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名词重叠式研究(附件)

摘 要重叠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与现代汉语相比,地方方言重叠式的形式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多。本文以榆林方言中的名词重叠式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地收集文献资料,从构成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表义特点等三个方面展开对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描写分析,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名词重叠式进行比较,展示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全貌。
Key words: Yulin dialect; Nouns of reduplication; Formation form; Semantic features 目 录
1 引言 1
2 榆林市及榆林方言概况 2
2.1 榆林市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地理概况 2
2.2 榆林方言概况 2
3 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3
3.1 AA式 3
3.2 ABB式 3
3.3 AAB式 4
3.4 AABB式 4
3.5 ABCC式 5
3.6 带“圪”名词重叠式 5
4 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表义特点 7
4.1 表小称、爱称 7
4.2 表新义、原义 7
4.3 表专指、泛指 8
4.4 表修饰 8
5 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为了方便交流,8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普通话。随着国家语言规范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话,方言的地位每况愈下。而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对于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开始受到了重视。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属于晋语区大包片。[1]P6明朝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和平衡地域之间的发展进行了大迁徙。而当时的榆怀卫(今榆林市)也是移民地之一。同时又因为榆林处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的交界处,所以榆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是比较复杂的,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
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中,词汇是最能体现语言发展变化的。榆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言中存在大量词语重叠现象,典型如:碗碗、咋咋呼呼、肿愣愣、一沓沓。而名词重叠式因数量多、形式丰富、表达语义多样,在榆林方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榆林方言中的名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从构成形式、表义特点、语法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和分析,力图展示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全貌。
2 榆林市及榆林方言概况
2.1 榆林市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地理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临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地貌基本上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2]P36
榆林市辖两区十县,一百五十六个乡镇,十六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70万。
榆林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的上郡地,东晋时期,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榆林靖边县)建立大夏国。北宋时榆林市属于永兴军路、明朝成化七年,在长城一带设置了榆林卫。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设榆林道。2000年7月1日,建立地级榆林市。
2.2 榆林方言概况
陕西方言大致包括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三个大的方言区。榆林方言归属于晋语中的大包片。
榆林方言从语音来看,共有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韵母40个(不包括儿化韵),单字调5个,调值分别为:阴平(33)、阳平(213)、上声(213)去声(51)、入声(3)。在词汇方面,榆林方言有大量极具特色的“圪”头词,如:圪痂;圪蛋;圪枝枝;圪台台;圪尖尖;圪堆堆等。也有大量的重叠现象,多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同时,榆林方言中的名词重叠式在表义上具有表小称,如:圪堆堆是表示小的圪堆。
“要问老家在何处,洪洞县里大槐树”。[3]P50在明朝一统天下之后,为了平衡地域之间的发展和巩固统治,先后从山西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而当时的榆林卫(今榆林)也是移民的迁徙地之一。这也是榆林方言为晋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榆林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现代汉语》中把重叠式定义为“由相同的词根语素相叠而成”[4]P213,也被称为重叠或重叠现象。每个重叠式都有它的基式。如“碗碗”是由“碗”重叠而成的。“碗”是“碗碗”的基式,“碗碗”是“碗”的重叠式。重叠式是人类语言广泛使用的语法手段,不仅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内容,还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而名词重叠式是榆林方言中数量较多、应用范围也比较广的。
3.1 AA式
(1)亲属称谓:
爷爷 奶奶 婆婆外婆 姨姨 娘娘姑姑 大大叔叔 婶婶 哥哥
(2)指物的名词:
①盒盒装物品的小盒子:零碎东西都在那盒盒里面放着呢。
②房房体积较小的房子:他临时在那里用砖盖了个房房。
③碗碗比正常状况下小一点的碗:你去把小孩吃饭的那个碗碗拿过来。
④眼眼小眼或者小窟窿:你看那墙上有个眼眼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由上例可以总结出,榆林方言中对于亲属的称谓,不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是以重叠的形式出现的。与普通话相比较,指物的AA式数量较多,如:杯杯、盆盆、房房、窗窗。而普通话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如“娃娃、宝宝”等。如果要有类似的表达,一般是词根后添加“子”尾,如:杯子、盆子、房子、窗子。榆林方言中指物的AA式在表义上还比普通话多了一层表小称的意义。
3.2 ABB式
(3)门栓栓 水珠珠 雨点点
⑤睡觉了,你把那门栓栓拉一下。
⑥你看这刚下完雨,草草上都是水珠珠。
⑦把伞拿上!雨点点落衣服上都把衣服弄湿了。
(4)豁唇唇 洋码码 酒盅盅
⑧你把那酒盅盅拿来,今天要喝两口!
⑨你看这碎娃娃聪明的很,洋码码能数到一百。
⑩娃娃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个豁唇唇。 (5)床沿沿 炕边边 墙根根
?别坐在床沿沿,小心掉下去。
?炕边边不热,你往中间靠靠。
?笤帚什么的都在墙根根放着呢你自己去拿
(6)脸蛋蛋 指头头 小手手
?碎娃娃这脸蛋蛋嫩嫩的真好摸。
?小心别让竹签把指头头弄伤。
?来让我看看你的小手手。
这类重叠,基式是AB,重叠式是ABB。重叠之后的ABB一般有表小称的语义。(3)类的ABB式,同一个BB可以跟在不同的名词后边,凝固性不强,但也比较能产,数量居多。(4)类ABB式是一个整体,AB能够表达较为完整的意义,重叠后语气、感情更为明显,但与(3)类的ABB式相比数量较少。(5)类的ABB式是由方位名词重叠后加一语素构成的,用以表示位置的极端性。(6)类的ABB式则是用于对幼儿的爱称,在正常状态下一般不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