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都看川端康成的京都情结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京都是川端康成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学创作的摇篮。在《古都》中,川端康成把京都作为创作背景,并通过其熟练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为我们描绘了古色古香的日本京都。本论文就从三大方面来体现川端康成深藏内心的京都情结,例如风俗习惯所写的是京都古老的历史文化、物象描写所体现的是京都的美与古老、平凡人物来突出京都的底层生活和时代的缩影,进而不断缩小到某一方面。所以在《古都》中,小说通过川端康成不断地、细致地描写去为我们展现他难以放下的京都情结。
目 录
引 言 1
1 京都情结在《古都》中的体现 2
1.1在风俗习惯描写中的体现 2
1.2在物象描写中的体现 4
1.3在平凡人物描写中的体现 7
2 京都情结的源起 10
3 京都情结的文学史价值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著名小说家,写了很多作品,大多数都是中短篇小说,并在1968年以三部代表作《雪国》、《古都》、《千纸鹤》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古都》这部小说中他通过描写人、事物来表达他的京都情结,可是京都情结是什么呢?要想了解什么是京都情结,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情结。情结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藏在一个人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在《古都》中,京都情结就是指京都能给予川端康精神寄托,抚平心灵创伤的一种心理情愫,主要是内心的一种活动。因为在川端康成创作《古都》的时候就说过:“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随后在随笔中也写道“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正是因为川端康成对京都的这种依恋之情,所以他在后期写《古都》的时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心理的情感。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在战后所创作的,他要反映出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表达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但更重要的是他要表达自己的京都情结。川端康成把各种景物、人物写到小说中去,就是为了通过这些人和物去表达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去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达他那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对京都情结进行表达的。第一部分是京都情结的体现,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风俗习惯的描写、对物象的描写、对平凡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京都的情感,比如祗园节和时代祭的历史悠久、传统和服的心灵寄托、千重子和苗子之间的遗憾之情;第二部分是京都情结的源起,主要是讲川端康成为什么会有京都情结,对京都情结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第三部分则是从京都情结的文学史价值方面来说的,川端康成的京都情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使得后来人们去表达京都情结的时候能够更加流畅。
1 京都情结在《古都》中的体现
川端康成的京都情结在《古都》中是通过三个方面去表达的,分别是京都情结在风俗习惯描写中的体现、京都情结在物象描写中的体现、京都情结在平凡人物描写中的体现。
1.1在风俗习惯描写中的体现
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在日本的京都,我们可以跟着川端康成的脚步去体验在视觉上、听觉上给人强烈感觉的祗园节、时代祭还有鞍马寺的伐竹会。
在京都,最为盛大的就是祗园节,它是京都著名的传统节日,是在京都四条行政区划上展开的典礼,在这场典礼中,人们都会保持固定的形式,完全依照旧有的惯例进行。
七月一日,准备祭神彩车的各街道,开始奏乐打鼓。七月二日或三日那天,由市长亲自组织抽签决定彩车的先后次序。七月十日,‘洗御舆’,算是祭祀的开始吧。十一日,童子参加祗园神社。总而言之,童子不是巡行一天就可完事,总要一个月才能结束。[1]P63
如此热闹的祗园节,从每年的7月份开始,持续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它是所有节日里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所以人们都在为这个节日而忙碌着,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京都独特的景象,而且这些景象处处都闪耀着京都所属的光芒。
前夜祭和十七日正日祭神彩车巡行过后,赶庙会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店铺里都摆上屏风。早先有的屏风,画的是初期浮世绘,或是宗达的绘画,而画面大多都是表现京都当年商业兴盛,市面繁荣,还显示出对外贸易的发达,具有一种异国情调之美,这样的风俗余绪还保留在祭神的彩车上。[1]P68
作者在这里对屏风的画面进行了介绍,店铺里所展出的屏风并不是对某一年所作的绘画,而是保留了之前的风俗余绪,既可以看到京都以前古老的风俗特色也可以看到现在不断发展的风俗习惯;用来祭神的彩车上还有各个国家的刺绣、织锦、毛织品等,从这看出京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在与其他国家进行风俗文化的互相交流,川端康成在这里所写的绘画、丝织品等不正是要表达他对京都风俗习惯的钟爱吗?同时我们从屏风的“早先”还可以看出它所保留的东西是从最开始的日本建国到现在的平安王朝所经历的,这就说明了京都的历史悠久,跨越时代之久。
同时,川端康成还对祗园节的鼓乐做了描写,小说中这样写道“祗园节敲打的鼓乐,节奏很简单,通常是‘咚咚呛咚呛’。实际上有二十六套,有人说类似假面哑剧的音乐伴奏,有的则说近乎雅乐,彩车上的鼓乐高亢嘹亮。” [1]P69盛大的节日再配上高亢的鼓乐,可谓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通过以上片段的描写,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对京都的深厚情感,比如对祗园节时间之长的描述、历史悠久和高亢的鼓乐来,若不是对京都的感情之深怎么能把祗园节写的如此细致呢?
比如在平安神宫举行的京都三大祭之一的时代祭,这个活动是平安神宫为纪念京都迁都一千一百年而在明治二十八年兴建的,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平安神宫,实际上是想复兴一个城市——东京,所以去组织游行。川端康成在《古都》中也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时代祭。
由于庙会是为庆祝京都定为都城,所以列队着意表现京都千年风俗的变迁。游行队伍里穿着各时代的装束,有的还扮成历史上的一些名人。虽然祭典在平安神宫举行,但游行队伍却是在京都皇宫出发的。[1]P112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介绍的是在时代祭中仪仗队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历史风貌,作者通过仪仗队去表达,是让我们去领略京都丰富的历史和民间传统。宛若游龙的游行队伍,为我们展现了京都千年来的文化变迁。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自己独立的态度,一年一度的时代祭就这样在书中展开,京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的传统习俗在我们眼前出现,所谓京都的全貌就都体现而出,由小到大,就这样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而且时代祭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风俗习惯,在日本人民的眼里,它是神圣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川端康成的笔下,他充分的表达了自己对京都饱满的情感,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他还在尽全力去彰显京都古老的文化,尽力描写每一个节日的全貌,用节日去寄托他的情感,表达他的京都情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4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