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附件)
摘 要张爱玲,一位传奇的女作家,她将自身对母爱的缺失,父爱的缺乏以及爱情悲剧的情感体验融于创作之中,书写出大量虚幻的母爱,颠覆传统的父权和缺憾式爱情的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揭示着男权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习俗对女性的摧残,在文学领域获得较高地位。本文将探索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她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目 录
引言 1
1 张爱玲家庭环境的情感体验 2
1.1 母爱的缺失 2
1.2 父爱的缺乏 3
1.3 爱情的悲剧 3
2 张爱玲情感体验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5
2.1 虚幻的母爱 5
2.2 颠覆传统的父权 6
2.3 缺憾式的爱情 7
3 张爱玲文学研究的意义 9
3.1 现实意义 9
3.2 文学史意义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一名杰出的女作家,其创作涉及了散文、小说、剧作和译文等,其中长篇小说《半生缘》和《小团圆》深受大众的青睐。随着作品的流传,内地掀起一次又一次“张爱玲热”,无数专家和学者对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用26页论鲁迅,却用了42页来论张爱玲。贾平凹赞她为“会说是非的女狐子”。更有人说她是文学史的一朵奇葩。而她如此之高的成就与她亲生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她的一生极其坎坷,童年时期父母离异,她几乎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青年时期与胡兰成的失败婚姻,让她对爱情不再抱有希望;晚年时期与赖雅在美国的生活也过的并不如意。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张爱玲以男女、爱情和婚姻为题的文学创作。
对作家而言,写作题材和写作原因,以及写作天性的形成,往往是童年时代对他们心灵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而促成。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持久的,家庭环境和童年生活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一些他们的真实生活。一个作家在生活中越是缺少什么,而在他的作品中就会对此越是突出表现。
张爱玲作为一个从小就敏于体悟生活苦难并且多思善感的作家,她自身的家庭环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她文学创作是极具影响的,她的故事里几乎没有亲情的存在,而她却能用一个个穿透生命的故事,关注世俗体察人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1 张爱玲家庭环境的情感体验
张爱玲有着特别显耀的家族背景,她的祖父是清末有名的大臣,外祖父是“浙东三黄”之一,祖母是晚清中堂李鸿章的女儿,就连母亲也是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唯独父亲是典型的荡子遗少。清末年间,这样贵族气氛浓郁的家族显赫无比,可是张爱玲却并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幸福。她的父亲是个性格暴躁,并且遛鸟、赌博、吸毒等恶习集于一身的荡子。母亲则是一位向往新式生活有思想的女性,与她父亲腐化堕落的思想格格不入,以至她放弃家庭,丢下刚满四岁的张爱玲去英国求学。至此之后,她的母亲也曾回国试图挽救家庭,可是并未成功,生活与思想的双重差异导致他们争吵不断,最终以离婚收尾,离婚后的母亲再次抛儿弃女远赴欧洲。就这样,张爱玲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成长,她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慈祥,父爱的威严,以及家庭所带给人的那种温暖和快乐。
1.1 母爱的缺失
母爱的缺失对张爱玲来说是她成长过程中灰暗的一笔,由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让她整个童年都在对母爱充满期望和失望之中度过。
在张爱玲八岁之时,她的母亲回国,试图挽救这个破裂的家庭,可是生活与思想的巨大差异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婚,再次抛下儿女,远赴欧洲。苦涩的经历让张爱玲对她母亲的情感变得更加疏远,造就她怯生孤僻的性格,并且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实是我从来没脱出那‘尴尬的年龄’,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夫人不言,言必有失。’”[1]P219从这样的话里可以看出母爱的缺失对张爱玲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形成她孤僻又敏感的性情。
在她十七岁的那年,由于继母挑唆而被父亲暴打后又在空房里幽禁了半年多。当她摆脱那个带给她伤痛的家后,去投靠自己的母亲,期盼母亲能给予她关爱和温暖,可是在经济压力下,母亲也显得颇为自私与算计。中学毕业后她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可是精于合计的母亲却对张爱玲提议,若要早早嫁人,就无须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可以用那些钱来装饰自己,要想读书,就没有闲钱让她去购置衣物。
当她的弟弟也来投靠母亲时,母亲却告知弟弟自己的经济力量只够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不能收留他,即使弟弟哭泣也没有让母亲心软,弟弟最终只能带着悲伤回到父亲的家中。
张爱玲说:“同时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2]P125人们总是歌颂母爱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但张爱玲笔下的母爱,让人无法引以为荣,她对自私算计的母亲已经彻底失望,故而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也多是庸俗、冷漠、自私的。
