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女性形象的道德指向
题目《搜神记》女性形象的道德指向[20191216163459]
内容摘要:东晋年间干宝所撰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中成功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包括女仙、女鬼、女妖以及女人等。本文旨从女性形象分类着手,围绕家庭伦理角度、社会关系角度和宗教的个人修为角度展开论述,首先解决“女性形象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再分析女性形象的内涵特质,特别是道德层面的特质,并指出这些特质所具有的三大指向性——自然性、主体性、平等性,这些特性无不透露着魏晋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而从文本创作的多层社会背景方面深入挖掘文本中“女性形象为何具有这些特质”,以这样的视角最终完成对女性形象的解析。希望能通过本次研究,能为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一些参照,也能进一步认识魏晋南北朝的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能为拓展《搜神记》研究做一点贡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搜神记》女性形象道德指向MoralGuidanceofFemaleImagesinStoriesofImmortals
Key words: Stories of Immortals; Female Images; Moral Guidance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女性形象的分类 2
(一)从家庭伦理角度归类 2
1.冲破礼教,大胆求爱者 2
2.贤孝双全,爱老慈幼者 3
3.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者 3
(二)从社会关系角度归类 4
1.惩恶扬善,为民造福者 4
2.不畏强权,舍生取义者 5
3.为非作歹,祸害民众者 5
三、 女性形象道德特质的三大指向性 6
(一)自然性 6
(二)主体性 8
(三)平等性 9
四、 女性形象道德指向的形成原因 10
(一)社会原因 10
(二)政治原因 11
(三)宗教原因 12
(四)心态原因 13
五、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搜神记》女性形象的道德指向
一、引言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潮影响,出现了一批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志怪小说。鲁迅总结了志怪小说的形成条件:“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 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在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的条件下,魏晋南北朝进入志怪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如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神仙传》、陶潜 《后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吴均《续齐谐录》等,其中尤以干宝的《搜神记》最令人瞩目,被认为属于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干宝(286—336),字令升,新蔡郡人,是两晋时期的史学名家。他的著述主要有《晋纪》、《百志诗》、《干宝集》以及辑录的《搜神记》等。作为《搜神记》的辑录者,干宝平素十分看重阴阳术数之学,亦关心留意古今异闻、人物变化的事迹,在《搜神记》序中,自称做此书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肯定世上鬼神的存在,同时也为记录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即玩赏之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礼记》中的“三从四德”和“七出”作为女子的道德规范。至汉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愈加束缚着女性的生活,《列女传》便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当时的妇女的理论著作。而自东汉以来,封建社会进入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佛、道和玄学的兴起,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和精神桎梏,社会风气逐步转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在社会对女性贞节、再嫁等问题的宽容以及随之而来女性的原始生命力也渐渐复苏的时代背景下,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在谈鬼说怪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女性纳入他们的视野,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搜神记》为文本,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归纳与分析,力求挖掘赋予在这些形象特质上的道德内涵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女性形象的分类
