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的儿童文学观
摘 要丰子恺是一位在多个文化领域都有着杰出成就的文化艺术大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描写儿童、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而论,丰子恺在一生丰富的作品中展现了其个人鲜明的儿童文学观。本文依照儿童文学观念的发展史,结合丰子恺主要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其分为少年音乐与美术教育故事、抗日战争童话故事、理想大同世界的相关故事等几个类型,从中归纳了丰子恺儿童文学观念中体现的强调教育作用、培养儿童同情心、传达理想社会观念等若干特征,并根据其所处时代以及个人生涯经历总结了相关的原因,同时论述了丰子恺其人在儿童文学方面的卓越影响作用。
目 录
引 言 1
1 儿童文学观的演变 2
1.1 世界儿童文学观 2
1.2 中国儿童文学观 2
2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及其表现 4
2.1 丰子恺以“童心说”为核心的儿童文学观 4
2.1.1 重视儿童文学的美育作用 4
2.1.2 提倡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并反哺成人 5
2.1.3 利用儿童文学传达理想社会观 5
2.2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的表现 6
2.2.1 利用少儿艺术故事进行审美教育与价值观塑造 6
2.2.2 以抗战背景童话培养儿童的社会观与同情心 7
2.2.3 利用大同世界题材故事传达理想社会观 8
3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10
3.1 个人原因 10
3.2 社会原因 11
4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的价值 12
4.1 对社会的价值 12
4.2 对儿童文学界的价值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学者朱自强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提出:“所谓儿童文学观,就是在一定儿童观理论指导下对各种儿童文学现象总体的指导与把握。”[1]P53儿童文学观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石。儿童文学应该描写什么内容?出于何种目的进行创作?是否有意识地面向儿童这一读者群体?要传达何种思想?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种种,这些都属于儿童文学观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儿童文学家而言,研究他们的儿童文学观,对于把握他们的创作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各自的儿童文学观也是衡量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的一个主要尺度。
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丰子恺是一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文化艺术大家。作为一位有“儿童崇拜”情绪的知识分子,他的才华渊综广博,作为作家、漫画家、音乐家、文学研究者均有杰出成就,他在每一个文艺领域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 “童心说”的创作思想,将对于童心的追求视作美学思想的至高境界。这决定了丰子恺在儿童文学的历史中具备非常独特的面貌;他以风格鲜明的关于儿童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独特的虔诚的儿童观念引起了文坛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流程中,丰子恺不能算是儿童文学的自觉创作者,但在他以成人心态接近儿童的一部分艺术作品中,他毫无保留地礼赞童心,视童心为理想追求的寄托,并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客观上对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化和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丰富和独特的贡献。因此,靠近丰子恺,可以发现,童心是他人格品性的虔心寄寓,这构成了丰子恺毕生持有的思想底蕴与艺术血脉。因而,丰子恺与以教育为目的的我国儿童文学总体思潮变化方向有所不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更多是出于本真的对儿童的热爱,而并非带有教育目的性的。
本文基于这一基础,对丰子恺的思想与作品进行相应的研究,试图还原并分析出他在儿童文学观念方面的独特面貌与成就。
1 儿童文学观的演变
儿童文学是一类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有着鲜明的读者针对性,也即面向少年儿童读者群体而被创作。在世界各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诞生与发展,都与该社会中儿童文学的观念的创生与变迁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儿童文学观是指引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它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面貌、形式与目的,因此,对儿童文学观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精髓。
1.1 世界儿童文学观
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这一概念较早的论述、形成,要追溯到对儿童观念的形成上。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宗教主导了人们主要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专门针对儿童的文学教化的概念根本没有诞生的土壤。
到了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2]P383他着重批驳了基督教的原罪观,认为儿童生来并没有原罪,着力于强调儿童的经验是后天取得的,因此儿童需要专门的知识获取体系,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可以说是儿童文学诞生的一个前提。卢梭的《爱弥儿》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儿童本质的纯洁性,同时在洛克的“白纸说”的基础上,强调了儿童善良与美好的天性。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3]P61卢梭认为,人性中的劣势与弱点都是后天造就的。
总体来说,洛克和卢梭的哲学观点,也分别成为了未来儿童文学观念的两大主流思想源头,一为“教育的儿童文学”,也即教育主义的;二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也即儿童中心主义的。后世的西方国家儿童文学作家人数众多,思想各异,不过大体上其文学宗旨都可以归结在这两个框架下,或者是归结于这两个主旨的调和范围之内,总体说来,两种思潮呈现互相渗透、协同发展的态势中。
1.2 中国儿童文学观
中国有着较为特殊的社会历史进程,因而中国的儿童文学观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性状。具体地说,在漫长的古文明时期,中华文明在儿童文学领域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古代中国儿童的文化生活基本上集中于“蒙学”这一形式中,蒙学强调的是让儿童接受语言、文字以及思想方面的启蒙教育,而在以儿童作为思想主体的儿童文学维度上可以说是空白的。中国的各种类型儿童文学在大部分时间段内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齐头并进式的发展,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教育文学”在创作数量与舆论阵地上都占据了主要地位,大部分儿童文学的目的是将儿童塑造为成人的样子,而不是以儿童所具备的“童心”状态去审视世界。
近代中国“西风东渐”,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发端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直接肇始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潮流。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访问中国,带来了“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4]P48的教育思想。周作人、郑振铎等就明确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所喜爱所能看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5]P124。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左翼社会思潮的牵引下,中国儿童文学跟随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转向了“现实主义”和“教育主义”方向。鲁兵于1962年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目 录
