有松树,撑舟垂钓,柱柑栖息,这才明白逍遥游的真正涵义啊。在邓辅纶的这些田园诗中,自由愉快地田园生活与黑暗压抑的政治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判了当时腐败的政治,也反映了自己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抒发济世抱负
陶渊明虽然远离官场,过着自己自足的农民生活,但是归隐后依然心系国家,济世情怀并没有磨灭。鲁迅曾有评论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开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叶嘉莹也很明确地说:“如以渊明之志意而,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
同样邓辅纶并非是淡然忘世的,而是有志于天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大济于苍生的人”,只是造化弄人,两次被免官,归隐这条路并不是因为心向往之而毫不犹豫做出的决定,而是面对官场心灰意冷无可奈何做出的选择。邓辅纶在诗作中不免也流露出济世的情怀。如《<和饮酒>二十首》中就有多篇表现出他的济世情怀。在《<和饮酒>其九》中他借用渔父的典故,“渔父亦有言,酺糟汩其泥。投身玉壶中,何取与世谐。”渔夫对于政治采取的是一种灵活的态度,虽然明知道官场的腐败,但是为了安稳的生活还是不得不明哲保身,稀里糊涂度过余生,邓辅纶在诗中明确地表示“投身玉壶中,何取与世谐”,在众人皆醉的世道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状态,表达了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的志气,同时也隐约折射出了对政治腐败的忧心和无奈, 在《<和饮酒>其十》中感慨到农民躬耕生活的艰辛,和收获的来之不易:“夸父好逐日,渴死道路隅。力小而任重,委肩废中途。脂车亦谁迫,层阪日夜驱。所营能几何,驰骛力无馀。”农民们任务艰巨,不得不日夜劳作,不遗余力,尽管如此,到头来属于自己的收成却寥寥无几,命运对于这些农民是极大的不公!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地同情之心。 在《<和饮酒>其十八》也表现出了对战事的关心“汉贻匈奴书,未始非计得。讳和必主战,颇怪时论惑。英俄迭凭陵,每念气为塞。庙谟思柔远,全兵在安国。”国家的军事力量贵在安国,而不是战争!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战争的担忧之情,也明确地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最能表现出邓辅纶济世救民情怀的是《<和饮酒>其二十》“江河日东下,碔砆多乱真。儒者守糟粕,浇风何由淳。微言渺坠绪,异学争趋新。怀襄甚洚水,坑焚剧嬴秦。”邓辅纶向笔者们述说了当时统治者的无道:世风日下,儒家思想被异学思想所替代,儒者们守着糟粕,而异学思想大行其道,紧接着追溯古人的有道:“列圣复元化,廓辟清氛尘。折中炳谟典,纂义何劬勤。遂令四宇内,勤勉六籍亲。诜诜胄学子,汉宋咸知津。愿与溯洙泗,不尔徒冠巾。短章颂酒德,尚友思古人。”列圣在上,从文武百官到儒家学子,无不尊崇礼仪,一切欣欣向荣的景象,批判无道,赞颂有道,以此也明确的坦露了自己的济世之心。
三、 邓辅纶“和陶诗”的艺术风格
白香亭诗的艺术风格可以用“肆”与“醇”两个字来概括,这也是借用的邓绎在《白香亭和陶诗序》中的概括:“吾兄少年豪酒,其诗磊坷雄桀,得陶之肆。中岁以后闭关弦诵,不问当世事,杯斝罕御,其诗斧落华藻,得陶之醇。” 肆指的是“磊坷雄桀”,具有激昂豪迈的气概,醇指的是“斧落华藻”,趋于平淡浑朴。
和陶诗是邓辅纶中岁以后归隐在家乡的创作, 此时的他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活,心境也平和下来,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激进,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和陶诗平淡自然,韵味无穷。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和陶渊明诗歌有着诸多遥相呼应的地方,具体可以从质朴的语言,率真的抒情,层次分明的结构三个方面阐述:
(一)质朴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艺术性的把握,首先应该从语言开始。邓辅纶“和陶诗”语言上追求平淡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用一些口语化的词汇,语言浅近自然却具有艺术感染力,例如这首《和还旧居》中写道“辞家五月馀,恍如千里归。老仆望先穿,扶病泣欲悲。瘦妾发未沐,倚门尚疑非。家人各致问,童媪或忘遗。乳燕更营巢,小犬犹依依。诗中的“辞家”“五月馀”“恍如”“老仆”“家人”“乳燕”“小犬”等词汇,是口语化的语言,诗人向笔者们娓娓道来他归家时的场景,读来就像听人在说话那样亲切自然,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归园田居》(生小好奇服)作于邓辅纶归园初,“偃息蓬庐下,无酒亦陶然”,一语道尽作者此时的心情,邓诗前四句叙事,中十二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从内容上看,基本由两类词语构成:闲适语,田家语,其中的好、爱、思是心里词,鸟、凫、梅柳、山田都是纯粹的田家语,“十馀亩”“两三间”也是地地道道的口语,诗中的大多数句子都是自作语,字词组合自然,用的也是普通的表达方式。邓诗的造语方式类似陶诗的造语方式“冲口出常言”“信手自孤高”。再如这首《<饮酒>其十四》“柴门有野趣,素心时一至。敷席花木阴,风来辄心醉。宾至递献酬,少长亦有次。时杂田父饮,物笔者何贱贵。斗石各任量,适可始知味。”在花木之间铺上席子,迎面吹来令人心醉的微风,宾客到来的时候,长幼有序,劳作累的时候喝两口小酒,世间万物对自己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农户人家简单的快乐,没有惊人的夸张,语言自然素朴,深入浅出,所有的文字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有冲和静澹之美。语言素朴不事雕琢,正与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风格相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