《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不仅描写了大量女性作为鬼怪神仙的故事,同时也记录了许多凡间女子的故事。据笔者的粗略统计,有着鲜明女性形象的故事共有44则。这些女性形象个性突出,形态各异,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些女性形象本身又有相似的特质,这些相似点是根据所选取的角度而定的,角度不同,相似点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对女性形象有较完善的认识。
(一)从家庭伦理角度归类
《搜神记》中的女性无论是女人、女神、女鬼还是女怪,她们身上几乎都带有世俗的特质,更多的以“家”为载体进行活动,然而不同的女性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选择,有的贤良淑慧,吃苦耐劳;有的反抗封建,突破传统;有的背信弃义,自吞恶果,下面就根据世俗的属性从家庭伦理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冲破礼教,大胆求爱者
书中涉及在自由婚恋问题上的故事主要有《杜香兰与张传》、《河伯招郎》、《倩女还魂》、《韩重与紫玉》、《弦超会神女》、《饮水有妊》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情爱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虽性格迥异,却有着可贵的共同点——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禁锢,大胆向心仪的男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成为求偶者,勇于为自己争取美好的姻缘。她们率真坦荡、忠贞不渝,甚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自荐上门,无媒自嫁。《韩重与紫玉》中吴王夫差的小女儿叫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之为妻。”在这里,小女子性情爽快,没有故作忸怩,也没有犹豫踟蹰,活脱脱展现出一个潇洒大胆的女性形象。
再如《弦超会神女》中,神女见遣下嫁,“不为君生子,亦无妒忌之性”,不料弦超泄露此事,不得已离去,后相遇“克复旧好”。追求爱情大胆而直率,不加矜持,不顾后果,是典型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时代女性形象。又如《饮水有妊》中,“零陵郡太守史满有女,悦门下书佐,乃密使侍婢取书佐盥手残水饮之,遂有妊。”对于自己的心上人,她并不像一般女子强压心底,听从长辈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即使这种求偶方式相对奇特,但这份勇气难能可贵。《搜神记》的情爱作品中,大量出现了这类可爱的女性,她们身上所体现的对爱情的执着与热情,令读者忍俊不禁。
2.贤孝双全,爱老慈幼者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大女性在思想或是行动上均表现出了反传统的一面,然而,她们身上仍然保留着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如贤惠孝顺、尊老爱幼等。这些美好又朴实的品德使这些女性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她们依然能心系家庭,尽自己的全力维护身边的亲人。《邓元义故妇》、《谈生无妇》和《卢充幽婚》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邓元义故妇》中,元义妻事姑甚谨,反遭姑虐待,公公伯考无奈下“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然而儿子邓朗长大后不理解母亲,“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辙以烧之。”直到母子见面才恩断义绝。邓元义故妇承担了作为一位儿媳、一位妻子和一位母亲应有的责任,在此基础上,不被社会认可便不再是她的错,而她也正是深谙此理,结局才会如此果断决绝。可见她既是一个贤惠传统的良家妇女,又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新时代女性。如此看来,“反传统”的目的并不是推翻传统,而是剔除传统中的糟粕,发扬传统中精华的部分,能做到两者统一的,邓元义故妇是也。如果说现实女性遵循“妇德”并不稀奇,那么身为女鬼也能像人类一样充满母性、心系子女更是难能可贵。
《谈生无妇》和《卢充幽婚》有着大致的情节故事,均记述了女鬼主动找上男子做妻,等到有了骨肉后又不得不离开时,往往会拿出一笔财产并告诫男子好好养育后代。女鬼尚能如此重情重义,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可见贤良淑德等传统道德并不会因“新潮”的思想消散,这些品质恰恰能够引导当时的女性在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更好的选择,走上广阔的人生道路。
3.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者
