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释意理论在小王子中的应用
摘 要《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一部儿童短篇小说。此书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很多读者群众的欢迎,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呕心沥血的创造,一方面是由于深厚的翻译基底,多种语言的译本使这部作品能广为流传。释意理论是一种翻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的翻译理论。释意理论在《小王子》的翻译中的应用使这部作品获得了更多的受众,上至成人下至小孩都是它的读者,这让《小王子》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本文先从释意理论的内涵、释意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两个方面对释意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小王子》的作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介绍,最后重点谈了释意理论在《小王子》的语言表达和句法结果上的应用。本论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通过《小王子》中的释意翻译的研究增加人们对释意翻译的认识,增加对《小王子》译文的了解,增加我国翻译者对儿童读物翻译的重视。
目 录
1 释意理论的概述 3
1.1 释意理论的内涵 3
1.1.1 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3
1.1.2 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3
1.2 释意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 4
1.2.2 释意理论视阈下文学翻译的文化转向 5
1.2.3 释意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的解读转化 5
2 《小王子》的作品简介 7
2.1 《小王子》作品内容的介绍 7
3 释意理论在《小王子》中的应用 9
3.1 语言表达上的运用 9
3.1.1 增加时态助词 9
3.1.2 增加动词 10
3.1.3 增加语气助词 11
3.1.4 增补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11
3.2 句法结构上的应用 12
3.2.1 增补原文回答句中的省略部分 12
3.2.2 增补分词形式中隐含的主语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小王子》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于1942年的作品 ,安东尼曾入伍参加了空军,亲眼见到了法国空军的惨败。战后安东尼有段时间过得很消极,他先后到过北非、葡萄牙等国家,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后去了美国。在美国的几年里他几乎从未联系过自己的母亲,他觉得童年应该充满纯真、快乐、梦想,相比之下,成年人的世界充满沉闷、利益,成人应该向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学习。因此安东尼从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用孩子的纯真、好奇来给成人编一个奇幻的故事,让那些被现实绊住的成人能回到童年,从而对现实里迷失了的自我进行反思,去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
《小王子》于1943年发表于美国纽约,因为安东尼是法国人,所以原版是法文的。在同一年,美国人 Katherine woods给小王子出了首部译本, Katherine woods的英文译本《 The Little prince》直接定义了这本书的英文名,因为掌握法语的人相对要少一些,《小王子》的另外250多种语言版本,包括中译本大多也是从 Kathenine woods译本翻译的。由于法译本难以举例,因此下文中所使用的例子以胡雨苏的英译本为例。
《小王子》现在在国内已有几十个版本的翻译译本,内容丰富多彩,有纯文本的,有文图结合的,有全插图版的,还有周年纪念版的。国内反响较好的有:2001年11月哈尔滨出版社,平装中英对照彩色版,艾柯译 ,橘红色封面版本;2000年9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彩色插图本,周国平序胡雨苏译,平装绿色封面版本;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精装,马振聘译,蓝色封面版本,由于这一版发行以来很受欢迎,现在在世面上已经很难买到了。可见《小王子》在国内是非常受欢迎的,从插图版到精装版,受众年龄跨度很大。
《小王子》从英语版到汉语版的翻译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媒介”作用,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翻译者的个人审美观也会对译文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即便字字斟酌,仔细选词造句,译文往往仍不免出现存在歧义或失真的地方。释意理论就不是逐字翻译而是注重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这使《小王子》翻译的过程中既能符合各年龄阶层读者的需求又能符合作品本意。本论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小王子》中释意理论的运用,分析释意理论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变化。1 释意理论的概述
1.1 释意理论的内涵
释意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通过大量的口译实践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翻译理论,在翻译时起着灵魂的作用。释意派主张的就是“释意”,是翻译者通过增改一些语言符号和融入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所作的一种解释,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追求的不是仅仅在语言单位上的对等,而是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效果的相等。
1.1.1 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释意理论翻译注重的是翻译文章的意义,不是字对字的翻译。因此释意理论把翻译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解释为:词义层次的翻译,指的是机械地翻译词的本义,逐字的翻译。话语层次的翻译,指的是翻译一句或几句话语义中含义,是脱离语境和语言环境的句子翻译。篇章层次的翻译是指翻译语言含义和认知知识结合产生的意义[1]p4,即着眼于不同的角度而论及的各个不同侧面。篇章层次翻译是根据思想内容来安排和划分的,体现了作者在文章局部范围内的结构安排。释意翻译目的是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的翻译,像《小王子》这样的文学翻译,除了翻译之外,更重要的是翻译过程中文学的再创作过程。
