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红《后花园》的儿童视角

试论萧红《后花园》的儿童视角[20191216202105]
内容摘要:《后花园》是萧红关于童年回忆的代表作品。通过儿童视角,了解并分析萧红的《后花园》。文本的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细节刻画、情节叙述以及人物形象是分析儿童视角的主要途径。
基于对《后花园》的细读研究,从儿童视角入手,通过儿童视角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视角的转换、语言分析、情感更迭、后花园的局限性及其折射的现实问题的分析,进入《后花园》的魅力世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萧红《后花园》儿童视角
Key words: Xiao Hong;Back Garden;the angle of children 目 录
一、前言 1
二、《后花园》与儿童视角 1
(一)儿童视角的观察对象 2
(二)儿童视角的情感传递 3
三、《后花园》中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的相互转换 4
(一)观察角度与叙述语言的差异 4
(二)情感寄托的更迭 5
(三)视角转换中的人物 5
四、儿童视角的独特性 8
(一)清晰单纯的理念 8
(二)情感的断层 8
五、现实中的“后花园” 9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试论萧红《后花园》的儿童视角
一、前言
儿童视角小说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思想先进的革命者的智慧结晶,是时代的产物。辛亥革命爆发后,西方主流思想和文化流入内地,中国国内的文学发展也随之跃动。自鲁迅先生在1911年创作的《怀旧》之后,儿童视角作为一种有指向性的、特殊情怀的、独特的立场的创作方式被作家们所追捧和效仿。这种现象就是“儿童本位”论。“作家表达对儿童价值的深入体认、对儿童生命特征的认知、对儿童天性的塑造”。即以儿童为中心,深入地对儿童的特征与价值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李劼人的《儿时影》、萧乾的《篱下》、骆宾基的《幼年》、冰心的《分》等作品。
自古以来,儿童既是被保护的对象,也是被赞扬的对象。保护儿童的人通常认为儿童是弱者,赞扬儿童的人通常认为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在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例子可以举证。然而,王文玲在《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创作论》中指出,“进入当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是以成人视角写就的历史。以成人为叙述人,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常规的、垄断的叙述模式。较之成人,儿童却一直被忽视,中国文学长期以来也没有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
儿童视角打破了陈旧的成人眼光,以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作品为人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视角是打破常规的、非垄断的。儿童视角小说的创作发展捧出了儿童的地位,这无疑是对人的关注的一种完善。
本文以萧红的《后花园》为例,逐步分析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寻找到儿童视角小说存在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剖析作家的创作意图,获得对作家精神世界的深层挖掘,并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文本本身出发并结合作者的情感归宿与人生经历进行分析,探寻童年的意义以及作家所要追求的幸福世界。这对我们现代人理解生活感悟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后花园》与儿童视角
《后花园》中多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景物刻画栩栩如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文字背后,展现了妙趣无限的后花园。
(一)儿童视角的观察对象
钱理群在《〈后花园〉文本细读》中把文本分为三个部分:“楔子、本事、尾声。”通俗一点,也可以把这三个部分称为:前奏、发展、结局。“第一个部分从‘后花园五月里就开花的’到‘他不甘心停止似的’;第二部分从‘有一天下雨了’到‘帘子后边就藏着出生不久的婴孩和孩子的妈妈’;第三部分从‘又过了两年,孩子的妈妈死了’至文本最末”。这样分开一看,《后花园》的文本结构是非常完整的。划分文本层次,有利于把握文本,更易掌握文意。
第一部分中,《后花园》开篇就采用儿童视角。后花园是五月开花的,紧接着在六月就结果子的有黄瓜、茄子、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倭瓜。在这里,语言偏向于简单和直观,同时伴有重复性,儿童的叙述特点已经开始展露。那些带有颜色的黄瓜和西红柿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倭瓜蔓子爬着的方向又发现倭瓜上还开了一朵大黄花。显而易见,带有颜色和形状的事物都是儿童能轻易发现的东西。