尽管《搜神记》中夹杂着相当一部分狐鬼精魅的主人公和虚妄怪诞的卜筮、巫术等传闻,被某些文学史家称为“鬼董狐”,然而这些“鬼董狐”并非代表着消极丑陋的一面,相反,这一批有意义的神话和故事,迸溅着积极的思想火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真正丑陋的“鬼董狐”反而是现实中的人物,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置伦理道德之不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书中作为反面人物出场的女性不多,但每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地入木三分。《费孝先善轨革》详细记述了旻之妻如何计谋毒害丈夫的过程,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旻之妻已私邻比,欲媾终身之好,俟旋归,将至毒谋。旻既至,妻约其私人曰:“今夕新沐者,乃夫也。”将晡呼旻洗沐,重易巾栉。旻悟曰:“教洗莫洗,得非此也?”坚不从。妻怒,不省,自沐,夜半反被害。(《搜神记·费孝先善轨革》)
短短几句话,把心狠手辣、蛇蝎心肠的毒妇勾勒地淋漓尽致,情节一波三折,不禁令读者为无辜的旻捏把汗。俗话说,“夫妻一日百日恩”,旻之妻却为了一己之私,不念旧好,更不顾伦理道德,以致萌生出毒害丈夫的想法。
再看《严遵破案》中的路边女子,因婚外情杀死自己的丈夫却假装在路边哭泣,被严遵识破,最终暴露出虚伪、狡诈的个性特征。由此可见,当时女性在思想观念和处事行为上已十分大胆,作案手段也相当残忍,并不会是社会上的个例,已然能成为魏晋时期一类毒妇的代表。《马皮蚕女》则描写了一个不守承诺、背信弃义,最终自食其果的女性形象。少女十分想念在外的父亲,便许诺家中的马,若能把父亲迎回家会嫁给他,等到马接回父亲时少女却有反悔之意。然而这时悲剧发生了,马卷走了女儿,化作树上吐丝的蚕,树取名“桑”。一出本可以像《盘瓠子孙》一样的欢喜结局却因少女的背信弃义而以悲剧收场。这类心狠手辣的女子与文中其他单纯善良的女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使得《搜神记》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具体和真实。
(一)从社会关系角度归类
如果说,有些作品中的女性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她们对自由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婚姻的向往,体现了一定的伦理指向,那么其他作品中还有一批女性则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现了魏晋时期女性特有的风采。
1.惩恶扬善,为民造福者
《李寄斩蛇》、《丁姑渡江》、《糜竺求天使》、《何比干梦贵客盈门》等都是为众人所熟知的故事。《李寄斩蛇》记载了李寄的家乡有大蛇祸害一方,当地的官员懦弱无能,每年都要募索女童给蛇吃,以求安宁。少女李寄挺身而出,带着“好剑及咋蛇犬”,以过人的勇敢和机智成功斩杀蛇妖。她不仅主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为民除害,造福了百姓。书中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年女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的智慧、勇敢和善良等美好的品质,令人难以忘怀。
《丁姑渡江》中的丁姑是一个封建纲常下孤苦无助的弱女子,惨遭婆婆虐待后自杀。死后为神,甚有灵响。生活不幸的她体会到绝境之中无人援助之苦楚,毅然用自己的生命反抗封建家长制,并通过死后的灵异,为千万个被奴役中的姊妹争取到一天休息的日子,还予乐于助人者以善报,让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她非凡的气度造福了世人,而为神后种种惩恶扬善的行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
内容摘要:东晋年间干宝所撰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中成功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包括女仙、女鬼、女妖以及女人等。本文旨从女性形象分类着手,围绕家庭伦理角度、社会关系角度和宗教的个人修为角度展开论述,首先解决“女性形象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再分析女性形象的内涵特质,特别是道德层面的特质,并指出这些特质所具有的三大指向性——自然性、主体性、平等性,这些特性无不透露着魏晋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而从文本创作的多层社会背景方面深入挖掘文本中“女性形象为何具有这些特质”,以这样的视角最终完成对女性形象的解析。希望能通过本次研究,能为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一些参照,也能进一步认识魏晋南北朝的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能为拓展《搜神记》研究做一点贡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搜神记》女性形象道德指向MoralGuidanceofFemaleImagesinStoriesofImmortals
Key words: Stories of Immortals; Female Images; Moral Guidance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女性形象的分类 2
(一)从家庭伦理角度归类 2
1.冲破礼教,大胆求爱者 2
2.贤孝双全,爱老慈幼者 3
3.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者 3
(二)从社会关系角度归类 4
1.惩恶扬善,为民造福者 4
2.不畏强权,舍生取义者 5
3.为非作歹,祸害民众者 5
三、 女性形象道德特质的三大指向性 6
(一)自然性 6
(二)主体性 8
(三)平等性 9
四、 女性形象道德指向的形成原因 10
(一)社会原因 10
(二)政治原因 11
(三)宗教原因 12
(四)心态原因 13
五、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搜神记》女性形象的道德指向