1.1.2 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翻译时,翻译者首先感知到的是原作者表达的第一语言:源语,翻译时要听意不听词。所以将释意理论分成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作为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翻译的第一部分首要是理解,需要翻译者既要理解原文的语言意思,又要理解里面中隐藏的明喻和暗喻。第二部分脱离语言外壳,不受它的影响,只看源语要说的是什么,最后到达第三个部分重新组合,在翻译者深厚的知识基础上把原文用自己的需要组织表达出来。在某一瞬间脱离已被理解的语言形式外壳,以形成一种不为外来成分所影响的目标语表述,这种脱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了翻译结果是否成功。[2]p7 这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很多的知识基础才能完成。
目 录
1 释意理论的概述 3
1.1 释意理论的内涵 3
1.1.1 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3
1.1.2 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3
1.2 释意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 4
1.2.2 释意理论视阈下文学翻译的文化转向 5
1.2.3 释意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的解读转化 5
2 《小王子》的作品简介 7
2.1 《小王子》作品内容的介绍 7
3 释意理论在《小王子》中的应用 9
3.1 语言表达上的运用 9
3.1.1 增加时态助词 9
3.1.2 增加动词 10
3.1.3 增加语气助词 11
3.1.4 增补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11
3.2 句法结构上的应用 12
3.2.1 增补原文回答句中的省略部分 12
3.2.2 增补分词形式中隐含的主语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小王子》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于1942年的作品 ,安东尼曾入伍参加了空军,亲眼见到了法国空军的惨败。战后安东尼有段时间过得很消极,他先后到过北非、葡萄牙等国家,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后去了美国。在美国的几年里他几乎从未联系过自己的母亲,他觉得童年应该充满纯真、快乐、梦想,相比之下,成年人的世界充满沉闷、利益,成人应该向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学习。因此安东尼从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用孩子的纯真、好奇来给成人编一个奇幻的故事,让那些被现实绊住的成人能回到童年,从而对现实里迷失了的自我进行反思,去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
《小王子》于1943年发表于美国纽约,因为安东尼是法国人,所以原版是法文的。在同一年,美国人 Katherine woods给小王子出了首部译本, Katherine woods的英文译本《 The Little prince》直接定义了这本书的英文名,因为掌握法语的人相对要少一些,《小王子》的另外250多种语言版本,包括中译本大多也是从 Kathenine woods译本翻译的。由于法译本难以举例,因此下文中所使用的例子以胡雨苏的英译本为例。
《小王子》现在在国内已有几十个版本的翻译译本,内容丰富多彩,有纯文本的,有文图结合的,有全插图版的,还有周年纪念版的。国内反响较好的有:2001年11月哈尔滨出版社,平装中英对照彩色版,艾柯译 ,橘红色封面版本;2000年9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彩色插图本,周国平序胡雨苏译,平装绿色封面版本;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精装,马振聘译,蓝色封面版本,由于这一版发行以来很受欢迎,现在在世面上已经很难买到了。可见《小王子》在国内是非常受欢迎的,从插图版到精装版,受众年龄跨度很大。
《小王子》从英语版到汉语版的翻译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媒介”作用,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翻译者的个人审美观也会对译文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即便字字斟酌,仔细选词造句,译文往往仍不免出现存在歧义或失真的地方。释意理论就不是逐字翻译而是注重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这使《小王子》翻译的过程中既能符合各年龄阶层读者的需求又能符合作品本意。本论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小王子》中释意理论的运用,分析释意理论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变化。1 释意理论的概述
1.1 释意理论的内涵
释意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通过大量的口译实践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翻译理论,在翻译时起着灵魂的作用。释意派主张的就是“释意”,是翻译者通过增改一些语言符号和融入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所作的一种解释,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追求的不是仅仅在语言单位上的对等,而是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效果的相等。
1.1.1 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释意理论翻译注重的是翻译文章的意义,不是字对字的翻译。因此释意理论把翻译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解释为:词义层次的翻译,指的是机械地翻译词的本义,逐字的翻译。话语层次的翻译,指的是翻译一句或几句话语义中含义,是脱离语境和语言环境的句子翻译。篇章层次的翻译是指翻译语言含义和认知知识结合产生的意义[1]p4,即着眼于不同的角度而论及的各个不同侧面。篇章层次翻译是根据思想内容来安排和划分的,体现了作者在文章局部范围内的结构安排。释意翻译目的是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的翻译,像《小王子》这样的文学翻译,除了翻译之外,更重要的是翻译过程中文学的再创作过程。
1.1.2 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翻译时,翻译者首先感知到的是原作者表达的第一语言:源语,翻译时要听意不听词。所以将释意理论分成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作为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翻译的第一部分首要是理解,需要翻译者既要理解原文的语言意思,又要理解里面中隐藏的明喻和暗喻。第二部分脱离语言外壳,不受它的影响,只看源语要说的是什么,最后到达第三个部分重新组合,在翻译者深厚的知识基础上把原文用自己的需要组织表达出来。在某一瞬间脱离已被理解的语言形式外壳,以形成一种不为外来成分所影响的目标语表述,这种脱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了翻译结果是否成功。[2]p7 这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很多的知识基础才能完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