1.2 父爱的缺乏
父母离婚之后,母亲黄逸梵再次远走异国,张爱玲只能倚赖她父亲过活,然而同父亲的生活让她并没有感悟到一丝父爱,而是封建社会中父权的独裁和冷酷。
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整天只知道遛鸟、赌博、吸鸦片,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当他在外面娶了姨太后,对待儿女更是没有亲情可言,一次又一次的殴打年幼的张爱玲,当她被打倒在地上时,残忍的父亲居然还要继续踢她几脚,甚至还说要用手枪打死自己的女儿。最后被监禁在空房的她生了痢疾,几近死亡,可是她的父亲不但不给她请医生,连药也不给她吃。
本就失去母爱的庇护,父亲又是这般极尽冷漠又残忍,对张爱玲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让她对父亲产生鄙薄和怨恨的敌对情绪,当她在餐桌上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因一点小事打了弟弟一巴掌,她就流着泪一个人躲到浴室,面对镜子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2]P108可见她对父亲的痛恨已经到了极致。在她逃离这个家之后与此再无往来。在她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中,张爱玲都不愿正面提到与父亲相关的话题。可在作品之中,几乎所有男性形象都有她父亲的缩影,即便如此,他们也是腐朽和黑暗的象征。
1.3 爱情的悲剧
张爱玲与胡兰成失败的婚姻,是她人生的一大悲剧。
胡兰成,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并且年龄也比张爱玲大出很多,可是他却仅凭一张婚书就陪张爱玲度过她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最终因为他的风流成性才使张爱玲写信与其断绝关系。张爱玲是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聪明女子,胡兰成的文学才气曾经深深地吸引过她,可是当她清楚地知道胡兰成不再爱她时,她也可以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在她后期创作的《小团圆》未问世之前,张爱玲的朋友们就担心“无赖人”胡兰成会抓住《小团圆》出版的良机大做文章,根本不会顾及到张爱玲的生死。胡兰成让张爱玲的爱情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让她看透人情冷暖,在颓败懦弱和无爱的情感中觉醒,形成一生苍凉孤独的创作风格。
在张爱玲的爱情历程中,备受争议的是与她多次合作的影视导演桑弧,张爱玲与桑弧是经友人介绍而相识,外界对他俩的感情一直是众说纷纭,可是在友人前来说媒的时候,张爱玲却再三摇头,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对,当时的张爱玲可能还处在上段爱情的悲剧中,又或许她与桑弧之间并无爱情,只是外人觉得他们适合而已。当桑弧娶其他女子为妻后,张爱玲就选择离开了上海,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见过面,直到张爱玲去世之后,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文字评说或怀念张爱玲,可是,桑弧却始终都保持着沉默。
目 录
引言 1
1 张爱玲家庭环境的情感体验 2
1.1 母爱的缺失 2
1.2 父爱的缺乏 3
1.3 爱情的悲剧 3
2 张爱玲情感体验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5
2.1 虚幻的母爱 5
2.2 颠覆传统的父权 6
2.3 缺憾式的爱情 7
3 张爱玲文学研究的意义 9
3.1 现实意义 9
3.2 文学史意义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一名杰出的女作家,其创作涉及了散文、小说、剧作和译文等,其中长篇小说《半生缘》和《小团圆》深受大众的青睐。随着作品的流传,内地掀起一次又一次“张爱玲热”,无数专家和学者对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用26页论鲁迅,却用了42页来论张爱玲。贾平凹赞她为“会说是非的女狐子”。更有人说她是文学史的一朵奇葩。而她如此之高的成就与她亲生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她的一生极其坎坷,童年时期父母离异,她几乎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青年时期与胡兰成的失败婚姻,让她对爱情不再抱有希望;晚年时期与赖雅在美国的生活也过的并不如意。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张爱玲以男女、爱情和婚姻为题的文学创作。
对作家而言,写作题材和写作原因,以及写作天性的形成,往往是童年时代对他们心灵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而促成。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持久的,家庭环境和童年生活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一些他们的真实生活。一个作家在生活中越是缺少什么,而在他的作品中就会对此越是突出表现。
张爱玲作为一个从小就敏于体悟生活苦难并且多思善感的作家,她自身的家庭环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她文学创作是极具影响的,她的故事里几乎没有亲情的存在,而她却能用一个个穿透生命的故事,关注世俗体察人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1 张爱玲家庭环境的情感体验