一、引言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潮影响,出现了一批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志怪小说。鲁迅总结了志怪小说的形成条件:“中国本信巫,秦汉
干宝(286—336),字令升,新蔡郡人,是两晋时期的史学名家。他的著述主要有《晋纪》、《百志诗》、《干宝集》以及辑录的《搜神记》等。作为《搜神记》的辑录者,干宝平素十分看重阴阳术数之学,亦关心留意古今异闻、人物变化的事迹,在《搜神记》序中,自称做此书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肯定世上鬼神的存在,同时也为记录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即玩赏之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礼记》中的“三从四德”和“七出”作为女子的道德规范。至汉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愈加束缚着女性的生活,《列女传》便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当时的妇女的理论著作。而自东汉以来,封建社会进入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佛、道和玄学的兴起,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和精神桎梏,社会风气逐步转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在社会对女性贞节、再嫁等问题的宽容以及随之而来女性的原始生命力也渐渐复苏的时代背景下,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在谈鬼说怪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女性纳入他们的视野,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搜神记》为文本,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归纳与分析,力求挖掘赋予在这些形象特质上的道德内涵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女性形象的分类
《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不仅描写了大量女性作为鬼怪神仙的故事,同时也记录了许多凡间女子的故事。据笔者的粗略统计,有着鲜明女性形象的故事共有44则。这些女性形象个性突出,形态各异,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些女性形象本身又有相似的特质,这些相似点是根据所选取的角度而定的,角度不同,相似点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对女性形象有较完善的认识。
(一)从家庭伦理角度归类
《搜神记》中的女性无论是女人、女神、女鬼还是女怪,她们身上几乎都带有世俗的特质,更多的以“家”为载体进行活动,然而不同的女性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选择,有的贤良淑慧,吃苦耐劳;有的反抗封建,突破传统;有的背信弃义,自吞恶果,下面就根据世俗的属性从家庭伦理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冲破礼教,大胆求爱者
书中涉及在自由婚恋问题上的故事主要有《杜香兰与张传》、《河伯招郎》、《倩女还魂》、《韩重与紫玉》、《弦超会神女》、《饮水有妊》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情爱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虽性格迥异,却有着可贵的共同点——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禁锢,大胆向心仪的男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成为求偶者,勇于为自己争取美好的姻缘。她们率真坦荡、忠贞不渝,甚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自荐上门,无媒自嫁。《韩重与紫玉》中吴王夫差的小女儿叫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之为妻。”在这里,小女子性情爽快,没有故作忸怩,也没有犹豫踟蹰,活脱脱展现出一个潇洒大胆的女性形象。
再如《弦超会神女》中,神女见遣下嫁,“不为君生子,亦无妒忌之性”,不料弦超泄露此事,不得已离去,后相遇“克复旧好”。追求爱情大胆而直率,不加矜持,不顾后果,是典型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时代女性形象。又如《饮水有妊》中,“零陵郡太守史满有女,悦门下书佐,乃密使侍婢取书佐盥手残水饮之,遂有妊。”对于自己的心上人,她并不像一般女子强压心底,听从长辈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即使这种求偶方式相对奇特,但这份勇气难能可贵。《搜神记》的情爱作品中,大量出现了这类可爱的女性,她们身上所体现的对爱情的执着与热情,令读者忍俊不禁。