引 言 1
1 儿童文学观的演变 2
1.1 世界儿童文学观 2
1.2 中国儿童文学观 2
2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及其表现 4
2.1 丰子恺以“童心说”为核心的儿童文学观 4
2.1.1 重视儿童文学的美育作用 4
2.1.2 提倡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并反哺成人 5
2.1.3 利用儿童文学传达理想社会观 5
2.2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的表现 6
2.2.1 利用少儿艺术故事进行审美教育与价值观塑造 6
2.2.2 以抗战背景童话培养儿童的社会观与同情心 7
2.2.3 利用大同世界题材故事传达理想社会观 8
3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10
3.1 个人原因 10
3.2 社会原因 11
4 丰子恺儿童文学观的价值 12
4.1 对社会的价值 12
4.2 对儿童文学界的价值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学者朱自强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提出:“所谓儿童文学观,就是在一定儿童观理论指导下对各种儿童文学现象总体的指导与把握。”[1]P53儿童文学观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石。儿童文学应该描写什么内容?出于何种目的进行创作?是否有意识地面向儿童这一读者群体?要传达何种思想?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种种,这些都属于儿童文学观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儿童文学家而言,研究他们的儿童文学观,对于把握他们的创作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各自的儿童文学观也是衡量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的一个主要尺度。
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丰子恺是一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文化艺术大家。作为一位有“儿童崇拜”情绪的知识分子,他的才华渊综广博,作为作家、漫画家、音乐家、文学研究者均有杰出成就,他在每一个文艺领域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 “童心说”的创作思想,将对于童心的追求视作美学思想的至高境界。这决定了丰子恺在儿童文学的历史中具备非常独特的面貌;他以风格鲜明的关于儿童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独特的虔诚的儿童观念引起了文坛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流程中,丰子恺不能算是儿童文学的自觉创作者,但在他以成人心态接近儿童的一部分艺术作品中,他毫无保留地礼赞童心,视童心为理想追求的寄托,并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客观上对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化和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丰富和独特的贡献。因此,靠近丰子恺,可以发现,童心是他人格品性的虔心寄寓,这构成了丰子恺毕生持有的思想底蕴与艺术血脉。因而,丰子恺与以教育为目的的我国儿童文学总体思潮变化方向有所不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更多是出于本真的对儿童的热爱,而并非带有教育目的性的。
本文基于这一基础,对丰子恺的思想与作品进行相应的研究,试图还原并分析出他在儿童文学观念方面的独特面貌与成就。
1 儿童文学观的演变
儿童文学是一类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有着鲜明的读者针对性,也即面向少年儿童读者群体而被创作。在世界各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诞生与发展,都与该社会中儿童文学的观念的创生与变迁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儿童文学观是指引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它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面貌、形式与目的,因此,对儿童文学观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精髓。
1.1 世界儿童文学观
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这一概念较早的论述、形成,要追溯到对儿童观念的形成上。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宗教主导了人们主要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专门针对儿童的文学教化的概念根本没有诞生的土壤。
到了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2]P383他着重批驳了基督教的原罪观,认为儿童生来并没有原罪,着力于强调儿童的经验是后天取得的,因此儿童需要专门的知识获取体系,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可以说是儿童文学诞生的一个前提。卢梭的《爱弥儿》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儿童本质的纯洁性,同时在洛克的“白纸说”的基础上,强调了儿童善良与美好的天性。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3]P61卢梭认为,人性中的劣势与弱点都是后天造就的。
总体来说,洛克和卢梭的哲学观点,也分别成为了未来儿童文学观念的两大主流思想源头,一为“教育的儿童文学”,也即教育主义的;二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也即儿童中心主义的。后世的西方国家儿童文学作家人数众多,思想各异,不过大体上其文学宗旨都可以归结在这两个框架下,或者是归结于这两个主旨的调和范围之内,总体说来,两种思潮呈现互相渗透、协同发展的态势中。
1.2 中国儿童文学观
中国有着较为特殊的社会历史进程,因而中国的儿童文学观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性状。具体地说,在漫长的古文明时期,中华文明在儿童文学领域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古代中国儿童的文化生活基本上集中于“蒙学”这一形式中,蒙学强调的是让儿童接受语言、文字以及思想方面的启蒙教育,而在以儿童作为思想主体的儿童文学维度上可以说是空白的。中国的各种类型儿童文学在大部分时间段内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齐头并进式的发展,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教育文学”在创作数量与舆论阵地上都占据了主要地位,大部分儿童文学的目的是将儿童塑造为成人的样子,而不是以儿童所具备的“童心”状态去审视世界。
近代中国“西风东渐”,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发端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直接肇始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潮流。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访问中国,带来了“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4]P48的教育思想。周作人、郑振铎等就明确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所喜爱所能看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5]P124。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左翼社会思潮的牵引下,中国儿童文学跟随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转向了“现实主义”和“教育主义”方向。鲁兵于1962年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