“在朝露里,那样嫩弱的须蔓的枝头,好像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不敢去碰,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这样嫩绿并且脆弱的须蔓激起了儿童天生的“保护欲”,虽然好看,但又担忧它会一触即断,多么天真和单纯的思想。到这里,不免会引人思索:“淡绿色玻璃抽成的”这种表述,出现在文本里似乎及其适合。它没有被冠名为“翡翠”,也没有被过往的人群抚摸采摘,它反而被担心和牵挂着,这样的纯纯的心思将儿童视角描摹的更深更细了。
除了颜色和形状外,声响显然也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法宝。“铜锣在磨夫的脚下,东踏一下它就‘咚’,西踏一下它就‘咚’;这些黄瓜也就在窗子上滴滴嘟嘟的跟着东边‘咚’,西边‘咚’”。这样重复的话语、立体的声响不禁让人身临其境:睁着大大的眼睛,跟着耳边听到的声响东边一下西边一下的转动着眼睛,满眼全是新鲜和好奇。这样饱满的叙事使得儿童的思维特征跃然纸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追寻让儿童的世界充满无限的趣味性。
“胭粉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象火一般”。这也是以儿童视角而进行的比喻,把开得艳丽的花比喻成火,虽然辞藻不是那么的华丽,但是读起来却带有淳朴,“老实”的形容反而更突显了后花园旺盛的生命力和趣味性。
在这热闹闹的后花园里还有一座冷清清的黑洞洞的磨房,很显然,凄清的磨房和夏季的后花园在无形中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后花园的趣味性又怎会仅限于此!之所以说后花园富有趣味性是有原因的。“从磨房看这园子,这园子更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的金属的了,简直象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文本中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却能引人遐想。就像是在一个神秘的窗口观赏一副动态图画:虫飞花浓,生机勃勃。但是这样漂亮的缨子却不发出什么奇特的香气,在此,玉蜀黎缨子的内在与外在形成反差,美丽的外表下并没有浓郁的香气,独树一帜。
至此,文本的多数比喻和对比手法集中在以上阐述中。
(二)儿童视角的情感传递
在不动声色的却栩栩如生的后花园刻画中,也能感知到作者从儿童视角中所传递的成人化的信息。“玉蜀黎的缨子干净得过分了,简直不知道它为什么那样干净,不知怎样它才那样干净的,不知怎样才做到那样的”。一系列的追问似乎让人透不过起来,是啊,这都是为什么呢?反复阅读文本,就能从原文中找寻确切的答案。“玉蜀黎的缨子刚刚才出缨”几个字让人恍然大悟。因为玉蜀黎的缨子在温暖的六月里抽芽,在六月里生长的芽苗通常都是生长速度极快的。正是因为如此,玉蜀黎的缨子长得非常之快,根本就来不及弄脏。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儿童,儿童宛如新芽,生长得快,纯洁而天真,也许萧红借此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儿童天性的赞美和向往,她想成为儿童那般纯洁而无忧的人可是偏偏又苦寻无方。
在玉蜀黎的缨子没有香气的时候,“蜂子、蝴蝶永久不在它上边搔一搔,或是吮一吮”。因为缨子没有浓烈气味所以蝴蝶蜜蜂也只是略略飞过枝头,不做长时间的停留。这就像是儿童一样,因为自身的天真无知,所以并不会对外界的干扰产生困扰;也像是成年人一样,只要内心平静就不会遭受外界的侵袭。
不要以为这么繁盛的后花园是归因于一个心思细腻的主人,实际上,“这园主并非怎样精细的人,而是一位敦厚厚的老头”。园主把花园多半变成了菜园,冬去春来,那些廉价的草本植物一代一代的传承,每逢春天都会自己生长出新芽来。也是因为这样,这趣味花园才无处不生长着花。就像常说的一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幸有园主这样大大咧咧之人,才造就了这样的茂盛且永生的后花园。如果园子里全部都生长的名贵的花草,也许它不要多时就会被游人采摘殆尽,就不会有萧红记忆里的后花园。至此,似乎能感觉到萧红对儿童时代的强烈思念之情,她字字透露出童年生活的快乐之处。不难看出,她同时借助儿童的视角表述了自己内心的思乡之心。
三、《后花园》中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的相互转换
《后花园》并不是至始至终都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文本结合了多视角交叉运用,利于读者和作家达成共鸣。
(一)观察角度与叙述语言的差异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相互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视角方面。儿童与成人的视角固然存在差异,儿童容易关注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性状和颜色等;成人则注重事物的实质,即越过表象对实质进行思考。开篇中儿童视角运用较为集中,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描写后花园的景物的。而后,成人视角运用在冯二成子身上,集中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