张爱玲有着特别显耀的家族背景,她的祖父是清末有名的大臣,外祖父是“浙东三黄”之一,祖母是晚清中堂李鸿章的女儿,就连母亲也是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唯独父亲是典型的荡子遗少。清末年间,这样贵族气氛浓郁的家族显赫无比,可是张爱玲却并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幸福。她的父亲是个性格暴躁,并且遛鸟、赌博、吸毒等恶习集于一身的荡子。母亲则是一位向往新式生活有思想的女性,与她父亲腐化堕落的思想格格不入,以至她放弃家庭,丢下刚满四岁的张爱玲去英国求学。至此之后,她的母亲也曾回国试图挽救家庭,可是并未成功,生活与思想的双重差异导致他们争吵不断,最终以离婚收尾,离婚后的母亲再次抛儿弃女远赴欧洲。就这样,张爱玲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成长,她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慈祥,父爱的威严,以及家庭所带给人的那种温暖和快乐。
1.1 母爱的缺失
母爱的缺失对张爱玲来说是她成长过程中灰暗的一笔,由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让她整个童年都在对母爱充满期望和失望之中度过。
在张爱玲八岁之时,她的母亲回国,试图挽救这个破裂的家庭,可是生活与思想的巨大差异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婚,再次抛下儿女,远赴欧洲。苦涩的经历让张爱玲对她母亲的情感变得更加疏远,造就她怯生孤僻的性格,并且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实是我从来没脱出那‘尴尬的年龄’,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夫人不言,言必有失。’”[1]P219从这样的话里可以看出母爱的缺失对张爱玲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形成她孤僻又敏感的性情。
在她十七岁的那年,由于继母挑唆而被父亲暴打后又在空房里幽禁了半年多。当她摆脱那个带给她伤痛的家后,去投靠自己的母亲,期盼母亲能给予她关爱和温暖,可是在经济压力下,母亲也显得颇为自私与算计。中学毕业后她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可是精于合计的母亲却对张爱玲提议,若要早早嫁人,就无须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可以用那些钱来装饰自己,要想读书,就没有闲钱让她去购置衣物。
当她的弟弟也来投靠母亲时,母亲却告知弟弟自己的经济力量只够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不能收留他,即使弟弟哭泣也没有让母亲心软,弟弟最终只能带着悲伤回到父亲的家中。
张爱玲说:“同时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2]P125人们总是歌颂母爱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但张爱玲笔下的母爱,让人无法引以为荣,她对自私算计的母亲已经彻底失望,故而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也多是庸俗、冷漠、自私的。
1.2 父爱的缺乏
父母离婚之后,母亲黄逸梵再次远走异国,张爱玲只能倚赖她父亲过活,然而同父亲的生活让她并没有感悟到一丝父爱,而是封建社会中父权的独裁和冷酷。
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整天只知道遛鸟、赌博、吸鸦片,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当他在外面娶了姨太后,对待儿女更是没有亲情可言,一次又一次的殴打年幼的张爱玲,当她被打倒在地上时,残忍的父亲居然还要继续踢她几脚,甚至还说要用手枪打死自己的女儿。最后被监禁在空房的她生了痢疾,几近死亡,可是她的父亲不但不给她请医生,连药也不给她吃。
本就失去母爱的庇护,父亲又是这般极尽冷漠又残忍,对张爱玲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让她对父亲产生鄙薄和怨恨的敌对情绪,当她在餐桌上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因一点小事打了弟弟一巴掌,她就流着泪一个人躲到浴室,面对镜子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2]P108可见她对父亲的痛恨已经到了极致。在她逃离这个家之后与此再无往来。在她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中,张爱玲都不愿正面提到与父亲相关的话题。可在作品之中,几乎所有男性形象都有她父亲的缩影,即便如此,他们也是腐朽和黑暗的象征。
1.3 爱情的悲剧
张爱玲与胡兰成失败的婚姻,是她人生的一大悲剧。
胡兰成,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并且年龄也比张爱玲大出很多,可是他却仅凭一张婚书就陪张爱玲度过她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最终因为他的风流成性才使张爱玲写信与其断绝关系。张爱玲是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聪明女子,胡兰成的文学才气曾经深深地吸引过她,可是当她清楚地知道胡兰成不再爱她时,她也可以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在她后期创作的《小团圆》未问世之前,张爱玲的朋友们就担心“无赖人”胡兰成会抓住《小团圆》出版的良机大做文章,根本不会顾及到张爱玲的生死。胡兰成让张爱玲的爱情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让她看透人情冷暖,在颓败懦弱和无爱的情感中觉醒,形成一生苍凉孤独的创作风格。
在张爱玲的爱情历程中,备受争议的是与她多次合作的影视导演桑弧,张爱玲与桑弧是经友人介绍而相识,外界对他俩的感情一直是众说纷纭,可是在友人前来说媒的时候,张爱玲却再三摇头,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对,当时的张爱玲可能还处在上段爱情的悲剧中,又或许她与桑弧之间并无爱情,只是外人觉得他们适合而已。当桑弧娶其他女子为妻后,张爱玲就选择离开了上海,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见过面,直到张爱玲去世之后,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文字评说或怀念张爱玲,可是,桑弧却始终都保持着沉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