2.贤孝双全,爱老慈幼者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大女性在思想或是行动上均表现出了反传统的一面,然而,她们身上仍然保留着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如贤惠孝顺、尊老爱幼等。这些美好又朴实的品德使这些女性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她们依然能心系家庭,尽自己的全力维护身边的亲人。《邓元义故妇》、《谈生无妇》和《卢充幽婚》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邓元义故妇》中,元义妻事姑甚谨,反遭姑虐待,公公伯考无奈下“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然而儿子邓朗长大后不理解母亲,“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辙以烧之。”直到母子见面才恩断义绝。邓元义故妇承担了作为一位儿媳、一位妻子和一位母亲应有的责任,在此基础上,不被社会认可便不再是她的错,而她也正是深谙此理,结局才会如此果断决绝。可见她既是一个贤惠传统的良家妇女,又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新时代女性。如此看来,“反传统”的目的并不是推翻传统,而是剔除传统中的糟粕,发扬传统中精华的部分,能做到两者统一的,邓元义故妇是也。如果说现实女性遵循“妇德”并不稀奇,那么身为女鬼也能像人类一样充满母性、心系子女更是难能可贵。
《谈生无妇》和《卢充幽婚》有着大致的情节故事,均记述了女鬼主动找上男子做妻,等到有了骨肉后又不得不离开时,往往会拿出一笔财产并告诫男子好好养育后代。女鬼尚能如此重情重义,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可见贤良淑德等传统道德并不会因“新潮”的思想消散,这些品质恰恰能够引导当时的女性在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更好的选择,走上广阔的人生道路。
3.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者
尽管《搜神记》中夹杂着相当一部分狐鬼精魅的主人公和虚妄怪诞的卜筮、巫术等传闻,被某些文学史家称为“鬼董狐”,然而这些“鬼董狐”并非代表着消极丑陋的一面,相反,这一批有意义的神话和故事,迸溅着积极的思想火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真正丑陋的“鬼董狐”反而是现实中的人物,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置伦理道德之不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书中作为反面人物出场的女性不多,但每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地入木三分。《费孝先善轨革》详细记述了旻之妻如何计谋毒害丈夫的过程,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旻之妻已私邻比,欲媾终身之好,俟旋归,将至毒谋。旻既至,妻约其私人曰:“今夕新沐者,乃夫也。”将晡呼旻洗沐,重易巾栉。旻悟曰:“教洗莫洗,得非此也?”坚不从。妻怒,不省,自沐,夜半反被害。(《搜神记·费孝先善轨革》)
短短几句话,把心狠手辣、蛇蝎心肠的毒妇勾勒地淋漓尽致,情节一波三折,不禁令读者为无辜的旻捏把汗。俗话说,“夫妻一日百日恩”,旻之妻却为了一己之私,不念旧好,更不顾伦理道德,以致萌生出毒害丈夫的想法。
再看《严遵破案》中的路边女子,因婚外情杀死自己的丈夫却假装在路边哭泣,被严遵识破,最终暴露出虚伪、狡诈的个性特征。由此可见,当时女性在思想观念和处事行为上已十分大胆,作案手段也相当残忍,并不会是社会上的个例,已然能成为魏晋时期一类毒妇的代表。《马皮蚕女》则描写了一个不守承诺、背信弃义,最终自食其果的女性形象。少女十分想念在外的父亲,便许诺家中的马,若能把父亲迎回家会嫁给他,等到马接回父亲时少女却有反悔之意。然而这时悲剧发生了,马卷走了女儿,化作树上吐丝的蚕,树取名“桑”。一出本可以像《盘瓠子孙》一样的欢喜结局却因少女的背信弃义而以悲剧收场。这类心狠手辣的女子与文中其他单纯善良的女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使得《搜神记》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具体和真实。
(一)从社会关系角度归类
如果说,有些作品中的女性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她们对自由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婚姻的向往,体现了一定的伦理指向,那么其他作品中还有一批女性则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现了魏晋时期女性特有的风采。
1.惩恶扬善,为民造福者
《李寄斩蛇》、《丁姑渡江》、《糜竺求天使》、《何比干梦贵客盈门》等都是为众人所熟知的故事。《李寄斩蛇》记载了李寄的家乡有大蛇祸害一方,当地的官员懦弱无能,每年都要募索女童给蛇吃,以求安宁。少女李寄挺身而出,带着“好剑及咋蛇犬”,以过人的勇敢和机智成功斩杀蛇妖。她不仅主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为民除害,造福了百姓。书中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年女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的智慧、勇敢和善良等美好的品质,令人难以忘怀。
《丁姑渡江》中的丁姑是一个封建纲常下孤苦无助的弱女子,惨遭婆婆虐待后自杀。死后为神,甚有灵响。生活不幸的她体会到绝境之中无人援助之苦楚,毅然用自己的生命反抗封建家长制,并通过死后的灵异,为千万个被奴役中的姊妹争取到一天休息的日子,还予乐于助人者以善报,让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她非凡的气度造福了世人,而为神后种种惩恶扬善的行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01.html